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 冯长友,吴和平 978751162557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 冯长友,吴和平 97875116255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长友,吴和平 著
图书标签:
  • 玉米
  • 高产栽培
  • 种植技术
  • 农业技术
  • 农学
  • 冯长友
  • 吴和平
  • 9787511625571
  • 玉米种植
  • 技术问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5571
商品编码:292905937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

定价:25元

作者:冯长友,吴和平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16255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主编冯长友、吴和平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组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基层一线生产者,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教材)》。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当前玉米生产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疑难解析及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 深度解析,一本关于玉米增产的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易于理解的高产栽培技术解决方案。从种子选择、播种管理,到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再到收获贮藏,本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复杂的玉米增产技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掌握,并转化为切实的生产效益。 第一篇:种好才能收好——玉米良种的抉择与播种的艺术 一、选对种子,成功起步 问:如何选择适合我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 答:选择玉米品种是高产栽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降雨量、无霜期长短)以及近几年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其次,根据自己的种植目标(例如,是追求产量最大化,还是对品质有特殊要求,抑或是希望兼顾饲料用粮),选择相应特性的品种。 主要考虑因素: 生育期: 根据当地无霜期长短,选择早熟、中熟或晚熟品种,确保玉米能在成熟前完成生育周期,避免晚霜或早霜的危害。 抗逆性: 关注品种对当地常见病虫害(如锈病、黑穗病、玉米螟、蚜虫等)的抗性,以及对干旱、高温、倒伏等逆境的耐受能力。抗性强的品种能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量稳定。 产量潜力: 查看品种的审定公告或相关资料,了解其在同等条件下预期的最高产量。但需注意,品种的产量潜力需要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才能完全发挥。 品质特性: 如果是食用玉米,要关注其口感、籽粒硬度、含水量等。如果是饲料用玉米,则要关注其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等营养成分。 杂交优势: 目前大多数高产品种均为杂交种,选择经过市场检验、表现优良的杂交品种,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性。 获取信息渠道: 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信誉良好的种子经销商,参考历年国家和地方的品种区域试验结果。 问:种子质量如何鉴别?购买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出苗率、幼苗生长势和最终产量。鉴别种子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感官检查: 饱满度: 优质玉米种子颗粒饱满、匀称,无畸形粒。 色泽: 正常籽粒应呈应有的色泽,无霉变、变色、变质现象。例如,黄色玉米粒应为均匀的淡黄色或黄色,不应发暗或发白。 损伤: 仔细检查是否有机械损伤(如破碎、裂口),是否有虫蛀痕迹。 异杂: 种子中不应混有其他杂草种子、作物种子或石块、泥土等杂物。 标签与包装: 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种子,确保发芽率。 品种名称与纯度: 标签上应清晰标明品种名称、生产商、净含量、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检疫证明编号等信息。 套袋或条码: 许多优质种子都有防伪标识,如套袋、二维码等,可通过扫描查询种子溯源信息。 购买注意事项: 选择正规渠道: 务必到当地农业部门认可的、信誉良好的种子经营店购买,避免购买“三无”种子(无厂名、无厂址、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索要购种凭证: 购买时务必索要发票或收据,并妥善保管,以便日后维权。 了解品种特性: 购买前向销售人员详细咨询品种的特性、栽培要点及注意事项。 问: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有哪些重要性?应该怎么做? 答: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是确保玉米出苗整齐、幼苗健壮,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其重要性在于: 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 通过浸种、催芽等方式,打破种子休眠,加速种子吸水吸氧,促进胚根胚芽萌发。 增强抗病抗虫能力: 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常见的土传病害(如玉米粗缩病、猝倒病)和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 促进早期生长: 营养液浸种或微量元素处理,可以为幼苗提供早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加速幼苗生长。 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 温汤浸种: 将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转入25-30℃的温水中浸泡6-12小时(具体时间根据品种和水温调整)。此法可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 药剂拌种: 杀菌剂: 如多菌灵、福美双、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可防治多种苗期病害。 杀虫剂: 如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等,可防治地下害虫和早期迁飞性害虫。 拌种方法: 按照农药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将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均匀。最好使用专门的拌种设备,或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确保药剂均匀附着在种子上。拌种后应晾干,避免药剂脱落。 营养液浸种: 使用玉米专用的营养液或适量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浸泡种子,为幼苗提供早期生长所需的磷、钾等元素。 生物制剂处理: 如使用解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可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抗病性。 问:精量播种有哪些关键技术?如何实现? 答:精量播种是指根据玉米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栽培密度等,精确控制每穴的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以达到出苗整齐、群体匀称、个体健壮的目的,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基础。 关键技术要点: 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并非越高越好,需要根据品种的群体大小、抗倒伏能力、地力水平、灌溉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而言,高产田、肥力高、水分充足、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可适当提高密度;反之,则应适当降低密度。密度过高易导致群体密度过大,个体贪大,植株瘦弱,通风透光差,易感病;密度过低则群体产量上不去。 精确控制每穴播种粒数: 根据种子发芽率和预期的出苗率,确定每穴播种粒数。一般情况下,按照每穴播2-3粒计算,待出苗后进行间苗,保留壮苗1-2株。如果种子发芽率较低,可适当增加播种粒数。 适宜的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是影响出苗整齐度和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墒情: 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可适当浅播;在土壤干燥的条件下,则需深播,以利于种子吸水萌发。 土壤质地: 黏性土壤保水性好,可浅播;沙质土壤保水性差,需深播。 一般深度: 春播玉米通常掌握在3-5厘米,夏播(或在晚霜后播种)可浅至2-3厘米。过深易导致出苗困难,生长缓慢;过浅则易受干旱、日晒影响,或被鸟类啄食。 掌握适宜的播种期: 播种期需根据当地的无霜期、气温、降雨等气象条件确定。一般在当地晚霜后,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易腐烂,出苗慢,幼苗生长弱;过晚播种,会缩短生育期,影响产量。 匀称的播种方式: 无论是条播还是穴播,都要力求行距、株距匀称,以便于田间管理和后期群体均匀生长。 实现途径: 精量播种机械: 使用带有精确播种装置的播种机(如气吸式、指夹式、排种器式等),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部分机型)、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的精确度。 人工精量点播: 在条件不允许使用机械的情况下,可采用人工方法,在划好的行距内,按照预定的株距,精确点播种子。 科学施肥: 结合播种进行基肥施用,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播种深度和覆土保墒。 第二篇:细致管理,孕育高产——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养护 一、苗期管理:为玉米打下坚实基础 问:玉米苗期管理有哪些关键点?为什么很重要? 答:玉米苗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玉米喇叭口期之前这一阶段。苗期管理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管理环节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 奠定群体基础: 苗期的出苗整齐度、幼苗的健壮程度直接决定了玉米田的群体质量。如果苗期大量缺苗、弱苗,后期很难通过追肥等措施弥补,直接影响产量。 增强抗逆能力: 健壮的幼苗能够更好地抵御干旱、低温、病虫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苗期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强,合理的管理可以使玉米在生长前期就吸收足够多的养分,为后期生长发育积累物质基础。 有效防治病虫害: 苗期是某些病虫害(如玉米粗缩病、地老虎、蚜虫等)的初发期,及时防治可以避免其大面积发生,减少损失。 关键管理要点: 查苗补苗: 播种后密切关注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弱苗、死苗,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补播或移栽。补播的种子最好是与原播种的品种相同或相近,并尽可能保证出苗时间的一致性。 间苗定苗: 当玉米苗生长到3-5片叶时,是进行间苗的最佳时期。间苗要“早、匀、去弱留壮”,去除过密、瘦弱、畸形、受病虫害的幼苗,确保每穴留1-2株健壮苗,形成匀称的群体。 除草: 苗期是杂草生长最快的时期,与玉米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要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生长情况,及时进行除草。可以选择人工拔除,也可以在杂草未出土或刚出土时,选用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但要注意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时期,避免药害。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苗期常见的病虫害,如玉米粗缩病、灰斑病、锈病、地老虎、金针虫、蚜虫等。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并选用对症的农药进行防治。 抗旱保墒: 在干旱季节,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进行抗旱浇水,尤其是在玉米苗期生长关键期。同时,要注意通过中耕、培土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问:玉米苗期病虫害如何早期识别与防治? 答:早期识别苗期病虫害,是有效防治的关键。 常见病害及识别: 玉米粗缩病: 幼苗表现为生长停滞,叶片细窄、卷曲,叶片上出现稀疏的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状突起(粗缩病粒),严重时叶片呈“剑鞘状”包裹,植株矮小。此病主要由病毒引起,通过桃蚜传播。 玉米灰斑病: 幼苗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淡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出现灰黑色霉层。 玉米锈病: 早期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的小点,后逐渐扩大呈橙黄色或铁锈色粉末状疱斑。 苗期猝倒病: 幼苗茎基部出现水浸状软腐,易倒伏死亡。 常见虫害及识别: 地老虎: 夜间活动,幼虫在土壤中,白天藏在土块下或草根中。傍晚或清晨,在幼苗近地表处咬断或蛀食幼苗,导致幼苗“拦腰折断”或“只剩残根”。 金针虫: 幼虫生活在土壤中,灰黄色,身体坚硬,钻蛀玉米根部或茎基部,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或死亡。 蚜虫: 聚集在玉米叶片背面、心叶或嫩茎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黄,植株生长缓慢。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 蝼蛄、蛴螬: 啃食玉米种子、幼苗根系,造成缺苗断苗。 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轮作、深耕翻土(消灭越冬虫源)、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越冬场所和寄主)、合理施肥(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 物理防治: 诱杀地老虎(在田边挖沟或放置毒饵)、人工捕捉。 化学防治: 拌种: 播种前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是防治苗期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土壤处理: 针对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将颗粒剂或药土施入沟内。 叶面喷施: 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喷洒对症农药。例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防治地老虎可使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防治粗缩病,关键是灭蚜。 生物防治: 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如Bt(苏云金杆菌)对防治鳞翅目幼虫(如玉米螟)有较好效果。 二、拔节至抽雄期管理:孕育壮秆、壮穗的关键 问:玉米从拔节到抽雄期,需要哪些关键管理措施? 答:拔节期是玉米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植株生长旺盛,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最大。这一时期到抽雄吐丝期,是玉米植株分化花器、形成产量潜力的关键阶段。科学精细的管理,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管理措施: 追肥: 这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时间: 一般在拔节期或拔节到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种类: 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氮肥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叶面积指数;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和花器分化;钾肥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用量: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预期产量以及前期施肥情况确定。通常,玉米需肥量较大,这一时期要满足其对养分的需求。 施用方法: 采用“深施、测施”的原则。在植株基部两侧开沟深施,避免烧伤根系,提高肥料利用率。 浇水: 这一时期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 时机: 如果土壤干旱,应及时浇水,特别是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雄穗分化期)和抽雄吐丝期。 水量: 保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但要避免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土壤板结、根系缺氧或诱发病害。 水肥结合: 可以在浇水时,随水冲施速效的氮肥或复合肥,以加速养分吸收,促进生长。 中耕除草: 作用: 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消灭杂草,减轻杂草对养分、水分、光照的竞争;培土可以防止玉米倒伏,并有助于根系生长。 时间: 结合追肥进行。一般进行2-3次。第一次在中耕除草,第二次结合追肥,第三次在大喇叭口期。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重点防治锈病、褐斑病、黑穗病、南方锈病等。 虫害: 重点防治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特别是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 及时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可采用高效、低毒、广谱的农药。对于玉米螟,要抓住低龄幼虫期防治,可在幼虫孵化盛期,喷洒杀虫剂,或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施放赤眼蜂。 疏除雄穗(适当): 在玉米雌穗授粉前,部分地区会根据栽培密度和品种特性,适当疏除部分过大的雄穗,以减少养分消耗,将养分更多地集中供给雌穗,提高结实率。但此项操作需谨慎,不宜过度。 问:玉米螟如何精准防治?有哪些有效技术? 答: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其防治效果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精准防治玉米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 玉米螟的生活习性与危害: 玉米螟在一年内可发生多代,以幼虫在玉米秸秆、穗柄、玉米芒等处越冬。 幼虫钻蛀玉米茎秆、叶鞘、雄穗、雌穗,造成植株生长不良,雄穗发育受阻,雌穗授粉不良,籽粒不饱。 幼虫的取食和钻蛀,为其他病菌入侵提供了途径,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精准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秸秆处理: 秋收后及时深埋或粉碎秸秆,减少越冬虫源。 轮作: 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率。 清除田间杂草: 杂草也可能成为玉米螟的寄主。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 在玉米螟的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 性信息素诱杀: 使用玉米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在玉米螟的成虫羽化期进行诱杀,监测虫情,指导用药。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在玉米螟产卵期,将其卵释放到田间,可以寄生玉米螟的卵,有效降低玉米螟的虫口密度。 使用生物农药: 如Bt(苏云金杆菌)制剂,对玉米螟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 化学防治(关键): 监测预警: 建立科学的虫情测报体系,通过灯光诱捕、性信息素诱捕等方式,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时期、世代数和危害程度,确定最佳用药时期。 最佳用药时期: 防治玉米螟的关键在于抓住低龄幼虫期,即在玉米螟卵期至幼虫孵化初期。此时,幼虫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尚未钻入茎秆,药剂容易触及,防治效果最好。通常是玉米抽雄前后,雌穗吐丝至灌浆期。 对症农药: 选择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杀虫剂,如: 有机磷类: 毒死蜱、辛硫磷、敌百虫等。 菊酯类: 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氨基甲酸酯类: 灭扫净等。 新烟碱类: 吡虫啉、啶虫脒(对蚜虫和部分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对玉米螟效果相对较弱,但可用于综合防治)。 酰胺类: 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高效,持效期长)。 用药方法: 重点喷洒在玉米雌穗、叶鞘、雄穗等部位,确保药液能够渗透到幼虫的活动区域。 交替用药: 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建议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机械钻孔注药: 对于钻蛀性较强的玉米螟,可以采用钻孔注药的方法,将药液直接注入茎秆内,效果更佳。 三、灌浆至成熟期管理:确保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 问:玉米灌浆至成熟期,如何管理才能确保高产和优质? 答:灌浆期是玉米籽粒充实、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也是产量形成最快的阶段。此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玉米的最终产量、粒重和品质。 关键管理措施: 后期追肥: 目的: 满足籽粒灌浆期对养分的需求,防止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饱满。 种类: 以钾肥和磷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钾肥能提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效率,促进籽粒充实;磷肥有助于提高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少量氮肥可以延缓叶片衰老。 施用方法: 可采用根外追肥(叶面喷施)或随水施肥。叶面喷施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者结合浇水追施钾肥、复合肥。 适时浇水: 重要性: 灌浆期和成熟期,虽然降雨可能增多,但如遇干旱,仍需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因缺水导致籽粒灌浆不饱,提前干尖,降低产量和品质。 注意事项: 避免大水漫灌,尤其是在玉米快要成熟时,过多的水分可能导致籽粒霉变或发芽。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重点防治后期易发的病害,如大斑病、锈病、黑穗病、顶枯病等。这些病害会加速植株衰老,影响籽粒灌浆。 虫害: 需继续关注后期虫害,特别是可能出现的二次发生虫害,如蚜虫、棉铃虫等。 防治策略: 及时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准确用药。选择对成熟的籽粒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农药。 防倒伏: 原因: 强风、大雨、肥水过猛、病虫害侵扰等都可能导致玉米倒伏。 措施: 在前期管理中,做好选地、选种、整地、合理密植、增施钾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后期如遇强风天气,可采取培土、设置支架等措施。 防止机械损伤: 在玉米成熟后,在收获前,要避免牲畜啃食、鸟类啄食等造成的机械损伤。 四、玉米收获与贮藏:保障成果,减少损失 问:玉米何时收获最适宜?如何进行有效的贮藏? 答: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机和掌握科学的贮藏方法,是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 适宜的收获时机: 依据: 主要依据玉米的成熟度,即籽粒的含水量。 标准: 生理成熟: 当玉米籽粒已发育至完全成熟,具有充分的干物质,并且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枯死,但仍有一定的韧性时,即可收获。 籽粒含水量: 一般在籽粒含水量下降到20%-25%时,是机械收获的适宜时期。如果籽粒含水量过高,容易发生霉变;含水量过低,则不易脱粒,籽粒易破碎。 地区与品种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玉米,成熟期和适宜收获的籽粒含水量略有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收获方式: 机械收获: 使用联合收割机,效率高,但要注意调整机械,避免机械损伤。 人工收获: 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收获机械不便的地区。 有效的贮藏方法: 晾晒干燥: 目的: 将收获的玉米籽粒进一步降低含水量,达到安全贮藏标准,抑制霉菌生长。 方法: 在晴朗天气,将玉米粒摊开晾晒,厚度不宜过厚,要勤翻动,使水分均匀蒸发。 清选: 目的: 去除玉米粒中的杂质、病粒、虫粒、碎粒等,以减少贮藏期间的霉变和虫害传播。 通风贮藏: 要求: 贮藏场所应干燥、通风、阴凉、清洁,防止鼠、鸟、虫的侵害。 方式: 可以采用仓库贮藏、粮堆贮藏等方式。仓库贮藏应做好地面防潮、墙体防漏。粮堆贮藏时,要堆放整齐,留有通风道。 科学密度: 适宜的贮藏密度,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药剂处理(谨慎使用): 在必要时,可根据国家规定,使用对人畜无害的杀虫剂、杀菌剂对贮藏的玉米进行熏蒸或拌药处理,以防止虫害和霉变。但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选择对食品安全影响小的药剂。 定期检查: 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玉米的温度、湿度、是否有霉变、虫咬等迹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智能贮藏: 推广使用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粮堆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实现科学管理,早期预警。 本书以问答形式,力求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呈现给读者。从源头上的品种选择,到过程中的精细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贮藏,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项关键技术,每一个解答都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辅以实践性的指导。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广大玉米种植者掌握科学的栽培方法,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我对玉米的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也一直在寻找更科学、更高效的种植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问答的形式,将玉米高产栽培的各个环节,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再到田间管理和收获贮藏,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米精准施肥的部分。过去,我们施肥往往是“大锅饭”,氮磷钾的用量也比较随意。这本书则详细讲解了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还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意识到,科学施肥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约成本,保护土壤。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叶面喷肥、滴灌施肥等方式,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对于减少化肥的流失,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关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也提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理念,比如如何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对于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清晰明了,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技术课。

评分

我是一名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主,自家种植的玉米一直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我常常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问题烦恼,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去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但总感觉知识碎片化,难以系统应用。这次偶然翻阅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这本书,简直如同找到了一块宝玉。它以问答的形式,将玉米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从选种育种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贮藏,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而且内容非常详实,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米田间精细化管理的章节,例如如何根据玉米苗的大小和长势,进行拔草、间苗、施肥等操作,以及如何把握最佳的施肥时期和施肥量。这些细节上的指导,往往能够决定玉米的最终产量。书里还介绍了很多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先进栽培技术,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精准施肥和灌溉,以及如何通过基因改良技术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这让我意识到,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农户,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清晰明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农业课堂,不断汲取着新的知识和养分。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地区,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技术。书中关于玉米田间精细化管理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管理措施,而是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这些,以及最佳的操作时间、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玉米的生长质量。例如,对于间苗、补苗,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如何根据玉米苗的长势和密度,进行合理的间苗,以及如何进行补苗,以确保玉米田的均匀度。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细微的管理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的产量产生影响。另外,书中对于玉米抗逆性栽培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较大,玉米经常会受到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来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这为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玉米丰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清晰明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农业课堂,不断汲取着新的知识和养分。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科学、高效地种植玉米感到困惑,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干旱和洪涝时有发生,这给玉米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本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以一种非常直接、实用的方式,解答了我多年来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玉米抗逆性栽培技术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选育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来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例如,书中提出的在干旱年份,如何通过合理的密植、浅耕、覆盖等措施来节约水分;在雨季,如何通过开沟排水、培土等措施来防止玉米受涝。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此外,书中对玉米施肥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们施肥往往是凭经验,氮磷钾的用量也比较随意。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还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意识到,科学施肥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约成本,保护土壤。这本书的问答形式,使得内容更具条理性,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吸收。

评分

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耕作的农户,我深知玉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过去,我们更多是依靠经验,但也常常陷入瓶颈,收成时好时坏,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这次翻开这本书,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它以问答的形式,把那些我们平时萦绕在脑海里,却又找不到确切答案的问题,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关于玉米品种的选择,书里就详细列举了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条件的适宜品种,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更科学的选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病虫害的防治也做了详尽的解答,不仅仅是罗列几种常见病虫害,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最关键的——如何进行综合防治,提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绿色防控技术,这对于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书中对于施肥的章节,更是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们施肥往往是凭感觉,或者按照老一套,这本书则详细讲解了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还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意识到,科学施肥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约成本,保护土壤。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广大玉米种植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致富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一些技术应用到今年的种植中,相信一定会有更丰厚的回报。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我家乡种植的玉米,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真的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实用的方式,将玉米高产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部分。过去,我们处理病虫害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本书则从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玉米常见病虫害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病虫害防治,不仅仅是杀灭病虫,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此外,书中关于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追求产量,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倡通过优良品种、科学管理、生态调控等多种手段,实现玉米的绿色高产。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今后的种植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清晰明了,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技术课。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我家乡种植的玉米,每年产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让我颇感苦恼。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就像是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面对面交流一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玉米抗旱、抗涝栽培技术的部分。我们那里气候变化无常,遇上旱季或者雨季,玉米的生长就受到很大影响,经常减产。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生育期应对干旱和涝灾的有效措施,比如抗旱方面,提出了选择耐旱品种、适时抗旱灌溉、覆盖保墒等一系列方法;抗涝方面,则讲解了如何做好田间排灌、改善土壤通透性等。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之前虽然知道这些概念,但具体怎么做,总是一知半解。书里就像为我画了清晰的路线图,让我明白每一步该怎么走。另外,书中对玉米田间管理,比如除草、间苗、整枝等环节的技巧,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我以前对这些操作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书中则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这些,以及最佳的操作时间、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玉米的生长质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玉米的生长过程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的种植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在城市里对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想了解更多关于粮食作物种植的知识,特别是玉米,它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问答形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传统的农业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在轻松地聊天。书中对于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的讲解,真是太到位了。我之前一直以为给玉米多浇水、多施肥就能高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原来不同的生长时期,玉米对水肥的需求是不同的,过量或者不足都会影响产量。书中详细列举了如何在不同生育期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比如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分别需要多少水分和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测土施肥、叶面喷肥等方式,来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这让我明白了,高产不是盲目的投入,而是科学的管理。此外,书中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也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技术。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药,更是强调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播种时间、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等方式,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深知知识更新速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本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以其独特的问答形式,将复杂的农业技术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内容,这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而是通过一个个实际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给出科学的解答。其中,关于玉米授粉与结实问题的解答,就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经常会遇到玉米出现“秃尖”或者“缺粒”的情况,过去对于原因的分析往往比较笼统,这本书则深入分析了影响玉米授粉结实的各种因素,包括品种的遗传特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病虫害侵扰等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授粉结实率的措施,例如合理密植、优化授粉期管理、人工辅助授粉等。这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而显著的作用。而且,书中对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模式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仅是追求产量,更注重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综合利用秸秆、保护土壤健康、减少化学品投入等。这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作者们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园艺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各种植物的种植。玉米是我一直很想尝试种植的作物,但总觉得技术门槛有点高。偶然间,我接触到了这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问答》,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它以问答的形式,将玉米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选种、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贮藏,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解答。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玉米科学育苗和移栽的内容。过去,我总觉得玉米育苗很简单,但这本书却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季节,选择合适的育苗方式,如何控制好育苗床的温度、湿度,以及如何进行壮苗培育。对于移栽环节,书中也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比如如何把握最佳的移栽时间、如何进行移栽前的准备工作、如何进行移栽后的管理等。这些细节上的指导,对于提高玉米的成活率和早期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优化田间管理来提高玉米的通风透光性,这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都有积极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清晰易懂,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