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剖组胚学(上册)(第三版)(高职高专)
定价:48.00元
作者:张立平、曹庆景、宁国强、方长民、何世洪、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1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共6篇18章。编写内容根据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顺序进行编写。本教材除保留了第二版的常用临床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外,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并参考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正文中将经常用于考试的知识点作为“考点”提示。使同学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重点内容更容易掌握,记忆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正文后面附有教学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表、实验指导、实践模块、目标检测参考答案和参考文献等内容,供任课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
目录
绪论
篇 运动系统
章 骨学
节 总论
第2节 躯干骨
第3节 颅骨
第4节 附肢骨
第2章 骨连结
节 总论
第2节 中轴骨的连结
第3节 附肢骨的连结
第3章 肌学
节 总论
第2节 躯干肌
第3节 头颈肌
第4节 上肢肌
第5节 下肢肌
第2篇 内脏学
第4章 内脏学总论
第5章 消化系统
节 消化管
第2节 消化腺
第6章 呼吸系统
节 呼吸道
第2节 肺
第3节 胸膜
第4节 纵隔
第7章 泌尿系统
第8章 生殖系统
节 男性生殖系统
第2节 女性生殖系统
第9章
0章 腹膜
第3篇 脉管系统
1章 心血管系统
节 概述
第2节 心
第3节 动脉
第4节 体循环的静脉
2章 淋巴系统
节 概述
第2节 淋巴管道
第3节 淋巴器官
第4节 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第4篇 感觉器
3章 视器
4章 前庭蜗器
第5篇 神经系统
5章 神经系统总论
6章 中枢神经系统
节 脊髓
第2节 脑
第3节 神经传导通路
第4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7章 周围神经系统
节 脊神经
第2节 脑神经
第3节 内脏神经
第6篇 内分泌系统
8章 内分泌系统
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
解剖组胚学(上册)(高专、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作者介绍
张立平、曹庆景、宁国强、方长民、何世洪、魏、周速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应该是“细致入微”。我尤其赞赏它在图谱和插画上的投入,这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很难得的。那些组织切片的彩色图像,分辨率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微的细胞器结构或细胞间连接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简直就像是把显微镜直接搬到了书页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张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装饰品,图下配的文字说明详尽而精准,每一个箭头、每一个标注都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复杂的跨膜蛋白复合物结构感到困惑,翻阅这本书时,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三维重建示意图来辅助解释,那一瞬间,原本模糊不清的立体关系豁然开朗。这说明编者在制作内容时,是真正站在了初学者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才能最清晰地传达这个复杂的空间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教科书式的标准插图。这种对视觉化教学的深度挖掘,无疑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配色和精细的插图排版,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不失美感的学术气息。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那种厚实的纸质感吸引住了,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而是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扎实可靠。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行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教材来说太重要了。特别是那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通常会用不同的字体或粗细来强调,使得信息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一个优秀的教科书不光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组织上的用心,每一章节的逻辑衔接都非常顺畅,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自然得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生物学结构。那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让初学者也能在不至于迷失方向的前提下,稳扎稳打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这种匠心,绝对能感受到编著者们对教学质量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时刻准备着为你指点迷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那种堆砌知识点的生硬感,而是采用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展开论述的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基础概念的阐述,往往会先从一个生活或实验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然后引出需要解析的细胞或组织结构,这种关联性极强,使得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解某种特定组织的分化过程时,它不会直接抛出复杂的分子机制,而是先用清晰的图示勾勒出大致的形态变化轨迹,然后再逐步嵌入遗传调控和信号传导的细节。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叙事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留白”的艺术,他们知道哪些是必须深入理解的硬核知识,哪些是可以通过课后拓展阅读来丰富背景信息的。对于像我们这种需要大量实践操作的专业来说,书中对于实验方法的引入也是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理论的深度,又兼顾了实践指导的广度,让人感觉学到的知识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实用技能,而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
评分我个人在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与“适度拓展”之间的把握拿捏得极其精准。很多教材往往要么过于浅尝辄止,让读者意犹未尽;要么就是把所有相关的研究细节都塞进来,让人感到不堪重负。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在核心的解剖结构和胚胎发育主线上,它论述得极其详尽和严谨,确保了基本功的扎实;然而,在涉及一些前沿研究热点或争议性理论时,它会以“延伸阅读”或“临床相关性”的小标题形式出现,内容精炼而不失深度。这种处理方式的妙处在于,它既满足了那些希望深入钻研的“尖子生”的需求,又不会让普通学习者因为过度信息量而产生畏难情绪。它像一个高明的向导,指明了主要的观光路线,同时也悄悄地在路边设置了通往“秘密花园”的小径,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这种对学习者差异化需求的尊重和照顾,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极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学提升,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处理上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智慧。我们都知道,在基础医学领域,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但同时,大量陌生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词根也常常让学习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在首次引入一个新的专业名词时,一定会同时给出其规范的中文名称、英文缩写,甚至有时候还会附带词源的简单解释。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们建立了术语的“记忆锚点”,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当讲解某个在组织修复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类型时,它不仅明确了其功能定位,还很贴心地标注了其在不同发育阶段或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不同名称变体,避免了我们在阅读其他文献时因为名称不统一而产生的混乱。这种对学习者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的预判和提前准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实用性的高度重视,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潜移默化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