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络穴位家用标准图册
定价:19.90元
作者:吴中朝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1997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十四条经络为主线,每条经络骨骼图、真人图各一张,取穴更精准;
左页图、右页文字,能对照文字直接找穴,方便快捷;
取穴方法增加了快速取穴,不仅要精准,更要快速方便查找;
超值加赠足手耳反射区图;
100种常见病症特效穴快速查,附穴位页码,病症快速找,穴位快速查。
内容提要
由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吴中朝老师,集30年腧穴定位经验编写而成,收录了人体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上的穴位,以及其他所有的经外奇穴,共409穴,并介绍了每个穴位的主治、精准定位、快速取穴,每条经络和穴位都配备了骨骼图、真人图,使取穴更直观、更容易,是中医疗法爱好者、中医学专业人士取穴的好帮手!
目录
作者介绍
吴中朝
*名老中医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吴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其参与制定的“腧穴定位国际标准”曾获中医科学院科研进步一等奖,主编的《经络穴位标准图册》《3秒钟精准取解》《吴中朝100个对症穴位方》等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吴教授主要研究针灸知识,因此对穴位定位以及取穴方法研究透彻,取穴老道,是腧穴方面的专家。他将专业的定位方法简单化,教更多读者用快速取穴方法取穴,不仅精准,更方便实用。他还参与了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录制,在节目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杏仁、茯苓、人参等生活中常见中药的功效与妙用,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文摘
序言
我这次购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日常自我保健的实用指南,而不仅仅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很懂得普通大众的学习习惯和实际需求。内容的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经络系统介绍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主要穴位的精确位置和操作手法。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在哪里”的层面,而是详尽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按压这个穴位,以及按压后可能产生的不同反应和针对的常见小毛病。文字描述既专业又亲切,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耳边耐心讲解,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为家里的老人按摩了几个关键的穴位,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老人也反馈说感觉比以前轻松多了。这种将深奥知识转化为可操作步骤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这本书在提供基础知识之余,还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养生哲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穴位清单,而是通过对特定穴位群组的介绍,巧妙地串联起了中医理论中“形神合一”的观念。例如,在讲解心包经和三焦经时,作者的旁白总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到情绪调理和环境适应力的培养上,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机械的身体操作,更像是一场对自身生命状态的深度对话。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读者在学习穴位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对自身健康的主动管理意识。能够将如此严谨的医学知识,以如此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无疑超越了一本普通图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的陪伴。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经络和穴位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存在信息过载或者准确性存疑的问题。我选择这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作者学术背景的信任,以及之前在专业论坛上看到的一些推荐。翻阅之后,这种信任感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它的资料引注和校对工作做得极其严谨,每一个穴位的定位描述都结合了多个经典古籍的说法,并给出了最符合现代人体解剖学认知的参考点,避免了因版本差异带来的困惑。对于那些复杂的经络循行路线图,插图的绘制角度和透视感做得非常到位,让人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气血在体内的流动路径,而非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的记忆上。这种对专业性的坚守,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读物中显得格外可靠和具有权威性,让人用着放心,学着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材质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光滑,边缘处理得也极其圆润,看得出在细节上是用心了的。内页的纸张厚实,印刷的清晰度简直无可挑剔,即便是最小的字体和最精细的线条,都展现出锐利的质感,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比对的图册来说,绝对是加分项。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穴位和经络走向的插图,色彩的搭配既科学又直观,深浅层次的区分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不会被过于花哨的色彩分散注意力。整体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让人心情舒畅。光是看着这本册子摆在书架上的样子,都觉得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工具书中的艺术品了。
评分在使用这本书的初期,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常见的“急救”型穴位,比如太阳穴、合谷穴等,想在突发状况时能有个应对之策。这本书对这些常用穴位的讲解篇幅和细致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标明了定位的“骨度”法,还特别强调了按摩时的力度控制和频率掌握,甚至细致到“以患者感到酸、麻、胀为宜”这种非常实用的感官指标。更妙的是,它还附带了一个简易的常见症状自查索引,虽然不是诊断工具,但能迅速引导读者找到可能相关的穴位区域。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省去了我从头到尾翻阅的麻烦。对于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这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思路,无疑大大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和粘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