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定价:58.00元
作者:周天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722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二十一世纪的**个十年,我们抓住了机遇,战胜了种种困难,实现了化危为机,做到了科学发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展望“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实现崛起,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经济领域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解决的难度。
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和更多学者,积极投身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如何走中国人自己发展的道路,需要调整结构,需要改革,这都需要从党和,到公民形成共识。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干一些大事,需要精气神,也即21世纪的中国精神。同样,这种中国精神,也根植于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中。一个对未来没有憧憬和企盼的民族,也就没有它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它的精气神,即民族之魂。那么,中国人21世纪再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于哪里?作者认为,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中国人对未来自己、自己家庭、所处社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和信任、希望和梦想,来源于对这种中国愿景和理想的追求。
目录
作者介绍
周天勇,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力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思想的挣扎与探索。书里对于晚清至民国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描述得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置身于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与理想主义的光芒之中。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思想转向,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和个体精英的复杂心境。例如,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的争论,作者展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不同历史情境下,人们对现代化路径的艰难权衡与无奈妥协。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献和私人信件,为整个论述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民族的思想解放之路,何其曲折而又充满着血与泪的代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的视角,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叙事背后,都站着无数次痛苦的抉择与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和装帧都透着一股朴实的学院派气息,内容更是严谨到令人佩服。作者在引用和论证过程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辨析极为细致,几乎做到了对每一条关键思想的溯源和检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辩证态度。他承认历史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但同时也强调了关键历史时刻的个体选择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这种平衡感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状态的描述,尤其生动,仿佛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未来那种混合着希望与恐惧的复杂情绪。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学术著作,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宏大历史进程的独特方法论和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评分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躬身入局”精神。他并非一个高居庙堂的理论家,更像是一个长期在基层和政策制定一线摸爬滚打的观察者。这种实践的底色,使得书中的许多论断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之上。例如,在讨论如何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时,作者提出的“最小公约数”原则,充满了现实操作层面的智慧,避免了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媒体的叙事角度,去理解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所面临的内部张力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它并不回避问题,反而直面那些敏感且困难的议题,试图在既有的历史框架内寻找一条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读完之后,我对“发展中国家”这个标签有了更复杂、更立体的认识,少了些刻板印象,多了些对复杂性的尊重。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方面,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野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并没有陷入那种“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非西方文明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巧妙地“借力打力”,既吸收了普世性的现代性要素,又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内核与制度的连续性。读到关于“国家能力建设”那几章时,我深感震撼,作者用大量的比较案例,清晰地论证了强大的、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机器,在推动大规模社会整合与经济起飞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论述超越了单纯的意识形态争辩,上升到了组织科学和政治哲学的层面。特别是对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集中与分散的治理难题的分析,提出的框架极具启发性,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后发国家崛起时的局限性。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甚至带有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冷峻,但其间流淌的情感却是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关切。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历史知识储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一系列复杂概念时所展现的克制与精准,比如对于“人民性”和“阶级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作者没有用宏大叙事去遮蔽细节,而是层层剥茧,展示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实践所塑造、被权力所诠释的。在探讨社会结构变迁的部分,作者的笔力尤为老辣,他将经济基础的变化与上层建筑的反应紧密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转型图景。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每章的过渡都像是精密齿轮的咬合,推动着整个论证链条向前延伸,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