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
定價:35.00元
作者:左俊傑, 蔡永立著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2172976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章緒論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4
1.2.1研究目標4
1.2.2研究內容5
1.3研究技術路綫6
1.4研究創新點7
第2章研究進展綜述
2.1河岸植被緩衝帶的概念和特徵8
2.1.1概念8
2.1.2特徵9
2.2河岸植被緩衝帶的組成、結構、範圍和功能10
2.2.1組成10
2.2.2結構與範圍12
2.2.3功能17
2.3河岸帶退化修復18
2.3.1修復目標和途徑18
2.3.2參照係19
2.4河岸植被緩衝帶規劃22
2.4.1空間布局22
2.4.2寬度研究23
2.4.3植被種類26
第3章滴水湖匯水區數據庫建立
3.1研究區域概況28
3.2數據庫建立30
3.2.1地形31
3.2.2坡度32
3.2.3土地利用/覆蓋與曼寜係數33
3.2.4土壤類型與土壤水分運動參數36
3.2.5河岸帶植被41
第4章上海地區河岸帶植被參照係
4.1研究區域概況46
4.2研究方法48
4.2.1樣方設置48
4.2.2河岸帶植被類型49
4.2.3參照指標的選取49
4.2.4參照值的確定49
4.3結果與分析50
4.3.1河岸帶植被類型50
4.3.2參照值51
4.4討論54
第5章滴水湖匯水區劃分
5.1研究區域概況59
5.2研究方法59
5.2.1河網概化與河網地塊59
5.2.2河網地塊內匯水區劃分60
5.2.3河網地塊間匯水區劃分68
5.3模型驗證與參數率定70
5.3.1河網概化與模型邊界70
5.3.2水動力模型的率定與驗證72
5.3.3河網地塊內匯水區劃分方法驗證74
5.4結果與分析85
5.4.1各齣口水閘流量分析85
5.4.2匯水區劃分89
5.5討論92
第6章滴水湖匯水區麵源汙染負荷及匯流路徑模擬
6.1研究區域概況96
6.2研究方法96
6.2.1降雨特徵分析96
6.2.2徑流量計算96
6.2.3麵源汙染負荷計算101
6.2.4匯流路徑模擬103
6.3結果與分析103
6.3.1降雨特徵103
6.3.2産流量計算108
6.3.3麵源汙染負荷及匯流路徑113
6.3.4匯水區類型121
6.4討論123
第7章滴水湖匯水區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
7.1研究區域概況127
7.2研究方法128
7.2.1空間布局128
7.2.2寬度計算模型128
7.2.3寬度繪製模型136
7.2.4情景模擬138
7.2.5確定植被種類與組成139
7.3結果與分析139
7.3.1河岸植被緩衝帶空間布局139
7.3.2河岸植被緩衝帶寬度142
7.3.3植物種類及組成166
7.3.4 現狀對比分析與規劃結果評估171
7.4討論180
第8章結論與展望
8.1結論182
8.1.1規劃方法和技術182
8.1.2實證研究183
8.2展望186
附錄
附錄一縮寫錶187
附錄二滴水湖匯水區常見植物名錄188
附錄三上海地區河岸帶植被類型191
參考文獻193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我瀏覽圖書信息時,《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 “河岸植被緩衝帶”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工程概念,其在維護河流健康、改善水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如何科學、高效地進行規劃,特彆是如何實現“定量規劃”,一直是該領域麵臨的挑戰。《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個書名,精準地指齣瞭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僅僅是概念的闡述,更是一種方法的提供,並以“實證研究”來支撐其科學性。 我個人對本書的“理論”部分寄予厚望。 我相信它會深入探討河岸植被緩衝帶在水土保持、汙染物淨化(包括氮、磷、重金屬、有機汙染物等)、河岸穩定性、棲息地提供以及氣候適應等方麵的生態服務功能。 這可能涉及到水文學、生態學、土壤學、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並可能提齣一些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更全麵、深入地理解植被緩衝帶的作用機製。 在“方法”層麵,我期待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而可操作的定量規劃流程。 這可能包括如何利用遙感(RS)和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來收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例如坡度、土壤類型、土地利用、水文特徵等;如何構建和應用數學模型,例如水文模型、汙染物遷移模型、侵蝕模型等,來模擬不同植被配置下的生態效益;以及如何運用統計學和優化算法來確定最優的緩衝帶寬度、植被類型選擇、物種配置比例等關鍵參數。 我認為,掌握這些定量方法,將是實現科學規劃的關鍵。 而“實證研究”部分,則是我最看重的一點。 理論和方法需要通過真實世界的案例來驗證其有效性、適用性和局限性。 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不同地理區域、不同類型的河岸(例如,山區河流、平原河流、城市河道等)的定量規劃案例,並詳細展示研究過程、數據分析、模型應用、結果評估以及對實際工程的指導意義,那將極大地提升本書的實踐價值。 看到具體的案例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論和方法,並為他們自己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寶貴的參考。 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植被類型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適應性與效益差異,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差異來製定最優的物種選擇方案。 此外,關於植被緩衝帶在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如暴雨、洪水)方麵的韌性,以及如何將其納入長期流域生態管理規劃,也可能是在“實證研究”部分有所體現。 這本書,無疑將是一次深入的學習之旅。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對科學、嚴謹的環境保護實踐的渴望。 “河岸植被緩衝帶”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嚮,它連接著水生態係統的健康與陸地生態係統的穩定性,是區域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關鍵環節。而“定量規劃”則直接戳中瞭當前生態建設中普遍存在的“重投入、輕産齣”、“重形象、輕效益”等問題。 我相信,這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緻力於為如何科學、高效地規劃和建設植被緩衝帶提供一套基於數據和模型的解決方案。 從“理論”層麵,我期待本書能深入剖析植被緩衝帶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這可能包括其在攔截和過濾麵源汙染物(如化肥、農藥、生活汙水中的營養鹽和有機物)方麵的物理和生物化學機製;在減緩水土流失、穩定河岸土壤方麵的作用;在提供陸生和水生生物棲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方麵的貢獻;以及其在調節局部氣候、涵養水源等方麵的潛在價值。 我希望本書能梳理這些理論,並可能提齣一些新的理論視角,為理解植被緩衝帶的生態作用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方法”方麵,我猜測本書會詳細介紹一係列科學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技術。 這可能包括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來分析河岸區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狀況;如何應用水文模型來模擬地錶徑流和地下水流;如何使用生態模型來評估不同植被配置下的汙染物截留效率、土壤侵蝕速率等;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經濟學模型來評估植被緩衝帶的成本效益。 我尤其期待本書能介紹一套成熟的定量規劃流程,能夠指導實踐者如何一步步地進行科學的規劃。 而“實證研究”部分,則是我最為期待的內容。 理論和方法再好,也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如果本書能夠提供多個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真實案例,詳細展示規劃的依據、方法的應用、方案的設計、實施過程中的挑戰以及最終的生態效益評估,那將是對讀者極大的價值。 看到成功的案例,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對於科學規劃的信心,並為我們提供可復製的經驗。 我非常好奇,書中關於“最優”植被緩衝帶的界定標準是什麼? 是基於成本效益分析,還是生態功能最大化,或是風險最小化? 此外,如何考慮植被緩衝帶在長期管理中的演替和退化問題,以及如何將其納入更宏觀的流域管理體係,也可能是本書會涉及的方麵。 這無疑是一本讓我可以深入鑽研的書籍。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著作。 “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嚴謹、科學的態度,這讓我對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信心。 首先,我認為“河岸植被緩衝帶”這個主題,在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人類活動對水體生態係統的影響不斷加劇,如何有效地保護和修復河岸區域,減緩水土流失,淨化水質,提升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植被緩衝帶作為一種經濟、有效的生態工程措施,其科學閤理的規劃至關重要。而“定量規劃”這一點,更是直擊痛點。 長期以來,許多生態修復項目往往停留在經驗性或定性指導的層麵,難以實現精確的效益評估和資源配置。《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能夠聚焦於“定量”,意味著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規劃工具和思路,這對於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提高工程效率和生態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其次,我非常欣賞書中“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的結構安排。 這錶明本書不僅僅是空談理論,也不會止步於提供一些籠統的方法論。 “理論”部分,我相信它會深入剖析植被緩衝帶在不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背後的科學原理,例如其固碳、釋氧、調節小氣候、提供棲息地等方麵的機理。 “方法”部分,我期待它能介紹一套係統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可能包括水文學模型、生態係統服務評估模型、空間數據分析技術等,並詳細闡述如何應用這些方法來確定緩衝帶的寬度、植被類型、配置模式等關鍵參數。 最令我期待的,則是“實證研究”部分。 這是檢驗理論與方法是否可靠、是否具有普適性的關鍵。 如果書中包含瞭不同區域、不同尺度的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真實案例,並且能夠詳細展示研究過程、數據分析、結果驗證以及效益評估,那將是對讀者極大的啓發和幫助。 能夠看到將科學理論和量化方法成功應用於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過程,會極大地增強我們對生態修復的信心。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河流(例如,不同水文條件、不同地質地貌、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河岸),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定量規劃方法。 此外,關於植被緩衝帶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澇、乾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將其納入到長期的流域綜閤管理規劃中,也可能是在“實證研究”部分有所涉及。 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和實踐河岸植被緩衝帶的科學規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學習平颱。
評分我對於《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本書,充滿瞭濃厚的學術興趣。 “河岸植被緩衝帶”這個概念本身,就涵蓋瞭水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多個交叉學科的重點。 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在河岸邊種上樹木,更是一種集多種生態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綜閤性生態工程措施。 而“定量規劃”這一核心要素,則為這項工作注入瞭嚴謹的科學靈魂。 我深信,這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套超越經驗和直覺的、基於數據和模型的規劃思路。 從“理論”層麵,我期待本書能係統地梳理和闡釋河岸植被緩衝帶在水土保持、汙染物攔截(如氮、磷、農藥)、泥沙沉降、棲息地構建、河流形態維持、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如調節徑流、減緩蒸發)等方麵的作用機理,並可能涉及相關的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景觀生態學等基礎理論。 這種對理論基礎的深刻挖掘,將有助於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植被緩衝帶的生態功能。 在“方法”方麵,我預設本書將詳細介紹具體的定量模型和技術,例如利用遙感(RS)和地理信息係統(GIS)進行土地覆蓋類型分析、坡度分析、水文模型構建;可能還會涉及生物地球化學模型來模擬汙染物遷移轉化過程;抑或是一些專門針對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進行量化評估的模型。 如何將這些模型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定量規劃流程,將是本書方法的精髓所在。 最讓我心動的是“實證研究”部分。 理論和方法需要通過實際案例來檢驗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不同地理區域、不同類型河流(如城市河道、鄉村河流、山溪等)的案例研究,詳細展示如何將前麵提到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實際的規劃設計中,並對規劃方案的生態效益(如水質改善量、土壤保持量、生物多樣性提升量)和潛在的經濟效益進行定量評估。 這種基於實踐的反饋,能夠極大地增強我們對科學規劃的信任,並為其他類似問題的解決提供寶貴的經驗。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植被緩衝帶的“最優”設計,是如何界定的? 是以經濟成本最低為目標,還是以生態效益最大為目標,亦或是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此外,如何考慮植被緩衝帶在不同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的動態變化,以及如何對其進行長期的監測和評估,也可能是本書的探討內容。 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
評分作為一名對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能夠提供係統性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的著作。 《河岸植被緩衝帶定量規劃的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本書,光看書名就吸引瞭我。雖然我尚未有機會通讀全書,但從書名所傳達的信息,我能預見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首先,書名中的“河岸植被緩衝帶”明確瞭研究的核心對象,這無疑是水土流失治理、水質淨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重要議題。而“定量規劃”則意味著本書並非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層麵,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套嚴謹、科學的量化分析框架。這對於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工程規劃的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政策製定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相信,本書會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數學模型、統計分析等手段,來確定植被緩衝帶的最優寬度、物種選擇、配置密度等關鍵參數。這種定量化的方法,能夠極大地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資源浪費,並最大化生態效益。 其次,“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這幾個關鍵詞,勾勒齣瞭本書內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理論”部分,我期待它能闡述河岸植被緩衝帶在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方麵的基本原理,例如其在攔截地錶徑流、吸附汙染物、固持土壤、提供棲息地等方麵的作用機製,並可能涵蓋相關的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 “方法”部分,則應該詳細介紹具體的定量規劃技術和工具,可能包括GIS、RS、流域模型、生態係統服務評估模型等。而“實證研究”,則更是本書的亮點,意味著書中會包含真實的案例分析,將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實際的河岸區域,並展示研究成果。這些實證案例,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中的理論與方法,並為他們在其他區域的規劃提供藉鑒。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河岸(如山區河流、平原河流、城市河流等)的差異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差異性來調整定量規劃的策略。另外,關於緩衝帶的長期維護和管理,以及如何評估其長期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可能是在“實證研究”部分有所體現。 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極有可能是一本集理論深度、方法嚴謹性和實踐指導性於一體的寶貴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