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逐鹿天穹
定价:35.00元
作者:张翔
出版社:军事谊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1508003
字数:
页码:3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8、19世纪是陆地、海洋世纪,20世纪是空中世纪,21世纪将是太罕世纪。谁拥有太空,谁就会赢得未来,真正的太空时代到来了。
内容提要
《逐鹿天穹》所阐述的世界军事航天力量,系指世界范围内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太空进行军事活动的各种力量,是一种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军事力量。 《逐鹿天穹》介绍了军事航天力量在梦想和探索中孕育、军事航天力量伴随战略导弹的发展而问世、军事航天力量在太空抢占、开发和运用中迅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在争夺制天权中走向攻防一体等八个方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3)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研制
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试验一种名为“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太空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实际上是从太空攻击地面战略目标的航天兵器。1966年9月至1971年8月,苏联共进行了18次试验。
利用卫星轨道对地面战略目标实施攻击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较之洲际弹道导弹具有的优越性和更大的威胁性。因为洲际弹道导弹取抛物线弹道,弹道明显地凸向太空,弹道高点可达1500公里以上。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取人造卫星轨道,假如轨道高度为300公里(实际上多数试验轨道高度只有250公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到达目标的行程比洲际弹道导弹近得多。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一般为每秒6公里左右,而在300公里高度上的人造卫星运行速度为每秒7.7公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到达目标所需时间较之洲际弹道导弹为短。对于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不到的地球背面目标,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取300公里高度的轨道,只需45分钟就可到达。然而,苏联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并非尽善尽美,从试验情况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实际部署。1971年8月以后。苏联再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试验。而美国则从来也没进行过这类试验。
(4)定向能武器的研制
定向能武器又名“束能武器”。这类武器与、炸弹、原子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武器的能量不是以爆炸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而是沿着方向传播,故而得名“定向能武器”。激光、粒子束及射频武器都属此类武器。
美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定向能武器发展研制重点是放在车载、舰载、机载激光武器上,并进行过一系列打靶试验,亦曾使用高能激光器击落过飞行中的导弹。定型的定向能武器还是在80年代特别是在美国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之后。
序言
前言
一、 军事航天力量在梦想和探索中孕育
1. 人类飞天梦
2. 从火箭到“火箭列车”
3. 哥达德的液体火箭
4. A型火箭与V-1、V-2导弹
5. 即将分娩的军事航天力量
二、 军事航天力量伴随战略导弹的发展而问世
1. 美苏准备打核战争
2. 美苏代战略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
3. 苏联卫星上天与军事航天时代的到来
4. 不甘落后的美国
5. 苏美航天机构与航天人
6. 法英等竞相成为苏美之后拥有核及航天力量国
7. 火箭、战略导弹是军事航天力量的“天梯”
三、 军事航天力量在太空抢占、开发和运用中迅速发展
1. “占领宇宙空间”上升到突出的战略地位
2. 美苏展开新一轮核军备竞赛
3. 各国各类实用性卫星相继上天
4. 苏美载人飞船各领
5. 苏美的太空军事基地
6. 试验中的“通天桥梁”
7. 初露狰狞的太空“杀手”
8. 军事航天力量的运用
9. 核战略运用促使军事航天力量向系统多元化方向加快发展
四、 军事航天力量在争夺制天权中走向攻防一体
1. 美苏核战略对抗重大升级
2. 制天权理论问世
3.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4. 苏联的“战略防御”计划
5. 西欧“尤里卡”计划
6. 太空武器装备加速发展
7. 雏型“天军”
8. 美苏超限发展航天力量陷入困境
五、 军事航天力量在运用中发展成为一支重要战略力量
1. 海湾战争中的“天战”
2. 科索沃战争中的军事航天力量
3. 车臣战争及其前后俄罗斯太空力量的运用
4. 太空军事力量与阿富汗反恐战争
5. 初具一体化太空战特征的伊拉克战争
6. 军事航天力量在实战运用中加快发展
7. 美国施行“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
8. 军事航天力量大量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战争战略
六、 军事航天力量在军事变革中走向天战
1. 新一轮太空竞赛
2. 美国施行“导弹防御”(MD)计划
3. 国防重心向太空领域倾斜
4. 新一代军用卫星作战性能提升
5. 军用载人航天器后来居上
6. 太空武器系统走向实战部署
7. 太空部队建设步伐加快
8. 天战——21世纪军事航天斗争的发展趋势
七、 巨龙腾飞——中国航天力量发展概要
1. 党中央决策要打破核讹核垄断
2. “两弹一星”上天
3. 导弹器的研制
4. 第二炮兵的创建与发展
5. 从探空火箭到“长征3号”火箭
6. 各类卫星的发射与使用
7. 载人航天
8. 发射场、测控网与地面站等
9. 航天队伍的形成与壮大
10. 中国航天力量的发展之路
八、 21世纪军事航天力量建设发展展望
1. 加快发展军事航天力量——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
2. 抢占太空一席之地的发展战略
3. 选择切合国情军情的发展模式
4. 未来军事航天力量的组织架构
5. 驰骋太空的“天兵天将”
6. 捍卫国家战略“高边疆”
附录一、美国军事航天力量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俄罗斯军事航天力量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美国军事航天力量指挥机构演变示意图
附录四、俄罗斯战略火箭军与军事航天力量的演变示意图
附录五、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
附录六、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
附录七、中国航天白皮书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做旧处理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拿起书的瞬间,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好奇。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阅读体验自然提升了不少。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字号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书脊的制作工艺看起来非常坚固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会散架。整体来看,出版社在实体书的制作上下了真功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的考据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我自认为已经比较了解的领域,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到一些前所未闻、但又逻辑自洽的补充说明。无论是对早期装备的性能描述,还是对特定时期战略思想演变的分析,都透露出作者背后下了大量的案头功夫。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大大提升,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查证一些专业术语或历史事件,结果发现作者的描述不仅准确,而且往往加入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这种将专业知识与文学叙事完美融合的尝试,使得作品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又因为叙事的流畅,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阅读下去,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叙事功力实在是高超,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晨曦中,为你沏上一杯热茶,然后开始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他的语言风格极其内敛,却又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很多地方明明用词平实,但读到关键情节时,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却能瞬间将人卷入其中,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把控精准到位,每一个细节的铺陈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拖沓冗长,也不会因为过于简略而让人感到信息缺失。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地描摹人物内心挣扎的方式,很少有直白的心理独白,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的渲染和人物的细微动作来暗示,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人回味无穷,读完后合上书页,脑海中依旧会回荡着那些鲜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剪影,让人忍不住想再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索。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没有绝对的英雄或纯粹的恶人,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环境压力下,做出了符合他们信仰或生存需求的抉择。我最被打动的是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交织,他们或许不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但他们的坚守、牺牲与挣扎,却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肌理。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命运,读者得以更近距离地审视战争、荣誉、背叛与忠诚这些宏大主题,引发了许多关于价值观和道德困境的深思。这种不回避复杂性、敢于直面人性的幽暗与光明的叙事勇气,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娱乐作品,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布局。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时间轴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着不同侧面的视角和时间点,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线索层层剥开,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较大,需要集中精神去梳理那些看似分散的片段,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插叙或倒叙,都精准地服务于整体的悬念构建和主题深化。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令人叹服,高潮部分的爆发力极强,而转折处的铺垫又极其自然流畅,读者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推到了故事的核心地带。这种充满张力的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智力上的参与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整体架构上的深思熟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