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定价:65.00元
作者:胡昭广,金鉴明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0449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推进力度也在逐年加强。*在党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总理在去年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时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与物种的保护力度。今年5月,我国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由*副总理担任主席,24个部委参与其中,显示了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决心和力度。5月18日,*副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更是明确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第l26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并在前言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我收到《9787530449943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北京》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学术的殿堂里,围绕着“生物多样性”这个古老而又紧迫的议题,激荡智慧的火花。这本书不仅仅是论文的集合,它更承载着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的精神和成果,是思想交流的结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中“高新科学技术”这几个字,我便能感受到其前沿性和创新性。我猜测,书中的内容会涵盖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物种识别和监测,或者开发新型的生物技术来促进生态修复。北京作为会议的举办地,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或许还能从中看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导向。这本书给我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它像是一份记录人类对地球生命负责的承诺,也像是一份指引我们走向更可持续未来的路线图。
评分我拿到《9787530449943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北京》这本书,它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还没有深入细读,但它的存在本身就给我带来一种安心感。它象征着一群智慧的头脑在为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努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领域,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和好奇。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直接联想到了“高新科学技术”如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领域。我设想,这本书中汇聚的论文,一定有很多关于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更好地理解、监测和管理我们的自然资源。例如,可能涉及到利用遥感技术来评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或者使用基因测序技术来研究物种的演化和迁徙。北京作为举办地,也让我联想到这座城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一种行动的召唤,鼓励我们在科技赋能下,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去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
评分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抱有极大热情的普通读者,我被《9787530449943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北京》这本书所吸引。这本书的厚重和装帧,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每一篇论文的专业细节,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前沿的、最权威的认识。我尤其好奇“高新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联想到许多令人兴奋的可能性,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物种灭绝的风险,或者通过基因技术来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来自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火花,了解他们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我们这个星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北京作为主办城市,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科技在守护这份宝贵财富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这本《9787530449943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北京》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氛围。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直接阅读内容,而是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精致的装订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献资料。在购买之前,我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这个宏大的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我也担心这类的学术著作可能会过于枯燥,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虽然尚未深入研究其中的具体论文,但从目录的编排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我能感受到组织者在内容上的精心策划,力求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的各个层面。北京作为承载这场国际论坛的城市,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这使得论文集的地域性特色也隐隐浮现。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能够窥见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前沿思考和最新发现,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智慧火花。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就像是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生态文明大门的一把钥匙。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份量感,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知识重量。我还没有开始阅读具体的论文,但仅仅是浏览一下目录,就足以让我对这个“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的规模和深度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基因编辑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到“可持续农业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再到“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态监测技术”,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预示着这场论坛汇聚的绝对是该领域的“硬核”力量。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高新科学技术”的部分,这说明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而是更加注重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例如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设想,这本书中的每一篇论文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创新实践的案例分享。它就像是一份来自全球科研前沿的“情报”,让我有机会在没有亲临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参与到这场重要的学术交流中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