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共关系基础与实务
定价:38.00元
作者:牛艳莉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40542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共关系基础与实务》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关系技能的基础上,按照能力序列,基于工作过程补充基础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开展公共关系的能力。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任务性和实操性。教材内容分为九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是对公共关系基本认知,从公共关系的内外需求驱动入手,展开全书体系。学习情境二本着突出专业技能的原则,从公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角度突出公共关系的实用型和技能型。学习情境三、四、七、八主要以任务为导向,阐述公共关系的实施流程以及在整个实施流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技能。学习情境五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举办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方法、技能。学习情景六将危机公关专门作为一个主题进行阐述。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本书把公共关系文书融入到公共关系从业技能的内容里,且将网络公关作为一个公关策划类型编入到专题策划中,从而使公关技能训练更加完善。
目录
文化研究
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
从现实主义到傻乐主义——论赵本山乡村叙事的去政治化
娱乐、政治与公民身份: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另类观察
数字的形而上学与《阿凡达》的起义安
“文化政治”的由来与走向
意义的乱象,还是理解的开敞——从新版《三国》与《红楼梦》说起
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
重和去同——吴文化发生论
左翼电影研究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
美学
人学视界现实指向批判精神——经典批判理论审美乌托邦再阐释
审美想象的政治局限——略论崇高美学的两种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身体美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美学“和”视域下的成玄英“乐音和性”美学观探析
文学理论前沿
叙事施为性研究:从文本到读者——兼论语言学转向与历史转向的内在逻辑
互动而生——文学研究会与商务印书馆关系初探
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从陈平原对夏志清的批评谈起
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构想
汉语作为一种文学媒介
古典文论与美学
古代文论中的“象喻”传统
图像图式纹饰——从“朱雀-铺首衔环”图看汉画像石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变迁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信仰的审美学意义
范伯子诗学理论平议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谋略
试论戏曲目录体批评的文化心态
从《国朝文录》看姚椿的选本批评及学术思想
“冠军”与“国家”的文学辩证——体育报告文学的身体话语演进(1949—1985年)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隋唐时期音乐交往及其影响
论南宋初期理学家诗歌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
《威廉·麦斯特》的启蒙“合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基础理论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集成了行业洞察和方法论的实战手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讨“媒体关系维护”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媒体的类型,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媒体从业者的“KPI”和“痛点”,比如“地方媒体关注点在民生,财经媒体关注盈利模式,垂直媒体关注技术细节”。这种深层次的洞察,是多年经验积累才能得出的结论,而非教科书可以轻易概括的。此外,书末附带的“自测工具包”也相当实用,它包含了一些针对不同场景(如产品召回、高管发言)的沟通脚本框架和检查清单,这些都是在真实工作中可以立即拿来使用的“拐杖”。它教会读者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如何思考”公关事务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风险。这本书的定位,无疑是面向那些渴望在公关领域建立系统性思维并追求高效执行力的专业人士,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操的无缝衔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特有的枯燥和高高在上感。作者似乎非常清楚,真正的公关实务是充满变数和人情世故的,所以她在描述复杂的传播策略时,总是穿插着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或者引用一些业界前辈的“肺腑之言”。我尤其欣赏她对“沟通障碍”部分的论述,她没有用晦涩的心理学术语去解释,而是直接描述了“你在会议上说的A,对方听到的却是Z”这种日常场景,让人会心一笑之余,立刻感受到了有效沟通的难度和必要性。这种“亦师亦友”的语气,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应对那些真实的职场挑战。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亲切度,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那些原本可能感到枯燥的专业术语背后的实际操作意义。语言的生动性,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同类读物的一个显著特点。
评分在案例选择上,这本书展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和地域代表性。很多公关书籍的案例往往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经典案例,虽然具有历史意义,但对于今天的数字媒体环境来说,参考价值有限。然而,这本书收录的许多案例,明显是近五年内发生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事件,涉及了社交媒体舆情引导、直播带货中的品牌形象维护、以及新兴科技产品发布会等新颖领域。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具体地分析了平台规则的变化对品牌内容策略的冲击,并给出了调整传播焦点的实操建议。这说明作者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案例筛选上,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持续更新工作,确保了书本内容不至于脱节。这种紧跟时代脉搏的案例库,对于任何需要应对当前复杂媒介环境的从业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直接代入到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去解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显然在内容逻辑的梳理上下足了功夫。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理论概念堆砌在一起的传统教科书模式,而是采用了“理论导入—案例剖析—工具应用”的递进式结构。比如,在阐述“危机公关模型”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商业案例作为引子,勾勒出危机发生的脉络,读者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个模型。随后,再细致地拆解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最后还配上了可供读者自行填写的“危机预案草稿”模板。这种教学法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公关理论抽象难懂的读者也能迅速上手。这种编排方式,更像是邀请读者参与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而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非常适合希望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职场新人。它的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丝滑,前一章的收尾总是巧妙地为后一章的展开埋下伏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别致的,封面那种哑光质感摸起来很舒服,色彩搭配也比较沉稳大气,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抽象的图形符号,初看有点费解,但读完后发现它似乎在暗示着信息传播中的“连接”与“重塑”概念,设计者用心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不太容易疲劳。不过,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如果能在章节的开头或结尾增加一些图标或者醒目的引语框,可能会更有利于读者快速抓住重点,尤其对于需要快速查阅资料的实务工作者来说,会方便很多。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讲,这本书的出品很精良,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更有翻阅的欲望。装帧设计往往是读者接触一本书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一点值得称赞,也为后续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种厚重又不失细腻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应付了事的教材,而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