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廖彥罡著的《射擊運動員專項認知眼動特徵的 研究/體育研究論著叢刊/高校學術文庫》以射擊運動 員的眼動特徵研究為主,采用專傢一新手範式,結閤 心理學的經典認知範式,通過對不同水平射擊運動員 觀察場景信息的眼動記錄,結閤反應速度、正確率等 認知行為的研究手段,瞭解專傢運動員的視覺搜索和 注視情況,探討專傢和新手在專項認知水平上的差異 ,為綜閤評定射擊運動員的專項認知特徵,豐富和完 善運動心理學理論,教練員對新手進行有的放矢地訓 練、心理選材、訓練監控等提供參考和藉鑒。
1.注意追蹤實驗中,認知加工的任務難度對於被 試的行為指標和眼動指標有顯著影響。任務難度增加 ,被試的反應時也增加,正確率下降,他們的注視點 持續時間、注視次數、訪問總時間、訪問次數增加, 而眼跳距離、掃視速度減少,說明被試需要花費*明 顯少於普通組。
3.反嚮眼跳任務中,運動組的反嚮眼跳正確率 和一次性到位率高於普通組,呈現顯著差異,說明射 擊運動員能較好地抑製住優勢的、反射性的朝嚮眼跳 ,他們的自我意識控製能力要強於普通大學生組,擁 有較強的認知抑製功能。隨著目標偏心距的增加,被 試的眼跳正確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率卻降低,眼跳 潛伏期變小,注視次數、眼跳幅度增加。正確反嚮眼 跳中,運動組的眼跳潛伏期較長,眼跳總幅度較少。
分析認為,可能是運動組采用的是一種*為謹慎、穩 妥的注意調控策略,寜可判斷反應時間長,也要保證 較高的判斷正確率,反映齣射擊運動員的目標**性 *強、*準確。
4.正反嚮眼跳任務中,射擊運動組能用較少的 注視點數(注視次數),較短的路徑(眼跳幅度),較快 的時間(*後注視點開始時間),較高的準確率(錯誤 率和一次性到位率)完成視覺搜索眼跳任務。反嚮眼 跳與正嚮眼跳任務有著不同的神經活動機製,反嚮眼 跳的眼跳潛伏期延長,注視次數增加,注視持續時間 減少,**眼跳幅度降低,但眼跳總幅度增加。目標 偏心距增加,被試的眼跳正確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 率卻降低,眼跳潛伏期變小,注視次數增多,*後注 視點開始時間延長,眼跳潛伏期、**眼跳幅度和眼 跳總幅度增加。
幾部分實驗都錶明,射擊運動組具備較好的注意 調控能力,尤其是在復雜任務條件下兩組的認知行為 指標和眼動指標差異*為顯著,運動組的正確率*高 ,注意靈活控製行為的能力*強,這是和射擊運動的 專項特徵緊密關聯。
關鍵詞:射擊、運動、眼動、眼跳、注意
1 緒論
1.1 問題的提齣
1.2 眼動研究綜述
1.3 運動心理學的眼動綜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5 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1.6 研究設計和研究假設
1.7 研究重點、難點和創新點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調查法
2.2 專傢調查訪問法
2.3 眼動記錄法
2.4 普通實驗操作法
2.5 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法
3 研究一 射擊運動員注意穩定性的眼動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對象與方法
3.3 研究結果
3.4 分析討論
3.5 小結
4 研究二 射擊運動員的正嚮眼跳研究
4.1 前言
4.2 眼跳研究綜述
4.2 研究對象與方法
4.3 研究結果
4.4 討論
4.5 結論
5 研究三 射擊運動員的反嚮眼跳研究
5.1 前言
5.2 研究對象與方法
5.3 研究結果
5.4 討論
5.5 結論
6 研究四 射擊運動員的正反嚮眼跳研究
6.1 前言
6.2 研究對象與方法
6.3 研究結果
6.4 討論
6.5 結論
7 總體討論
7.1 眼跳和注意的關係
7.2 各實驗中所選取眼跳指標的分析
7.3 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正確率的權衡
7.4 幾個實驗的關聯
7.5 尚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8 總結論
結語
附錄
附錄一:實驗過程注意事項
附錄二:Tobii眼動儀技術參數
我是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聽聞此書的,當時幾位資深教授對其中關於“錯誤歸因模型”的探討給予瞭高度評價。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將“科學”與“藝術”進行瞭有效的融閤。射擊運動員的動作或許是高度程式化的,但其背後的心智活動卻是瞬息萬變的。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動態的復雜性。它不隻是告訴你“應該看哪裏”,而是更深層次地揭示瞭“為什麼看不見”以及“如何訓練大腦看到”。書中的圖錶和實驗設計精妙絕倫,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窺見嚴謹的科研精神。它對提高運動員的穩定性和抗乾擾能力的研究,為我們理解如何培養運動員的“抗壓心髒”提供瞭堅實的實證基礎。這本書絕對值得所有關注運動錶現深層機理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仔細研讀,它代錶瞭一種更精細化、更科學的訓練哲學。
評分坦白說,我並非專門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學者,我更偏嚮於從心理學和應用行為學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潛能的開發。因此,我對許多統計學和神經科學的專業術語一開始抱持著謹慎的態度。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架設瞭一座橋梁,將晦澀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同時又保持瞭其科學的嚴謹性。它並非一本純粹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份深入的田野調查報告,充滿瞭第一手的實驗數據和對實際場景的模擬分析。尤其是關於認知負荷與信息過載的研究部分,它解釋瞭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反而會因為過度思考而失誤。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基於眼動追蹤的客觀評估體係,這對於消除訓練中主觀臆斷的成分,實現真正的“數據驅動決策”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評分這本新作的齣版無疑為體育科學領域注入瞭一劑強心針,尤其對於那些長期緻力於運動錶現提升的教練員和研究人員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視角。作者團隊似乎在探討一個長期被忽視的核心問題:頂尖運動員的“心眼”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常常贊嘆那些神槍手或射箭運動員的精準,卻很少深入探究他們在那零點幾秒內的信息處理過程。這本書沒有停留在宏觀的戰術分析層麵,而是紮根於最微觀的生理與認知交叉點。它不僅僅是羅列數據,更像是繪製瞭一幅復雜的神經通路圖,將視覺輸入、決策製定、肌肉反應之間的微妙關聯梳理得井井有條。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抽絲剝繭的研究方法所摺服,它使得原本神秘的“直覺”或“感覺”具備瞭可量化、可訓練的屬性。對於渴望突破現有訓練瓶頸的專業人士,這本書無疑是打開新世界的一把鑰匙,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卓越,源於對信息捕捉效率的極緻優化。
評分作為一名對體育教育改革充滿熱忱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關注高校如何將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到體育人纔培養體係中。這本論著的齣現,恰恰填補瞭傳統體育院校課程體係中“認知訓練模塊”的空白。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從基礎的視覺生理機製,逐步過渡到高級彆的決策模型構建,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可供教學參考的框架,我們可以清晰地設計齣針對性的視覺訓練方案,而不是僅僅依賴於重復性的機械操練。書中關於“認知負荷閾值”的界定,對於製定不同年齡段和不同運動水平運動員的訓練計劃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不僅是對特定運動項目的研究,更像是為整個應用認知科學在體育領域的落地提供瞭一份詳盡的藍圖。
評分我是在尋找提升團隊戰術訓練效率的參考資料時偶然接觸到這套叢刊的,原以為會看到一些傳統的體能訓練模型,沒想到卻被這本關於“認知”的論著深深吸引。它的敘述風格非常嚴謹,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但奇怪的是,閱讀起來卻意外地流暢,仿佛作者一直在用一種非常清晰、邏輯嚴密的邏輯鏈條引導你進入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書中對不同運動項目中關鍵視覺綫索的識彆差異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一點尤其讓我耳目一新。比如,書中關於“預測性追蹤”與“反應性捕捉”的區分,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日常訓練中對隊員“預判能力”的培養方嚮。它強調的不是單純地看,而是看“對”的地方,以及看“要發生什麼”。這種強調主動構建認知地圖的思路,對於我們這些負責一綫帶隊的教練來說,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指導意義,遠非那些空泛的“保持專注”的口號所能比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