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9787515816678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9787515816678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力 著
图书标签:
  • 沟通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思想
  • 情绪管理
  • 成长
  • 社会心理学
  • 人际交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6678
商品编码:295589158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定价:36.00元

作者:和力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58166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同步行为与非同步行为

冻结、逃跑与战斗反应

并不单纯的“点头”、“摇头”

“握手”也有奥妙

“会说话”的穿着打扮

吵架反映人的内心活动

人为什么容易受

饱含深意的“尖塔”、 “连锁”手势

……

本书教你看清人的意识与自控能力是如何“较量”的。

内容提要


本书是心理学知识普及读本。本书结合大量生动、贴切的案例,系统讲解了怎样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了解其思维的实用方法,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等等,做到思想和行为的高效统一。

目录


第1章?认识行为语言,了解行为心理

1.解读行为语言 // 3

行为语言是人的第二语言 // 3

了解距离对行为的影响 // 8

解读躯干行为语言的信号 // 16

面部语言的生动性 // 22

举手投足的语言 // 24

2.解读大脑行为 // 28

不要忘记我们的大脑 // 28

冻结、逃跑和战斗反应 // 31

有趣的“安慰”行为 // 36

“小动作”透露内心活动 // 44

第2章?行为语言表现内心世界,透露真话与谎言

1.行为语言是人内心活动的外表再现 // 49

“指使”行为 // 49

并不单纯的“点头”和“摇头” // 52

2.真话、谎话学问大 // 56

说谎者的本能反应 // 56

通过细微行为轻松辨识谎言 // 62

人的同步行为与非同步行为 // 66

“不经意的话”是潜意识的真情流露 // 73

为什么人容易受 // 76

第3章?面部的细微表情不容忽视

1.“察颜观色” // 83

读懂表情不简单 // 83

表情的调色板 // 87

嘴的行为变化 // 90

鼻子的“语言”不可忽视 // 94

眼神的动作 // 98

眉宇间的心情 // 103

2.笑容,饱含深意的“温度计” // 109

解密真笑还是假笑 // 109

笑的方式有“深意” // 113

第4章?行为语言中的态势表现

1.姿态中暴露的信息 // 121

坐姿识人不简单 // 121

站姿中的形象 // 127

别忽视了“快乐脚” // 133

2.手的影响力 // 136

人的另外“一张脸” // 136

饱含深意的“尖塔”和“连锁”手势 // 140

情感的“发送器”—手臂 // 144

不得不提的“握手”奥秘 // 148

第5章?说话中透露的多样性

1.听话听音 // 155

幽默背后的潜台词 // 155

认清真谦虚还是假客套 // 158

过分强调的话可信度低 // 161

2.高低声中的差异 // 165

声音中能听出对方的心思 // 165

不能忽略“打招呼”背后的意义 // 172

第6章?生活中行为与思想关联中的奥妙

1.富有表情话语中的人心 // 179

“特殊话语”见思想端倪 // 179

口头禅间接反映性格 // 185

“吵架”显现内心活动 // 190

2.富有表情“细节”中的个性 // 197

哭笑声中传情达意 // 197

闲谈中识人破绽 // 199

聊天时中识人破绽 // 202

第7章?社交中行为与思想关联中的玄机

1.“会说话”的穿着打扮 // 207

衣装的特有价值 // 207

装饰品具有“延长自身”的特点 // 209

2.交际场上的表情与心理学 // 213

学会转移注意力 // 213

镇定谨慎,学会让步 // 217

作者介绍


和力,编辑出身,为我社写过多种心理类和励志类图书。其作品文笔优美凝练,见解犀利独到,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深受读者喜爱。

文摘


序言



《心海拾遗:洞悉内在的迷宫与外在的舞台》 序言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又都是一座大陆。在彼此的视线交错中,我们努力寻找那个能与自己灵魂共振的频率。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更渴望在深刻的连接中找到归属。然而,现实的洪流往往将我们推向了各自的岸边,留下的是或明或暗的误读,是渐行渐远的隔阂。 这本书,并非要剖析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也非要解读某本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更非要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指南。它所要做的,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那个深藏于心底、不为人知的“我”,与那个行走于世、被他人所见的“我”。它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去审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动机,以及那些常常与我们行动不符的内心渴望。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内心深处渴望的是A,但最终做出的选择却是B;明明想要表达的是真诚,说出口的却是敷衍;明明希望拉近距离,却在不经意间筑起了高墙。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外在的“偏差”,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也成为了理解人际关系,乃至理解我们自己最隐秘的角落。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洞悉”。它不提供答案,但它会提出问题。它不试图改变你,但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它相信,真正的理解,始于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始于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 第一章:内在的回声与外在的涟漪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那里有童年的阴影,有成长的印记,有梦想的种子,也有恐惧的藤蔓。这些内在的元素,如同地下涌动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表面的情绪和行为。当我们说“我很高兴”时,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波澜不惊?当我们选择“我应该这样做”时,是否是对内心声音的背叛?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塑造我们内在世界的力量。我们会审视童年经历如何在我们心中种下偏见,社会文化如何为我们描绘行为的蓝图,以及我们自身对“应该”与“想要”的理解,如何在不经意间产生错位。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塑造者,但有时,我们甚至不曾意识到,自己正在塑造自己。 我们会抛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自我”的定义,有多少是源于内在真实的感受,又有多少是外界强加的标签? 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刻,往往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怎样的需求或恐惧? 我们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为了满足内在的成就感,还是为了赢得外部的认可? 通过对这些内在回声的倾听,我们将逐渐明白,为何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与内心期望的偏差。这并非是道德的评判,而是一种理解的开端。 第二章:行为的剧本与角色的扮演 在我们与世界的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我们可能是孝顺的子女,或是温情的父母;在职场上,我们可能是尽职的员工,或是睿智的领导;在社交场合,我们可能是健谈的朋友,或是沉默的倾听者。这些角色,既是外界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然而,当我们过于沉浸在角色的扮演中,我们是否会遗忘掉那个真实的“我”?当我们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是否会因此感到疲惫和迷失?这一章,我们将解析行为的逻辑,探究我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是如何被构建的。 我们会探讨: 社会规范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决策? 恐惧和焦虑,在多大程度上驱动着我们做出“看起来正确”但并非本意的选择?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让我们在关系中失去自我? 我们在沟通中的“策略性模糊”,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在阻碍真实的连接? 理解行为的剧本,不是为了谴责任何一种选择,而是为了看清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背后所承载的动机。当我们能清晰地辨识出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就离理解“为何如此”更近一步。 第三章:语言的迷雾与沉默的真相 语言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但有时,它也是一道迷雾,遮蔽了真实的意图。我们的话语,可能承载着我们未曾言说的情感,可能隐藏着我们不敢承认的欲望,也可能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这一章,我们将审视语言的局限性,以及那些在沉默中流淌的真相。 我们会深入分析: “言不由衷”的艺术,它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积极的语言表达,如何才能真正传递内心的善意,而不是成为一种操纵? 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我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如何揭示了语言无法触及的内心世界? 倾听的艺术:如何穿透对方的言语,去触及那些未被表达的真实需求? 当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语言之外的含义,当我们能更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才能减少误解,拉近彼此的距离。沉默,有时并非空无,而是蕴含着比千言万语更深的意义。 第四章:关系的镜像与自我映照 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在关系中遇到的挑战,常常是我们内心深处未解决问题的外显。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也折射出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或恐惧。 这一章,我们将聚焦于关系中的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们会探讨: “投射”机制:我们如何将自己内在的冲突,转移到他人身上? 吸引力法则:为何我们会与某些类型的人产生连接,又为何会与另一些人产生摩擦? 冲突的根源:误解、需求的不匹配,还是防御机制的对抗? 如何建立健康的关系:边界的设定,责任的承担,以及无条件的接纳。 当我们开始在关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就拥有了改变和成长的契机。理解他人,往往也是理解自己的过程。 第五章:和解与前行:拥抱内在的完整 最终,这本书的目标不是让我们成为完美的个体,而是让我们成为更真实的、更完整的自我。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拥抱我们内心的矛盾,理解我们行为的偏差,并原谅那个曾经因为不理解而犯错的自己。 这一章,我们将走向和解与前行。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认识到内心的冲突和行为的偏差,是人性的常态,而非失败的标志。 倾听内心的声音: 学习分辨哪些是真实的渴望,哪些是外界的噪音。 勇气去“不一致”: 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地表达与他人期望不同的看法,或者选择与习惯相悖的行为。 建立内在的连接: 培养一种与自己对话的能力,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留出觉察和反思的空间。 走向“真实的连接”: 学习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以更开放、更真诚的态度去互动。 理解“思想往右,行为往左”的现象,不是为了被困惑所扰,而是为了获得洞察。当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内在的地图和外在的航线,我们就能更从容地导航自己的人生,并在每一次的“偏差”中,找到通往更深层理解的路径。 这本书,是为你而写,也是为你而读。它是一次邀请,邀请你走进自己内心最幽深的角落,也邀请你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愿你在这段旅程中,收获一份深刻的自我认知,一份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一份走向内在完整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生活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和我们的“行动”之间,总是有着微妙的距离。我们立下宏伟的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我要成为一个更健康的人,我要掌握一项新技能,我要改善一段关系。我们的“思想”已经将这些目标清晰地绘制出来,并且我们坚信这就是我们想要达成的“正确方向”。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却常常发现,自己的脚步变得沉重,甚至朝着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方向前进。这就像是,我们脑子里有个“目标罗盘”,指向“右边”的成功,但身体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向“左边”的熟悉、舒适,或者逃避的方向滑动。这种“思想”与“行为”的错位,是我一直在观察和反思的。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描述了这种现象。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思想”如此坚定地指向一个方向,而我们的“行为”却选择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是否能揭示这些“往左”的力量,比如习惯、恐惧、惰性,甚至是潜意识的阻碍,并且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让我的“行为”更能与我的“思想”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实现我的目标。

评分

我对“自我认知”这方面的内容一直非常感兴趣。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我是一个有条理的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有时候,当我们真正面对具体情境时,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和我们给自己设定的标签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我脑子里有个“理想自我”的图像,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但现实中的我,在很多时刻,却表现得像另一个人。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脱节,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名字——“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暗示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全面和深入。我们以为的“思想”,可能只是我们意识层面的一种“理性假设”,而我们的“行为”,则可能更深层地反映了我们隐藏的动机、压抑的欲望,甚至是未被察觉的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剥开层层迷雾,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运作,了解为什么我的“思想”告诉我应该往“右”走,而我的“行为”却常常不由自主地向“左”偏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听起来就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种,内心想的很清楚,但实际做出来的却截然不同。我一直觉得,人性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情感、习惯、甚至潜意识里的冲动,都会悄悄地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有时候,这种“往左”的行为,反而是最真实、最本能的反应,即便它不那么“符合逻辑”。这就像是,我明明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熬夜刷手机的诱惑总是那么难以抗拒;我明明知道健康饮食很重要,但面对香喷喷的炸鸡,我的理智瞬间就缴械投降。这种思想与行为的冲突,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吗?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剖析这种现象,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解释,甚至是一些解决之道?我期待它能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因为“言行不一”而感到困惑或自责,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人类共有的矛盾,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沟通”这个课题,特别是伴侣之间、家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很清楚了,对方却好像完全没听懂,或者解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反过来也是一样,别人说的话,我们听着也觉得一头雾水,总觉得他们心里想的不是嘴上说的。这种“鸡同鸭讲”的局面,常常是矛盾的根源。有时候,甚至不是听不听得懂的问题,而是“懂”的程度不同。一个人心里想着“我要的是支持”,但对方听到的却是“你不够好,需要改变”。这其中的偏差,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思想坐标系”不一样。我的“往右”是指向理性、逻辑、效率,而他的“往左”可能指向感性、情感、安抚。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碰到了我一直以来困扰的这个点。它提出的“思想往右,行为往左”,让我联想到,我们是不是在表达时,大脑里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但当我们真正要付诸行动时,却被一种更原始、更直接的情绪或者习惯所裹挟,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偏差”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跨越这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类的心理是一个极其迷人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立运转的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有时候,我们会惊讶于别人的行为,觉得“他怎么会这么做?”。但更令我着迷的是,我们有时也会对自己感到陌生。明明在某个时刻,我“想”的是A,但我的“行为”却变成了B。这种“我想”与“我做”之间的裂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我的“想”,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是遵循某种道德准则或逻辑推理的结果,它指向的是一种“应该”的“右”边。而我的“做”,却可能是一种更本能的反应,一种受情感驱使的行为,或者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惯性,它可能并不符合我理性的“想”,而是指向了一种“习惯”或者“逃避”的“左”边。这本书的名字——“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内在矛盾的好奇。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张力,找到导致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