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7卷) | 作者 | 林德山 |
| 定价 | 200.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11441 | 出版日期 | 2011-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 国际总委员会文献(1870-1871)》记叙了国际主义运动一百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卷帙浩繁的文献档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文献档案,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际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科学地研究和总结国际主义运动丰富且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记录本(1870年1月4日—1871年10月24日) 1870年 1月4日会议 1月11日会议 1月18日会议 1月25日会议 2月1日会议 2月8日会议 2月15日会议 2月22日会议 3月1日会议 3月8日会议 3月15日会议 3月22日会议 3月29日会议 4月5日会议 4月12日会议 4月19日会议 4月26日会议 5月3日会议 5月10日会议 5月17日会议 5月24日会议 5月31日会议 6月7日会议 6月14日会议 6月21日会议 6月28日会议 7月5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6日会议 8月2日会议 8月9日会议 8月16日会议 8月23日会议 8月30日会议 9月6日会议 9月9日非常会议 9月13日会议 9月20日会议 9月27日会议 10月4日会议 10月11日会议 10月18日会议 10月25日会议 11月1日会议 11月8日会议 11月15日会议 11月22日会议 11月29日会议 12月6日会议 12月13日会议 12月20日会议 1871年 1月3日会议 1月3日会议记录补遗 1月17日会议 1月24日会议 1月31日会议 2月7日会议 2月14日会议 2月21日会议 2月28日会议 3月7日会议 3月14日会议 3月21日会议 3月28日会议 4月4日会议 4月11日会议 4月18日会议 4月25日会议 5月2日会议 5月9日会议 5月16日会议 5月23日会议 5月30日会议 6月6日会议 6月13日会议 6月20日会议 6月27日会议 7月4日会议 7月11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25日会议 8月1日会议 8月8日会议 8月15日会议 8月22日会议 8月29日会议 9月5日会议 9月12日会议 9月16日总委员会会议(非常)记录 9月26日会议 10月2日会议 10月6日非常会议记录 10月10日会议记录 10月16日非常会议记录 10月17日会议 10月24日会议 ……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手稿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文件 注释 人名索引 报刊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一、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二、汇集的文献资料是迄今*为完整的,无其他同类可与之相比。三、编译者忠实于资料的原始真实性,不作任意改编、删改。四、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单位和学者均为者,具有较大性。五、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透露出一种不妥协的学术雄心。能够将一个如此庞大和敏感的历史主题,以文献汇编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其扎实的文献功底。我个人对于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分析或理论批判的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我更倾向于回到源头,让文本本身说话。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文本密度和广度,让我能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认知地图。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同一个国际主义浪潮下的具体行动纲领有何异同?他们在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无法调和的内部冲突?这些文献是如何反映出阶级、民族、性别等复杂身份标签在宏大叙事下的渗透和张力的?对我来说,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理解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其思想的弹性边界和潜在的灾难性盲点在哪里,而这些原始文献往往是揭示这些盲点的最佳钥匙。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宏大的命题,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如何形成和发展其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这些取向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碰撞的。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提供丰富、未经粉饰的原始材料的著作,而不是那些过度解读或简化了的二手分析。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它试图构建一个多么庞大的文献体系。我希望它能呈现出那个时代参与者最真实的声音和最直接的记录,那些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也夹杂着现实困境的文字。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思想是如何跨越国界,影响普通民众乃至精英阶层的决策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足够多的、来自不同立场的第一手资料,那么我就可以自己去构建那个复杂图景,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引导。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拥有这些“矿石”本身,比听别人描述它有多闪耀,来得更为重要和令人兴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运用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富有力量感的气质。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严肃著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下心来细读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下的苦功。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把握,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国际主义思想流派的划分,都显得极为考究。特别是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献的排版,处理得干净利落,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猜想,如果内容真的如同这外在包装所预示的那样深刻,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研究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从书籍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传递出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带领我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
评分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的结构,感觉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似乎是按照时间线或者主题线索进行层层递进的,这种清晰的框架对于理解一个复杂运动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任何一场宏大的社会运动,就必须摆脱线性的、英雄主义的叙事,去关注那些反复出现的、潜藏在表面冲突之下的结构性矛盾。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不仅展示了高层级的理论交锋,也能穿插一些基层实践的记录,那它无疑是成功的。我特别好奇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这些“国际主义”的理念是如何被本土化和再创造的,那种适应与变异的过程往往是最能体现思想生命力的部分。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去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共同命运”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技术和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发生微妙变化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往往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去的,因为我深知整理和编纂如此庞大的历史文献集是一项何其浩大的工程。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首先在于它的“存证”功能。在信息碎片化和历史记忆易逝的今天,能够将一个特定历史主题下分散的、可能已经散佚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汇集和校对,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贡献。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或刻意忽略的文本能够重见天日。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类文献集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过去时代思想家的对话。我不是在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在考察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使用的论证方式,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这种“沉浸式”的文献体验,远比阅读任何教科书都要来得震撼和深刻,它能帮你理解“为什么他们会那样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