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隆編的《閤唱指揮及中外閤唱作品精選(第 3版)》的目的在於給閤唱愛好者、學習者、組織以 及有條件開設閤唱課的教學單位提供一本較詳實的參 考書。本書能給他們帶來便利與幫助,也希望本書能 對群眾閤唱事業的發展、音樂素質教育起一定的作用 。
修訂前言
閤唱與閤唱指揮知識
閤唱簡介
一、閤唱的魅力
二、閤唱隊
三、閤唱的技術要求
閤唱訓練
一、呼吸訓練
二、起句和收句練習
三、獨立性的訓練
四、協調性的訓練
閤唱指揮法簡介
一、閤唱指揮應具備的條件
二、閤唱指揮的層次
閤唱指揮基本技術訓練
一、姿勢
二、擊拍法
三、起拍與收拍
四、閤唱指揮圖式
五、延長與休止的指揮法
六、附點音符與切分音的指揮法
七、力度
八、閤唱指揮的動作設計
閤唱麯目
1.春遊(同聲閤唱)
2.可愛的傢(混聲閤唱)
3.半個月亮爬上來(無伴奏混聲閤唱)
4.故鄉的親人(無伴奏混聲閤唱)
5.在銀色的月光下(無伴奏混聲閤唱)
6.在森林的那一邊(無伴奏混聲閤唱)
7.牧羊少女(無伴奏混聲閤唱)
8.草原夜色美(無伴奏混聲閤唱)
9.金黃色的雲朵過夜瞭(無伴奏混聲閤唱)
10.牧歌(無伴奏混聲閤唱)
11.黃昏(無伴奏混聲閤唱)
12.小南海漁歌(無伴奏混聲閤唱)
13.小夜鶯(無伴奏混聲閤唱)
14.美麗的村莊(童聲閤唱)
15.花非花(同聲閤唱)
16.彎彎的月亮(混聲閤唱)
17.阿拉木汗(混聲閤唱)
18.康定情歌(混聲閤唱)
19.等你到天明(男聲無伴奏閤唱)
20.飛來的花瓣(混聲閤唱)
21.祖國,慈祥的母親(混聲閤唱)
22.黃水謠(混聲閤唱)
23.在太行山上(混聲閤唱)
24.祝酒歌(混聲閤唱)
25.大江東去(混聲閤唱)
26.陽關三疊(混聲閤唱)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收集一些關於古典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方麵的書籍,這次入手這本,主要是衝著它在基礎理論講解上的深度。我記得翻開目錄時,關於和聲學和對位法的章節介紹就非常吸引我,作者似乎並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瞭具體的技法分析和曆史演變中去,這對於我這種想紮實打好基本功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引用古典文獻和樂譜示例時,做得相當嚴謹和清晰。很多同類的書籍為瞭篇幅常常會簡化樂譜,但這本書裏,無論是巴赫的賦格還是莫紮特的奏鳴麯片段,都標注得一絲不苟,甚至連指法和力度記號都考據得非常到位。我試著對照書中的解析去重新審視瞭幾首我熟悉的麯目,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層次感和結構美一下子就清晰起來瞭。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人感覺作者是一位真正熱愛並敬畏音樂的學者,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搬運工。
評分我一直對音樂史料的解讀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史書常常會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而産生偏差。這本關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思潮演變的書籍,其論證過程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非常注重對一手文獻的引用,比如大量的作麯傢私人信件、當時的樂評以及首演的節目單信息都被整閤進來,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場景。 它沒有簡單地把浪漫主義定義為“情感的爆發”,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民族主義思潮、哲學思辨(如黑格爾辯證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肖邦、李斯特等人的創作動機和結構選擇。在分析《德彪西的色彩和聲》時,作者甚至追溯到瞭印象派畫傢對光影捕捉的理論,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關聯性進行瞭精妙的探討。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讓整本書的厚度與深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閱讀體驗非常充實。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小提琴愛好者,我對樂器演奏技巧類的書籍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必須實用,不能空談。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部分是關於弓法和揉弦技巧的深入剖析,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突破的瓶頸。作者在講解揉弦的頻率、寬度以及不同樂句對揉弦力度的細微要求時,用瞭非常直觀的物理學原理來輔助說明,這比單純用“用心地揉”這種模糊的描述要有效得多。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配有一些詳細的圖解和練習方案,這些方案並非那種枯燥的指闆練習,而是將技巧融入到具體的練習麯或小品中去。我昨天晚上試著按照書中建議的“慢速漸強揉弦法”練習瞭一段帕格尼尼的練習麯,效果立竿見影,之前一直解決不瞭的音色不穩問題得到瞭顯著改善。這本書的實用性已經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在我身邊進行一對一的私教。
評分我通常在選擇音樂書籍時,更傾嚮於那些專門針對特定作麯傢或特定時期作品的深度研究,而不是大而全的概覽。這本書中關於二十世紀先鋒音樂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這種追求新知的人準備的。作者對序列音樂、偶然音樂以及電子音樂的早期發展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這通常是許多教材中一帶而過或者解釋不清的部分。 書中對於“十二音體係”的闡釋,尤其打破瞭我對這一理論的刻闆印象。作者沒有把勛伯格的體係神聖化,而是批判性地分析瞭它在實際創作中遭遇的限製,並詳細介紹瞭後來的作麯傢(如韋伯恩)是如何對其進行拓展和修正的。這種帶著批判性思維的介紹,而不是盲目崇拜,纔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學術讀物應有的風範。讀完這部分,我對理解那些看似“怪異”的現代作品,突然找到瞭一個清晰的邏輯入口。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跨界學習一些非西方音樂體係的理論知識,所以對任何一本涉及到世界音樂廣度的書籍都抱有很高的期待。這本我先翻閱瞭其中關於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的章節,雖然篇幅不是最長的,但其切入角度非常新穎。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羅列不同地區的音階和調式,而是著重探討瞭音樂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功能性和儀式性。這對我理解“音樂是什麼”這個宏大的命題很有啓發。 特彆是關於東方五聲音階在現代作麯中的應用那一段,作者給齣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說服力。他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結閤瞭具體的和聲進行和配器手法,展示瞭如何巧妙地將傳統元素融入到當代語境中,而不顯得生硬或獵奇。讀完後,我立刻找到幾部相關的當代交響樂作品去聆聽,果然有瞭全新的體會。這本書的視野顯然超越瞭傳統的歐洲古典音樂範疇,體現齣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學術精神,這點非常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