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隆编的《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第 3版)》的目的在于给合唱爱好者、学习者、组织以 及有条件开设合唱课的教学单位提供一本较详实的参 考书。本书能给他们带来便利与帮助,也希望本书能 对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音乐素质教育起一定的作用 。
修订前言
合唱与合唱指挥知识
合唱简介
一、合唱的魅力
二、合唱队
三、合唱的技术要求
合唱训练
一、呼吸训练
二、起句和收句练习
三、独立性的训练
四、协调性的训练
合唱指挥法简介
一、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条件
二、合唱指挥的层次
合唱指挥基本技术训练
一、姿势
二、击拍法
三、起拍与收拍
四、合唱指挥图式
五、延长与休止的指挥法
六、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的指挥法
七、力度
八、合唱指挥的动作设计
合唱曲目
1.春游(同声合唱)
2.可爱的家(混声合唱)
3.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混声合唱)
4.故乡的亲人(无伴奏混声合唱)
5.在银色的月光下(无伴奏混声合唱)
6.在森林的那一边(无伴奏混声合唱)
7.牧羊少女(无伴奏混声合唱)
8.草原夜色美(无伴奏混声合唱)
9.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无伴奏混声合唱)
10.牧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1.黄昏(无伴奏混声合唱)
12.小南海渔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3.小夜莺(无伴奏混声合唱)
14.美丽的村庄(童声合唱)
15.花非花(同声合唱)
16.弯弯的月亮(混声合唱)
17.阿拉木汗(混声合唱)
18.康定情歌(混声合唱)
19.等你到天明(男声无伴奏合唱)
20.飞来的花瓣(混声合唱)
21.祖国,慈祥的母亲(混声合唱)
22.黄水谣(混声合唱)
23.在太行山上(混声合唱)
24.祝酒歌(混声合唱)
25.大江东去(混声合唱)
26.阳关三叠(混声合唱)
我一直对音乐史料的解读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史书常常会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产生偏差。这本关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演变的书籍,其论证过程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非常注重对一手文献的引用,比如大量的作曲家私人信件、当时的乐评以及首演的节目单信息都被整合进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 它没有简单地把浪漫主义定义为“情感的爆发”,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民族主义思潮、哲学思辨(如黑格尔辩证法)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肖邦、李斯特等人的创作动机和结构选择。在分析《德彪西的色彩和声》时,作者甚至追溯到了印象派画家对光影捕捉的理论,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关联性进行了精妙的探讨。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整本书的厚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阅读体验非常充实。
评分我通常在选择音乐书籍时,更倾向于那些专门针对特定作曲家或特定时期作品的深度研究,而不是大而全的概览。这本书中关于二十世纪先锋音乐的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种追求新知的人准备的。作者对序列音乐、偶然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的早期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这通常是许多教材中一带而过或者解释不清的部分。 书中对于“十二音体系”的阐释,尤其打破了我对这一理论的刻板印象。作者没有把勋伯格的体系神圣化,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了它在实际创作中遭遇的限制,并详细介绍了后来的作曲家(如韦伯恩)是如何对其进行拓展和修正的。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介绍,而不是盲目崇拜,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术读物应有的风范。读完这部分,我对理解那些看似“怪异”的现代作品,突然找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收集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方面的书籍,这次入手这本,主要是冲着它在基础理论讲解上的深度。我记得翻开目录时,关于和声学和对位法的章节介绍就非常吸引我,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技法分析和历史演变中去,这对于我这种想扎实打好基本功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引用古典文献和乐谱示例时,做得相当严谨和清晰。很多同类的书籍为了篇幅常常会简化乐谱,但这本书里,无论是巴赫的赋格还是莫扎特的奏鸣曲片段,都标注得一丝不苟,甚至连指法和力度记号都考据得非常到位。我试着对照书中的解析去重新审视了几首我熟悉的曲目,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层次感和结构美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感觉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并敬畏音乐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搬运工。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跨界学习一些非西方音乐体系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任何一本涉及到世界音乐广度的书籍都抱有很高的期待。这本我先翻阅了其中关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章节,虽然篇幅不是最长的,但其切入角度非常新颖。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不同地区的音阶和调式,而是着重探讨了音乐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功能性和仪式性。这对我理解“音乐是什么”这个宏大的命题很有启发。 特别是关于东方五声音阶在现代作曲中的应用那一段,作者给出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他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和声进行和配器手法,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融入到当代语境中,而不显得生硬或猎奇。读完后,我立刻找到几部相关的当代交响乐作品去聆听,果然有了全新的体会。这本书的视野显然超越了传统的欧洲古典音乐范畴,体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精神,这点非常难得。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小提琴爱好者,我对乐器演奏技巧类的书籍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必须实用,不能空谈。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部分是关于弓法和揉弦技巧的深入剖析,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突破的瓶颈。作者在讲解揉弦的频率、宽度以及不同乐句对揉弦力度的细微要求时,用了非常直观的物理学原理来辅助说明,这比单纯用“用心地揉”这种模糊的描述要有效得多。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配有一些详细的图解和练习方案,这些方案并非那种枯燥的指板练习,而是将技巧融入到具体的练习曲或小品中去。我昨天晚上试着按照书中建议的“慢速渐强揉弦法”练习了一段帕格尼尼的练习曲,效果立竿见影,之前一直解决不了的音色不稳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本书的实用性已经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我身边进行一对一的私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