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武術傷科集萃
定價:18元
作者:洪敦耕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4422141
字數:
頁碼:16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武術傷科集萃》將武醫結閤,介紹瞭跌打損傷的常見疾患及自我診療方法,把傢傳、師傳的秘方以及筆者行醫四十多年的經驗公諸於世。讀者按癥選方,跌打損傷可以自療。武術與中醫都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的分支。武術與中醫舊稱國術與國醫,被納入國粹範圍。所謂“國粹”,是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如國學、國語、國樂、國畫等,統稱為“國粹”。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工具書而言,最怕的就是內容陳舊或查找不便,但《武術傷科集萃》在這方麵做得近乎完美。它的索引係統設計得極其人性化,不僅僅按照損傷部位進行分類,還特彆設置瞭“按武術種類分類”的章節,比如針對太極推手易發的腕部扭傷,或者散打中常見的踢擊後肌群拉傷,都有清晰的索引指嚮。我曾遇到一個棘手的頸部慢性疼痛問題,在書中快速定位到“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的章節後,裏麵的插圖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角度的整脊手法,同時配有詳細的注意事項,比如哪些動作是絕對禁忌的。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現代康復器械的應用也持開放態度,雖然根基是傳統手法,但對現代的物理治療儀器的輔助作用也有著客觀的評價和使用指導,這種“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務實精神,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這本書的實用性極強,無論是作為武術教練的案頭必備,還是供習武者自查自療的參考,都能快速上手,並提供可靠的指導。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細節的執著和對生命的敬畏。書中有大量關於“恢復期”的論述,這往往是其他傷科書籍最容易輕描淡寫的部分。作者用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如何根據傷者恢復的不同階段,逐步調整用藥和手法力度,尤其關注那些看似痊愈實則隱患尚存的“假性康復”狀態。比如,對於骨摺術後的骨痂塑形期,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特定的按摩手法來影響骨痂的走嚮,以期達到更好的力學支撐效果。這種對長期預後的關注,體現瞭作者對武者職業生涯的深切關懷。行文中,我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同理心,作者似乎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傷者因傷痛而産生的焦慮和對重返賽場(或武館)的渴望。因此,他提供的每一步治療方案都顯得穩健而充滿希望,不會給人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的暗示。這是一部有溫度、有深度的傷科專著,它不僅教授瞭“如何修理身體的損傷”,更教會瞭我們“如何尊重身體的修復過程”,是武術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寶典。
評分這本《武術傷科集萃》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直擊人心,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燙金的標題,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經歲月洗禮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它不像那種流水綫生産的現代醫學教材,更像是一位老前輩的珍藏醫案匯編。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講究,字裏行間透露齣對傳統中醫理論的尊重,每一個穴位圖的繪製都精細入微,綫條流暢而準確,仿佛能觸摸到經絡的走嚮。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氣”與“力”在武術損傷中作用的探討,這部分內容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戰案例進行分析,比如如何區分跌打損傷中的“內傷”與“外傷”,以及針對不同門派武術特點所采取的差異化治療手法,這種細膩的區分度是很多普通傷科書籍所欠缺的。閱讀體驗上,雖然涉及不少專業術語,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娓娓道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傷科知識的武術愛好者也能領會其精髓。整本書的知識體係構建得非常紮實,從基礎的筋骨解剖,到具體的針灸、推拿手法,再到後續的藥方調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閉環,讓人感覺讀完之後不僅僅是學到瞭技術,更領悟到瞭一種麵對傷病時的沉穩心態。
評分翻開這冊書的瞬間,我立刻被其中對傷情辨識的獨到見解所吸引。與其他側重於快速止痛或固定為主的急救書籍不同,《武術傷科集萃》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體質”與“病機”的深層聯係。作者似乎深諳“治未病”的古訓,書中不僅詳細列舉瞭各類常見的武術損傷,例如空翻落地不穩導緻的脊柱小關節錯位,或是拳擊中掌骨的疲勞性骨摺,更深入地分析瞭為何某些體質的人更容易在特定動作中受傷。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肝主筋,腎主骨”理論在武術運動員身上的體現,分析得鞭闢入裏,甚至聯係到瞭運動員的日常飲食和情誌調養,這種整體觀令人嘆服。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陳舊性損傷”的處理章節,裏麵提到瞭一個非常獨特的“以動製靜”的康復思路,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於傷後必須絕對臥床休息的刻闆印象。作者強調,對於慢性勞損或恢復期,適度的、有針對性的武術動作練習,反而能更好地疏通氣血,加速組織修復。這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創新的態度,使得這本書讀起來充滿啓發性,讓人忍不住想要對照自身練習中遇到的問題,逐一去驗證書中的論斷。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它更像是一部武者精神修養的載體。我花瞭好長時間纔理解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手中有術,心中有道”的含義。內容編排上,作者巧妙地將一些看似與傷科無關的武學心法穿插在具體的治療案例分析中。例如,在描述如何手法復位肩關節脫位時,他穿插瞭一段關於“柔和如水,蓄勁如山”的內功心法闡述,指齣手法必須順應患者的生理狀態,不能有絲毫的魯莽或對抗。這種將武學哲學融入臨床實踐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境界。我感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武術練習方式的過程。它讓我開始思考,我的發力是否過度剛猛?我的身體柔韌性是否足以支撐我所追求的技術難度?書中許多關於預防性訓練的內容,實際上比治療本身更有價值,它教會我們如何通過調整發力結構和身體平衡,從源頭上減少受傷的可能。這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的醫學參考書的範疇,更像是一本武道修行者的“行為規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