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勋伯格著的《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书里的内容依照顺序而言有勋伯格对于自己职业的评价;他对现代音乐的反应,其主要的衍生物之一就是民族主义;他对于批评家和批评的生动回应;他对音乐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即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对于理论与作曲、表演与记谱方面的问题的探讨;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深人;他对于过去和现在的作曲家的态度;以及*后,他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气候的反应。
阿诺德·勋伯格著的《勋伯格--风格与创意》是 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重要文献。阿诺德·勋伯格以其 非凡的智慧和其具有预见性的洞察力,使这本书成为 吸引人们对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 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通过这本巨著你可以进人二十 世纪*重要的作曲家的头脑,去理解、探究勋伯格本 人和他的音乐,以及勋伯格对其他作曲家的研究、对 艺术和整个世界的思考。
**部分 个人的评价与回顾
人怎么会感到孤独的
音乐创作中的情与理
自我剖析
我的演变
新音乐:我的音乐
拼凑的音乐
我的技巧和风格
第二部分 现代音乐
新音乐、过时的音乐、风格与创意
评论音乐作品的标准
新音乐
时代的转折
与文字的关系
第三部分 民间音乐与民族主义
民间音乐式的交响乐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
民族音乐(1)
民族音乐(2)
为何美国没有出现伟大的音乐作品
第四部分 十二音作曲法
十二音作曲法
豪埃尔(Hauer,J.M.)的理论
“勋伯格的音列”
用十二音作曲
用十二音创作(2)
这公平吗?
第五部分 理论与作曲
调性与曲式
为作曲论文写的一篇文章
有关和声的问题
音乐创意的连接
新、旧对位法
线性对位
线性对位;线性复调
赋格
第六部分 教学
艺术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作曲的教学问题
教学与音乐中的现代思潮
第七部分 作曲家
巴赫
革新派勃拉姆斯
古斯塔夫·马勒
阿尔班·贝尔格
乔治·格什温
译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个性,它不像那种学院派的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反而带有一种近乎私密的对话感。作者似乎在与读者分享一个只有他们二人知道的秘密,那就是勋伯格创作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书中穿插了一些未曾发表过的书信片段和口述资料,这些“第一手”的证据为原本就已扑朔迷离的勋伯格形象增添了许多人性化的光彩。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表现主义”与“内心必然性”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成功地论证了勋伯格的激进变革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源于一种无可逃避的艺术使命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理解”和“接受”之间徘徊,这正体现了勋伯格音乐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你的习惯,却又用其强大的内在逻辑说服你。这本书是送给所有对“天才的孤独”和“艺术的极限”感兴趣的读者的最佳礼物。
评分这本关于勋伯格的书,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音乐理论分析,更像是一次对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探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勋伯格从传统调性音乐向无调性音乐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那种挣扎、那种坚持,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勋伯格早期作品与后期十二音体系之间内在逻辑的梳理,那种从色彩到结构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这位“现代音乐之父”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反复聆听那些被文字激活的音符,它们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强烈情感的呐喊与低语。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即使是对现代音乐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位大师的创造力所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将复杂的音乐概念转化为了可感知的精神体验,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杰作。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专注于某一位作曲家的书抱持着一丝谨慎,生怕陷入了无休止的曲目罗列和技术性分析。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勋伯格置于他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探讨了战争、政治变迁乃至他本人的犹太身份如何塑造了他的艺术选择。作者的笔法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位巨匠的理解与同情,却极具穿透力。书中对《月光小丑》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拆解了技巧,更还原了表演者内心的焦虑与疏离感,那种对传统审美规范的彻底颠覆,通过文字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充满张力和矛盾的艺术世界的门。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流,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危机点”展开论述,比如“调性的黄昏”、“序列主义的诞生”等等,这种主题式的划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逻辑性和冲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勋伯格与其他重要人物——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没有陷入无谓的争吵,而是聚焦于思想的碰撞如何催生新的艺术领域。书中对勋伯格晚年教学思想的介绍也令人耳目一新,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家不为人知的一面,那种对后辈的期许与严厉并存的复杂情感,被捕捉得非常到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查阅乐谱辅助理解,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对音乐史发展动力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巧妙地将勋伯格的个人传记元素与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融为一体,让你清楚地看到,他的每一次音乐上的“出格”,都源于他对现有艺术形式的深刻不满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执着追求。书中对“二度创作”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似乎能洞察到勋伯格在面对听众不理解时的那种孤傲与寂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勋伯格如何将康德哲学和尼采思想融入其作曲实践的论述,这使得他的十二音体系不再仅仅是一种数学游戏,而成为了一种哲学立场。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巨大,但行文流畅,没有那种堆砌术语的空洞感。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仿佛在解读一幅层层叠叠的文艺复兴画作,细节无穷,韵味无穷。对于想要真正理解二十世纪音乐如何发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