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感悟屈原
定價:39.80元
售價:29.1元,便宜10.7元,摺扣73
作者:孫更俊
齣版社:現代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4322651
字數:
頁碼:27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感悟屈原》全書分為讀解、今譯、新作三部分。讀解部分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對屈原的思想和詩作進行研究,力求能撥開曆史迷霧,溝通古今隔閡,還人類一個更真實、更的屈原。今譯部分是用現代漢語以現代詩的形式對屈原作品進行的翻譯。新作也可視為擬作,通過《離騷》和《天問》等詩篇抒發現代人的情感。《感悟屈原》除瞭對一些關於屈原思想的生平思想反麵的問題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之外,還對屈原作品的真僞和排序問題提齣瞭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
目錄
離騷讀解
離騷讀解之一
離騷讀解之二
離騷讀解之三
離騷讀解之四
離騷讀解之五
離騷讀解之六
離騷讀解之七
離騷讀解之八
離騷讀解之九
離騷讀解之十
離騷讀解之十一
離騷讀解之十二
離騷讀解之十三
離騷讀解之十四
離騷讀解之十五
離騷讀解之十六
離騷讀解之十七
離騷讀解之十八
離騷讀解之十九
離騷讀解之二十
離騷讀解之二十一
離騷讀解之二十二
離騷讀解之二十三
離騷讀解之二十四
離騷讀解之二十五
離騷讀解之二十六
離騷讀解之二十七
離騷讀解之二十八
離騷讀解之二十九
離騷讀解之三十一
離騷讀解之三十一
離騷讀解之三十二
離騷讀解之三十三
離騷讀解之三十四
離騷讀解之三十五
離騷讀解之三十六
離騷讀解之三十七
離騷讀解之三十八
離騷讀解之三十九
離騷讀解之四十
離騷讀解之四十一
離騷讀解之四十二
離騷讀解之四十三
離騷讀解之四十四
離騷讀解之四十五
離騷讀解之四十六
離騷讀解之四十七
屈騷今譯
九歌今譯
九章今譯
離騷今譯
遠遊今譯
天問今譯
招魂今譯
大招今譯
楚辭新作
後離騷——擬屈原離騷並步其韻
自問——擬屈原天問並步其韻
後記
作者介紹
孫更俊,詩人,學者,職業書畫傢。1958年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創立“我”學及中國新神秘主義畫派。幾十年來,在進行美術創作的同時還完成瞭大量文字著述:包括詩詞集《鐐銬吟》、新詩集《不歸路》、譯文集《外國詩人抒情詩選》和《莫泊桑短篇小說集》、小說集《兄妹島》、雜文集《好瞭堂隨筆》等。本書是繼去年齣版的《道德經批判》之後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過去對古代文人的解讀總是帶著一層厚厚的時代濾鏡,總覺得他們要麼是聖人,要麼是失意的怨婦,形象太過扁平。然而,這本書卻成功地將屈原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掙紮、有矛盾的個體。作者的筆觸極為剋製,卻又充滿瞭洞察力。他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而是冷靜地分析瞭屈原所處的特定曆史語境,以及這種語境如何塑造瞭他的性格和選擇。比如,書中對屈原與楚懷王之間君臣關係的剖析,簡直入木三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宿命感,讓人讀完後不禁長嘆。更讓我稱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和對比不同史料時錶現齣的那種嚴謹和審慎,他似乎在告訴讀者:曆史充滿瞭不確定性,我們能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而非急於下定論。這種謙遜的治學態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有分量,讓人心悅誠服。它教給我的,不僅是關於屈原的知識,更是關於如何以一種更包容、更立體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於“忠誠”與“理想”之間關係探討的深度。在當下這個一切都講求效率和功利的時代,去探討一個為國君的昏聵而憂心忡忡,最終以身殉道的精神,顯得尤為珍貴。作者沒有使用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離騷》中那些復雜的情感波瀾的細緻梳理,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屈原在流放期間的精神狀態,那種對故土的眷戀與對朝廷的失望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帶有史詩氣質的憂鬱。這種憂鬱不是簡單的消極避世,而是一種高貴的、拒絕同流閤汙的姿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對著窗外發呆,思考自己的人生信條是否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它像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建立在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比堅韌的信念之上。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帶來的精神滋養是極其豐厚的。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心裏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裝幀設計很古典,米黃色的紙張透著一股沉靜的氣息,讓人一翻開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我不是曆史學專傢,對屈原的瞭解也僅限於課本上的那些零星片段,總覺得那是一個遙遠而略顯晦澀的存在。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作者似乎是一位引路人,耐心地牽著讀者的手,一步步走入那個楚辭的瑰麗世界。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於一些關鍵典故的考證和闡釋,那些繁復的音韻和象徵意義,經過作者的細緻梳理,變得清晰起來,不再是難以捉摸的迷霧。書中對屈原心路曆程的刻畫尤為動人,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掙紮,即便在韆年之後,依然能深深觸動人心。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這個看似光鮮的現代社會裏,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清濁之辨”,我們又該如何堅守內心的那一抹真誠與操守。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解讀,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在麵對理想與現實衝突時的抉擇與姿態。
評分翻到書的末尾,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悵然若失感。這本關於屈原的論述,其格局之大,令人嘆服。作者的視野顯然沒有局限在單純的文學評論上,而是將屈原放入瞭整個先秦思想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也讓讀者理解瞭為何屈原的思想能夠對後世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書中對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差異性的分析,提供瞭一個理解屈原獨特精神氣質的全新維度。這種跨學科的論述方式,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極其豐富和立體。它不像是一本單嚮度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新的麵紗,看到瞭更多元、更復雜的曆史側麵。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典精神的理解上瞭一個颱階,對於那種對真理和美的執著追求,有瞭更深刻的敬意。這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曆史符號,重新塑造成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精神坐標。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心靈漫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運用上的那種細膩和張力。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那些古老的詩篇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聽見”汨羅江畔的濤聲,感受到詩人臨風而立時衣袂飄飄的孤傲。全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交響樂,從屈原早年的政治抱負,到後期的遭受排擠與流放,再到最終的悲壯結局,情感的張力被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至於讓人感到壓抑,卻又時時刻刻提醒著命運的無常。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字麵意義的解讀上,而是將其與屈原的政治理想、道德操守深度捆綁,這種多層次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楚辭的理解。這種深入骨髓的共鳴感,讓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沉浸在那種古典的悲壯美學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是一本用來炫耀知識的書,而是一本讓人學會如何“感受”曆史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