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清代象棋四大名谱:心武残编象棋谱(修订版) 9787534952968 (清)薛丙著

正版 清代象棋四大名谱:心武残编象棋谱(修订版) 9787534952968 (清)薛丙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薛丙著,李浭 著
图书标签:
  • 象棋
  • 清代象棋
  • 心武残编
  • 薛丙
  • 棋谱
  • 古籍
  • 传统文化
  • 技艺
  • 博弈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52968
商品编码:296827499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象棋四大名谱:心武残编象棋谱(修订版)

定价:25.00元

作者:(清)薛丙著,李浭 改编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4952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让读者以现代记谱法领略清代古谱《心武残编象棋》的魅力!

内容提要


《心武残编象棋》,原谱刊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辑著者薛丙收入象棋残排局148局,着法精妙离奇、耐人寻味。诠正改编本保留原谱本来面貌,但对原谱中的错局详加诠正厘订。为便于读者赏析,每局都加入详细的诠释、注解、和诠正图等。

目录


凡例(薛丙自述)
关于“凡例”的部分解释
局隔壁猜枚
第2局开渠引水
第3局沉鱼落雁
第4局推强扶弱
第5局紫燕双飞
第6局鸿雁来宾
第7局宴赴鸿门
第8局寒江独钓
第9局五寨会盟
0局群鼠争
1局奇峰双插
2局决策九重
3局震惊百里
4局将雨闻雷
5局移针匀绣
6局月明三五
7局琴瑟间钟
8局五色纷披
9局正笏安邦
第20局虎帐谈兵
第21局单刀赴会
第22局宋及楚平
第23局终逾绝险
第24局独行千里
第25局金猫捕鼠
第26局骏马追风
第27局下车扶谒
第28局送往迎来
第29局迈等越伦
第30局弹琴退敌
第31局背水交锋
第32局北地谏君
第33局浪后波纹
第34局威震华夏
第35局龙争虎斗
第36局丰沛三杰
第37局辅弼功高
第38局鞠躬尽瘁
第39局商山四皓
第40局赤兔良骥
第41局叩马苦谏
第42局登高重九
第43局黾勉同心
第44局保合太和
第45局月里穿梭
第46局勒马听风
第47局膏车秣马
第48局柳叶飞莺
第49局鸳鸯戏水
第50局的卢跃溪
第51局天台误入
第52局怀中抱月
第53局雪拥蓝关
第54局如云似雨
第55局雅歌投壶
第56局宛城交攻
第57局月中擒兔
第58局隔断红尘
第59局双蝶翻飞
第60局元宵共庆
第61局金宋联合
第62局游丝系虎
第63局双车交辙
第64局截江救主
第65局车马交驰
第66局牛塘解围
第67局远庭
第68局龙门三跃
第69局蚯蚓降龙
第70局珠帘倒挂
第71局落花成锦
第72局虹霓贯日
第73局剪棘开径
第74局钩衡驾马
第75局八轮共驾
第76局行军用兵
第77局六国争雄
第78局四季落花
第79局双辖投泉
第80局渊有沉珠
第81局闰余成岁
第82局青云得路
第83局锦屏对峙
第84局边城戍卒
第85局蝇垂骥尾
第86局横云断岭
第87局笙箫夹鼓
第88局霁月光风
第89局春雷惊蛰
第90局星移斗转
第91局轻财笃友
第92局妙振兵铃
第93局水底擒蛟
第94局萤蛾扑火
第95局炮击两狼
第96局开窗邀月
第97局掩耳偷铃
第98局平分秋色
第99局国静兵闲
00局国庶兵强
01局望梅止渴
02局龙翻潭水
03局叶底藏花
04局七星同庆
05局川流不息
06局载输尔载
07局减兵增灶
08局减灶增兵
09局兵贵神速
10局伐宋援郑
11局屯田沓中
12局舍车徒行
13局屏藩社稷
14局走马荐相
15局假虞伐虢
16局五霸尊周
17局五将失道
18局五虎争雄
19局香风拂柳
20局鸿门击斗
21局蜻蜓立钓
22局三顾草庐
23局急流勇退
24局两阶舞羽
25局乃服四夷
26局义释华容
27局五桂联芳
28局暗藏春色
29局乌龙摆尾
30局冲锋陷阵
31局五丁凿路
32局粉蝶恋花
33局辕门射戟
34局停车问路
35局螳臂迎车
36局珠藏韫椟
37局望云蹀足
38局吐芳结子
39局投肉馁虎
40局阴阳交泰
41局窖冰破热
42局越裳宾服
43局斜月三星
44局杠桥锁溪
45局倒转干戈
46局桃源迷路
47局笙磬同音
48局江心下钓
附录《心武残编》诠订一览表

作者介绍


李浭李浭早在1958年开始在《象棋》月刊发表棋艺作品,1988年9月正式出版棋书。至今,各类棋书有62种,1270万字,独自编著达三百八十多万字。在海内外、国外报刊发表的文章不可胜数。他的书,兼具棋艺实用、棋史文史新颖两大特色。报刊发表的文章,内容广泛,知识面全,涉及象棋开、中、残、排局,棋史新资料,棋艺论文,棋艺诗词,棋例裁判见解等。涉猎全面,涵盖棋文化的各个方面。

文摘







序言



《棋道初探:中国古棋文化与技艺赏析》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古籍棋谱的详尽解析,而是旨在为广大棋类爱好者,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象棋(古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化与技艺入门指南。我们试图通过梳理中国古棋悠久的历史渊源、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品味其独特的技艺魅力,以期勾勒出一幅宏伟而细腻的古棋世界图景,激发读者对这门古老智慧的探索热情。 一、溯源而上,探寻古棋的千年足迹 中国象棋,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起源之谜至今仍引人遐想。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从传说中的“象戏”、“博戏”等早期棋戏说起,追溯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将审视史料中零散的记载,结合考古发现的棋具实物,辨析各种关于象棋起源的学说,力求呈现一个尽可能清晰而完整的历史脉络。从汉代的“格五”,到唐代的“象戏”,再到宋代基本定型的“象棋”,每一阶段的演变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科技水平。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棋戏在形式、规则、棋子名称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古棋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模样。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古棋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阶层的联系。它不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雅玩,也逐渐走入文人雅士的书斋,成为他们抒发情怀、切磋棋艺的载体。不同朝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象棋的态度与理解,都将通过生动的史料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得以窥见古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多重角色。 二、文脉悠长,领略古棋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棋并非简单的游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书将着力于揭示古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我们将分析象棋的棋盘、棋子设计所蕴含的宇宙观、阴阳五行学说。例如,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象征着古代战争中的对峙,也隐喻着人生中的种种选择与博弈。棋子的命名,如“帅/将”、“车”、“马”、“炮”、“兵/卒”等,无不与古代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对战争的认知。 本书还将探讨古棋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渗透。从古诗词中对弈的描绘,到绘画、雕塑中棋局的呈现,再到哲学著作中以棋喻人的阐述,都展现了古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将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品,解读其中与棋相关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让读者感受到古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古棋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下棋的过程,往往被视为品德的试炼。如何对待胜负,如何尊重对手,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发挥智慧,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相契合。本书将通过古籍中的记载,分析古人对弈时的礼仪、品格要求,以及将棋艺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三、技艺精妙,品味古棋的策略智慧 在文化内涵之外,古棋的技艺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本书将从一个入门者的视角,引导读者领略古棋的策略与战术。我们不会陷入对具体棋谱的逐字逐句推敲,而是通过对古棋基本战法、常见残局、典型套路的赏析,来展现其精妙之处。 我们将介绍古棋的基本开局原则,分析不同开局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为后续的战术布局奠定基础。例如,对“仙人指路”、“士角星”、“屏风马”等经典开局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理解不同开局的战略意图。 接着,我们将重点解析古棋中的中局战术。这部分将涵盖如何进行子力调动,如何组织进攻与防守,如何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如“兑子”、“弃子”、“牵制”、“闪击”等,来瓦解对方的阵型,争取主动。我们会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棋局片段,直观地展示这些战术的应用,让读者在模拟实战中体会战术的精髓。 残局是检验棋力的一大重要环节。本书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古棋残局,对其解法进行分析,重点在于讲解残局中隐藏的“杀招”与“绝技”。我们会剖析残局中各个棋子的价值变化,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计算与布局,以微弱的优势取得胜利。这部分旨在培养读者在劣势局面下的冷静思考能力和绝地反击的意识。 最后,我们将探讨古棋的“棋道”哲学。它不仅仅是技巧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较量,是心性的磨砺。从“棋高一着”的成就感,到“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再到“棋如人生”的深刻感悟,古棋的博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体验。本书将通过对古人弈棋故事的挖掘,以及对“大道至简”等棋道思想的阐释,来升华读者对古棋的理解,使其不仅仅停留在胜负层面,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四、传承与发展,古棋的当代价值 在数字时代,古棋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本书将从当代视角出发,探讨古棋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将分析古棋在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意义,它如何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专注力以及抗压能力。我们将介绍一些现代古棋爱好者社群的活跃情况,以及一些致力于古棋推广的活动和组织。 同时,本书也并非完全排斥现代象棋的进步,而是强调古棋与现代象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棋的演变轨迹,以及现代象棋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让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理解中国古棋的魅力。它是一门棋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文化;它关乎策略,也关乎人生。希望通过本书的引领,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棋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乐趣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艺术和智力游戏都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所以当得知有《心武残编象棋谱》的修订版出版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入手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本棋谱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清代象棋文化的风貌,以及那个时代棋手的智慧与匠心。书中的残局设计精巧绝伦,每一局都如同一个待解的谜题,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提供了棋局的解法,还对解法的思路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在象棋技艺上有所提升,更在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连贯性方面得到了锻炼。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象棋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传承,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拥有并学习这样一本珍贵的著作。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象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规则,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四大名谱”听起来就很高深。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且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虽然是古谱,但文字清晰,图示也很直观。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棋谱,它还融入了作者对象棋哲学和兵法的思考。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象棋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子”游戏,而是充满着策略、计算和心理博弈。书中对于一些残局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穿”棋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攻防。我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来钻研书中的棋局,虽然进步缓慢,但每一次的领悟,都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本书让我对象棋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学习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被重新挖掘出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我一直对清代的一些文化遗产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象棋作为一项古老的智力游戏,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心武残编象棋谱》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看到了棋谱本身,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象棋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古人对这项运动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我惊叹于薛丙先生在那个年代就能构思出如此精妙的残局和战术,这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象棋造诣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本书的修订版,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现代化的解读和注释,这使得原本有些晦涩难懂的古谱,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学习。我觉得这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国象棋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心武残编象棋谱》终于等到修订版,真是太激动了!作为一名痴迷象棋多年的老玩家,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及棋理精髓的古谱,而“清代象棋四大名谱”的名头,早已在我心中如雷贯耳。拿到这本修订版,第一感觉就是厚实,纸质也比我之前看过的不少古籍复刻版要好很多,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排版,字迹清晰,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智勇较量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那些精妙的残局,那些蕴含着丰富战略思想的棋路,看得我如痴如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残局的解析,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走法,更重要的是,还深入剖析了背后的逻辑和攻防要点。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棋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棋谱,更是一部象棋的哲学宝典,让我对“兵贵神速”、“车马炮协同”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参透其中的所有奥秘,但这已经足够让我沉浸其中,享受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军事战略和兵法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象棋的棋盘,就像是一个浓缩的战场,每一次落子,都充满了智慧的博弈。而《心武残编象棋谱》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对古人智慧的探求。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象棋棋手,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清代的棋坛,与薛丙先生一同切磋棋艺。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如何走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许多深藏不露的战术思想,比如如何通过迂回包抄制造陷阱,如何利用子力优势步步为营,以及如何在劣势下寻求反击的机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弃子争先”的讲解,这种看似损兵折将,实则抢占先机的策略,让我看到了古人非凡的战略眼光。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意思,虽然是古文,但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说,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基本理解。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棋谱,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