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音乐卷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袁静芳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8341 |
| 出版年份: | 2000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4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85元 |
| 实际重量: | 9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为音乐院校基础课的理论教材,其内容经过适当选择与调整,同时也适用于普通大学音乐必修课及师范院校的教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的教学目的,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的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从微观上来讲,本教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要类别以及各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种、代表性的曲目,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做到一般的总结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是其中一卷!
袁静芳 袁静芳:女,1936年2月22日生,汉族,湖南省岳阳县人,音乐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袁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理论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涉足佛教、道教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
开设理论课程:“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器乐名作分析研究“、“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研究”等,指导硕士、博士生多名。主要论著有《民族器乐》(1987)、《中国乐器》(文字主编,1991)、《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1998)、《乐种学》(1999)等多部。主要学术论文有:《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五四时代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民间锣鼓乐结构探微》、《中国民间器乐套曲结构研究》、《乐种学导言》、《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料峭〉乐目家族系列研究》等40余篇。1992年,她撰写的《民族乐器》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教材评比二等奖和1995年国家教委科研成果奖;主编的《中国乐器》一书获北京市1994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2年袁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教师称号。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和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理事等。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结论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上篇 民间音乐
章 民间歌曲
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界定
二、民间歌曲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民间歌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唐、宋时期的民间歌曲
(四)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汉族民歌
(一)号子
(二)山歌
(三)小调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一)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三)维吾尔族的情歌
(四)朝鲜族的抒情谣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六)彝族“四大腔”
(七)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群与分析曲目
第二章 舞蹈音乐
节 概述
一、舞蹈音乐界定
二、舞蹈音乐历史沿革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
(二)夏、商、周三代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汉、魏至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二)民间舞蹈的体裁分类特征
第二节 舞蹈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声乐类歌舞音乐
(一)采茶舞歌
(二)花鼓调
(三)二人台
(四)佤族玩调
(五)舞歌的一般音乐特征
二、器乐类舞蹈音乐
(一)花鼓灯
(二)秧歌
(三)芦笙舞
(四)舞乐的一般音乐特征
三、综合类舞蹈音乐
(一)藏族囊玛
(二)象脚鼓舞
(三)维吾尔族木卡姆歌舞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群与分析曲目
第三章 说唱音乐
节 概述
一、说唱音乐界定
二、说唱音乐历史沿革
三、说唱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牌子曲类说唱音乐
二、鼓书类说唱音乐
三、少数民族中的说唱艺术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辨与分析曲目
第四章 戏曲音乐
节 概述
一、戏曲音乐界定
二、戏曲音乐历史沿革
三、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戏曲音乐的几种分类
二、戏曲四大声腔及其艺术特点
三、新兴地方戏曲选介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辨与分析曲目
第五章 器乐与乐种
节 概述
一、器乐与乐种界定
二、器乐与乐种历史沿革
三、器乐与乐种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器乐与乐种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辩与分析曲目
下篇 宗教、祭祀音乐
第六章 佛教音乐
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辨与分析曲目
第七章 道教音乐
节 概述
第二节 道教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八章 祭祀音乐
节 概述
一、祭祀音乐界定
二、祭祀音乐的历史沿革
三、祭祀音乐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第二节 祭祀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辩与分析曲目
图片目录
本著作参考书目
后记(节选)
从装帧和出版社的选择来看,这本书的定位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上海音乐出版社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官方出版机构,其出品的教材在学术界和考研圈内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性和可靠性。拿到这本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装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稳定剂,让人在备考的焦虑中,多了一份对知识体系的信赖感。我特别注意到书后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做得极其完备,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拓展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定制的“学习地图”。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指引你去探索更广阔的学术海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应试工具,更像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速写本,其带来的系统性和深度,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音乐有严肃求知欲的人。
评分说实话,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史料梳理上的严谨性与广度。作为一本面向专业考试的教材,信息的准确性是硬指标,而袁静芳教授在这方面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对比了市面上好几本同类型的参考书,发现这本书在某些偏僻流派和地域音乐的收录上,明显更胜一筹。举个例子,关于南音的演变和存续,它不仅追溯了源头,还详细描绘了近代以来在特定社群中的保护与传承细节,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历史文献的引用标注得极其规范,每一处引文出处都清晰可查,这对于我们做深度研究或者撰写论文时,简直是雪中送炭。读到那些关于宋元以来宫廷雅乐衰落与民间乐曲兴盛的对比分析时,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是如何碾过那些精致的音符,又如何让更具生命力的民间音乐在夹缝中绽放。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界的“清流”。我之前翻阅过一些音乐史的书籍,常常被拗口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句子绕晕,读完一段需要反复咀嚼。然而,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流畅自然,即便是讲解复杂的调式结构或复调思维时,也能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比喻来阐释,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例如,它解释“工尺谱”的记谱逻辑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符号定义,而是先从古代记事的方式讲起,将记谱法比作一种音乐的“密码本”,让你在破解密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其规律。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让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跨考者,也能快速建立起知识框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无疑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沉淀,真正做到了“大音希声,大道至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丝竹管弦的年代。初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页。我尤其喜欢它对乐器分类的排版,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即便是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比如,它在介绍古琴的形制和演奏技法时,不仅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还配上了高清的分解图,每一个指法、每一个徽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指尖在琴弦上流淌的温度。再者,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中国音乐“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角度新颖,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让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领悟到音乐背后深藏的文化基因。可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初始阶段,就已经算是一种美学享受了,完全没有一般考研参考书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撰的艺术画册,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如果一定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它太厚实了,内容过于饱满,以至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高密度的知识蛋糕,需要非常耐心地一块块品尝。不过,这种“厚重感”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深入到某个章节,比如关于戏曲音乐体系的构建,它几乎可以被视为一本独立的小专著来对待。它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剧种——昆曲、京剧、越剧——进行深层次的解剖,从唱腔的板式变化到伴奏乐器的配置,再到舞台程式与音乐的配合,分析得丝丝入扣。特别是对不同时期流派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对比,那份精细入微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传统音乐的“动态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它绝非一潭死水,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流变。读完这部分,你会觉得,每一次聆听地方戏曲,都有了全新的“解码”视角,那些看似随意的唱腔,背后都蕴含着严谨的音乐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