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曲式与作品分析(下册)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茅原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2411 |
| 出版年份: | 2007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34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6.00元 |
| 实际重量: | 8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下册)》属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是供音乐本科作曲及音乐学使用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其他的曲式与作品分析共同课在使用本教材时,可适当精简。全书以文字版+电子版的方式出版,配有“音响资料和习题光盘”。《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下册)》所含谱例及音响,一般可满足教学需要。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这在学术教材中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内容是严肃的理论探讨,但作者避免了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是首次接触曲式分析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被温和引导的体验。比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曲式术语时,作者往往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这些“软性”的内容瞬间拉近了理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冰冷的结构分析充满了人情味。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自由曲式”时的那种开放态度,没有将音乐的创作框定在僵硬的教条之中,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模糊地带和过渡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们对音乐创作实践的兴趣。它让我们明白,曲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无穷无尽,而非仅仅为了通过考试。
评分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和索引设计,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本专业参考书的实用价值。考虑到考研阶段对资料的检索速度要求极高,这本书的索引做得异常详尽,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术语、作曲家名字以及作品范例,查阅起来极为便捷,大大节省了临考前的复习时间。此外,附录中收录的那些关于早期曲式(如中世纪的复调形式)的简要概述,虽然不是考试重点,却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形式演变的时间轴概念,使得对奏鸣曲式和三部曲式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建立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上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全局的把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应试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可以伴随我们整个音乐学习生涯的、值得信赖的专业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和更深层次的理解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阐述深度,完全达到了我预期中“考研”级别的要求,它没有停留在对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背后的结构逻辑和情感表达。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奏鸣曲的呈示部、再现部,以及回旋曲式(Rondo)的复杂变体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非常严谨且富有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动机发展”这一核心议题的处理方式,它不仅展示了如何识别动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教我们如何追踪动机在不同乐章间的演变、变形与整合,这对于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性至关重要。书中引用的案例几乎涵盖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晚期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且对这些范例的剖析,往往能揭示出作曲家在形式构建上的独到匠心,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结构美学”的理解边界,而非仅仅是套用固定的曲式名称。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的音乐学学生,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做到了极好的平衡——它既是理论的基石,又是实践的指南。它在介绍如“赋格曲”或“变奏曲”等复调与变奏性曲式时,其逻辑推演的层次感极其清晰,从最基础的模仿原则到复杂的自由处理,过渡得水到渠成,使得原本被认为难度较高的内容也变得可以被逐步掌握。对于我们在准备分析性考试时,最头疼的“如何组织答案”这个问题,书中也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它详尽的分析范例,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分析报告,从宏观的曲式框架到微观的和声色彩,每一步都有章可循。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思路,让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真正理解音乐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过程,对于提升我们实际的听辨能力和应试技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中规中矩的教材,它在细节处理上显得格外用心。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质,触感温润而有分量,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专业书籍。色彩搭配上,主色调采用了沉稳的深蓝与典雅的米白,既符合音乐理论的严肃性,又不失艺术的韵味。更巧妙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文字与乐谱示例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即便是初学者在阅读复杂的曲式分析时,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疲劳。纸张的厚度适中,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记号和指法标记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和标注的研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结构图表和和声进行示意,被清晰地置于易于观察的位置,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不少。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匠心独运,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