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90年:民乐独奏专辑:CD3 音乐 书籍

歌声飘过90年:民乐独奏专辑:CD3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乐
  • 独奏
  • CD
  • 音乐
  • 古典音乐
  • 中国音乐
  • 器乐
  • 90年
  • 专辑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88499287
商品编码:2972388724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歌声飘过90年:民乐独奏专辑:CD3 音乐 书籍
作者:研究室编写组
定价:20.0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1900-01-01
ISBN:9787888499287
印次:1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每旋律讲述一段故事,每曲乐章记录一个时代,歌声见证辉煌历程,乐声缅怀丰功佳绩,经典老歌全新配器,民乐独奏倾情演绎。

  目录
1 唱支山歌给听
2 人说山西好风光
3 延边人民热爱
4 谁不说俺家乡好
5 牡丹之歌
6 高天上流云
7 我的家乡沂蒙山
8 太湖美
9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0 美丽原我的家
11 我爱你,塞北的雪
12 懂你
13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14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5 —个美丽的传说
16 渴望
17 太阳红,亲
18 歌声与微笑



乐海拾遗:二十世纪华语流行金曲珍藏(1970-2000)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梳理和精选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千禧年之交,华语流行音乐黄金年代的经典曲目、重要歌手、开创性流派及其时代影响的综合性研究与鉴赏指南。它不涉及任何关于“民乐独奏专辑”或特定年代(如1990年代)的传统器乐作品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席卷整个华人世界的流行文化浪潮。 --- 第一部:时代的序曲与萌芽(1970-1979) 1970年代,对于华语流行乐坛而言,是奠定现代基础的十年。香港的粤语歌坛开始崛起,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为后来的鼎盛时期积蓄了强大的创作能量。 1. 台湾校园民歌的田园牧歌: 本章将详细探讨以杨弦、李双泽为先驱,胡德夫、李泰祥、蔡琴、齐豫等人为代表的“唱自己的歌”运动。我们分析了其对西方民谣的借鉴与本土化的成功,以及在社会变迁中,这种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如何成为一代人心灵的寄托。重点分析《橄榄树》、《龙的传人》、《恰似你的温柔》等歌曲的歌词意境、旋律结构及其对后世创作的深刻影响。 2. 香港流行乐的起步与影视主题曲的崛起: 在粤语歌坛尚未完全成熟之时,大量改编自日本和欧美的国语歌曲(如邓丽君的经典作品)占据了主导地位。本节着重剖析了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配乐的工业化雏形,以及许冠杰如何以其市井化的语言风格,开创了粤语流行歌曲的叙事先河。我们对比了早期国语流行曲的抒情模式与粤语歌曲的草根性,揭示了两种文化中心在音乐表达上的差异。 3. 跨越海峡的共鸣:邓丽君现象的文化意义: 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区域的桥梁,邓丽君的音乐影响力在此阶段达到顶峰。本书不只是简单罗列其歌曲,而是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她的演唱风格如何突破政治隔阂,成为两岸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符号。 --- 第二部:黄金年代的百花齐放(1980-1989) 进入八十年代,录音技术、唱片工业和MTV文化的普及,共同推动了华语流行音乐进入其商业与艺术成就的巅峰期。 1. 台湾流行音乐的工业化转型与“巨星”的诞生: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篇幅之一,聚焦于滚石唱片、飞碟唱片等制作公司的崛起。 创作人时代的来临: 罗大佑、李宗盛等人的出现,标志着流行音乐不再仅仅是“演唱”,更是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性和哲学思辨性的“作品”。我们细致分析《鹿港小镇》、《凡人歌》等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情绪与人文关怀。 “靡靡之音”的进化: 探讨了“天王天后”模式的初步建立,如张艾嘉、童安格等人在音乐美学上的突破,以及他们如何将西方流行音乐的编曲和制作标准引入华语乐坛。 2. 香港粤语歌坛的巅峰对决: 香港乐坛在本十年内完成了对日本歌曲的“去日化”,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创作体系。 “四大天王”前奏的奠基者: 深入剖析了谭咏麟与张国荣的“歌坛双雄”对决,不仅是市场竞争,更是两种不同艺术气质(偶像气质与音乐深度)的较量。 “歌词的艺术”: 重点研究林夕、黄伟文等词人如何将文学性、诗意和都市疏离感完美融入粤语歌词,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例如,《东方之珠》、《千千阙歌》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读。 3. 摇滚乐的地下火花: 虽然尚未形成主流,但崔健、唐朝乐队等人在大陆的出现,为九十年代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本书将此阶段的摇滚乐视为一种文化先锋尝试,探讨了他们在体制内创作环境下的挣扎与表达。 --- 第三部:多元化与全球化探索(1990-2000) 九十年代,全球化加速,音乐的风格趋向多元细分,华语音乐开始大量吸收R&B、Hip-Hop、电子乐等元素,并开始大规模向海外市场拓展。 1. R&B与都会情歌的统治地位: 周杰伦、陶喆等人的出现,标志着华语音乐制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本书将重点剖析陶喆如何成功地将黑人音乐的律动与中文叙事结合,开创了“R&B中文”的语法。同时,探讨了王菲在音乐选择上的前卫性,如何通过对电子乐、实验性编曲的运用,定义了九十年代末的“都会女性”形象。 2. 流行音乐的词曲作者主导权转移: 随着唱片公司的权力结构变化,创作人不再仅仅是幕后推手,而是直接成为偶像。我们分析了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音乐的商业化速度和艺术的实验空间。例如,李宗盛在创作高峰期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与同期新生代歌手对都市情感的精准捕捉之间的张力。 3. 港乐的“后经典时代”与新势力: 虽然香港乐坛的市场份额受到台湾和新晋内地市场的挑战,但本阶段涌现了如陈奕迅、杨千嬅等更具时代感和深度的歌手。本书将分析他们如何从前辈的“辉煌阴影”中走出,以更内敛、更贴近个体困境的表达方式,延续了粤语歌的生命力。 --- 结语:流行音乐的文化坐标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文化脉络,展现从朴素的校园民谣到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再到全球化融合的二十世纪后三十年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它是一份对逝去黄金时代的致敬,也是对理解当代流行文化基因溯源的必备参考。本书内容聚焦于声乐、编曲、制作、歌词文学性及市场传播等层面,不涉及任何传统器乐的演奏技巧或独奏作品的发行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套专辑,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回乡之旅”。我从小接触的音乐教育中,民乐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多,逐渐疏远了这些纯粹的传统声音。CD3中的几首地方戏曲改编的独奏曲目,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戏腔的记忆中。那种旋律的起伏、腔调的拿捏,是任何西方乐器都无法替代的文化密码。它触及到了我们民族情感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这张专辑成功地做到了既面向专业人士展示高超技艺,也面向大众提供温暖的文化慰藉。它不是那种听完就忘的背景音乐,而是能沉淀下来,在你心底留下深刻印记的声音档案。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民族音乐血脉传承的人来说,收藏并反复聆听这张专辑,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评分

对于很多入门级的民乐听众来说,可能觉得民乐独奏听起来有些单调,但这张CD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之间的张力来构建叙事。比如,通过琵琶的快速轮指与古筝的扫弦交织,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感,完全不是一成不变的“小桥流水”。我特别注意到了几段慢板的演绎,那简直就是情感的深度挖掘。演奏者没有急于展示炫技,而是用极慢的速度,将每一个音符的衰减、每一个休止符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静默中体会到深沉的内省。这种对节奏和呼吸的掌控能力,体现了极高的音乐素养。如果说交响乐是色彩斑斓的油画,那么这张专辑的独奏作品,就像是中国水墨画的精髓,寥寥数笔,意境无穷。它要求听者拿出耐心,去品味那份“韵外之致”。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音乐产品都是批量生产、追求速度的产物,很少有能让人感受到制作者投入的“匠心”的。然而,这张《歌声飘过90年:民乐独奏专辑:CD3》明显是个例外。从唱片的内页设计到曲目注释的严谨程度,都透露着一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作品,制作方甚至做了声音的修复和数字化处理,力求在保持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提升现代播放设备的兼容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成就高品质音乐体验的关键。听感上,中高频的清晰度和低频的浑厚度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尤其是一些低音提琴或中阮的独奏段落,其共鸣感非常扎实,没有丝毫的“空洞感”。这证明了制作团队在录音棚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绝非简单地将旧磁带翻录过来敷衍了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90年”这个跨度感到有些疑虑,担心曲目会显得过于陈旧或者风格混杂,但听完CD3后,我的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张碟片在选曲上展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艺术。它既收录了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比如某位著名演奏家早期的代表作,它们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烙印;同时也穿插了一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保持民乐核心特征的同时,融入了更现代的和声概念和演奏技巧。这种编排,让整张专辑的听感保持了一种连续性和层次感。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刻意去“美化”声音,而是力求还原现场的质感,让听众能清晰地捕捉到指尖与弦的摩擦,气息与竹管的共鸣,这对于追求原声体验发烧友来说,绝对是加分项。每一次重听,都能从那些看似简单的旋律线条中,挖掘出新的情感层次和技术细节,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

评分

这本《歌声飘过90年:民乐独奏专辑:CD3》简直是国乐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翻看那曲目单,就能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醇厚韵味。我尤其被那份对传统民乐的尊重和创新精神所打动。它不像有些新编民乐那样为了追求新潮而失去了根基,而是扎扎实实地在继承和发扬光大。演奏者的技艺,简直是炉火纯青,每一个音符的颤动、每一个滑音的运用,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听着那些熟悉的旋律,又通过独奏的形式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真的有种穿越时空,与那些老一辈民乐大师对话的感觉。特别是笛子和二胡的几首作品,那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叙事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听到了塞北草原的苍茫辽阔。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尤其是独奏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专辑的第三张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着的民族乐器发展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