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阳关三叠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张肖虎 |
| 定价: | 25.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10305432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张肖虎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钢琴版本,这作品问世至今,只有手抄版本,还未曾正式印刷出版,实为遗憾。出版此作品,既可以将一部中国钢琴作品铭记于世,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作曲家钢琴曲库。 |
这本关于“音乐”的书,坦白说,比我预想的要厚重得多。初拿到手,那种装帧的质感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一捧经过时间打磨的旧木料。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轻快的、普及性的音乐入门读物,能给我一些当下流行的曲风解析,或者是一些大师生平的八卦轶事。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意识到我可能错估了它的深度。它似乎更专注于探讨音乐结构背后的哲学思辨,那些关于音符、节奏和和声如何构建起人类情感共鸣的机制,被作者用一种近乎于数学推导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在论述“静默”在音乐叙事中的作用时,作者的笔触异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没有声音”,而是在探讨声音的缺席如何反衬出存在的意义。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着书里的一个关于十二平均律变调的图表反复揣摩,感觉自己像个学徒,在窥探一个古老而严谨的宇宙法则。这本书不适合速读,它需要你沉下心来,让文字慢慢渗透,就像品一杯需要醒酒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呼吸的间隙,都能感受到它在你心底激荡出的回响。它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而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反叛的意味,与它内里讨论的主题形成了有趣的张力。封面设计极为简洁,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的图案,只用了极浅的底色和一种类似雕刻的字体,显得十分内敛。然而,当你真正深入阅读时,会发现作者的观点是极其激进的。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代音乐市场对“可消费性”的过度追求,认为这种趋势正在扼杀音乐的“不可替代性”。他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讨论“即兴”的价值,将它提升到了一种近乎于精神自由的层面,认为只有在完全的自由状态下,音乐才真正意义上诞生,而所有预设的谱面和规则,都是对这种自由的束缚。这种观点对我这个习惯了在既定框架内工作的“老派”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我们是否太过依赖那些安全的、被验证过的模式了?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翻出了一些我尘封已久的、未经打磨的草稿,试图从中重新找回那种“未完成的勇气”。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些灵感,毕竟我的日常工作接触的都是一些比较偏向视觉艺术的东西,想通过听觉的艺术来拓宽一下创作的边界。说实话,这本书在“如何聆听”这个层面上给我的冲击是最大的。它颠覆了我以往那种被动接受音乐的方式。作者并不关心你喜欢什么风格,他关注的是你“如何”在听。他详细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韵律”的感知差异,比如东方音乐中那种趋向于流动的、不强调固定节拍的特性,与西方古典乐中那种严谨的、以小节线为锚点的结构之间的本质区别。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乐器制作的工艺描述,那种对木材、金属共振特性的精妙把握,让人联想到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我甚至开始思考,一块好的小提琴音板,和一块能承载深刻思想的画布,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遵循着相似的物理和美学原则。这本书的语言是克制而精确的,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音符一样,精准地落在它该在的位置上,产生最理想的谐振。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似乎更倾向于十九世纪的学术出版物,字距适中,页边距宽裕,这使得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非常适合长时间的沉浸。不过,我发现书中对女性作曲家的提及显得异常稀少,即便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驱人物,也只是寥寥数笔带过,这在如此一部雄心勃勃的音乐史观梳理中,是一个明显的疏漏,也反映了某种时代局限性,或者说是作者自身的选择性聚焦。我期待在后续的重印版本中,能看到对这一块进行更平衡和深入的补充。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它迫使你离开舒适区,去探索那些你可能从未察觉的、潜藏在听觉世界深处的复杂结构和深层意义。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学会”音乐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重新理解”自己与声音关系的工具书,对于任何一个对声音艺术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值得投入精力的阅读旅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20世纪中叶前卫音乐运动的梳理,对我来说略显晦涩。作者引用了大量我并不熟悉的德语和意大利语的音乐理论术语,虽然书后附有详尽的注释,但阅读过程仍然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这使得整体的阅读节奏被打断了好几次。我更偏爱它在探讨“声音景观”的那几章内容。作者描述了城市环境中的噪音如何被艺术地重构,以及自然界中风声、水流声是如何构成一种非人为的、但同样具有结构性的“音乐”。他似乎在努力模糊“噪音”与“音乐”之间的界限,强调所有被人类感知到的振动,都可以被纳入美学的范畴进行审视。这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耳朵去听通勤路上的地铁轰鸣声,不再是厌烦,而是在其中寻找那些重复的、富有节奏感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引导读者去挑战自己对日常经验的预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