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据转换器选型手册
: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电子设计工程丛书》编辑办公室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60616827
字数:502000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手册为《中国电子设计工程丛书》的“元器件选型手册”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广为应用的ADC、DAC和编解码器等数据转换器的选型。
章是数据转换器热点产品简介,向读者推荐一些普遍采用的、成熟的数据转换器产品,以便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能够选择到质量、采购周期和价格都比较满意的器件。第2章是数据转换器选型参数表,把各公司的数据转换器进行归纳,并以产品型号为序列出了转换器的主要参数,便于读者选型。第3章是一些设计人员在选择数据转换器时的经验介绍。第4章世界主要的数据转换器生产厂家2005年度的新产品清单,便于读者及时了解新的技术动态。同时,为方便读者购买需要的产品,手册还给出了元器件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联系方式及交货周期等,介绍了部分企业的样品免费申领方法,列出了一些免费提供的杂志、数据手册、数据CD的清单和申请办法。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强,可作为电子产品设计人员的参考书或工具书,也可作为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强的“前瞻性”。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工具的罗列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了未来数据架构的演进方向,比如实时数据流、数据湖与数据仓库的融合(Lakehouse架构)等。作者预测了在AI大模型时代,对数据质量和实时性的更高要求,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选型标准。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无代码/低代码”数据转换平台的兴起及其局限性,作者认为,虽然它们提升了业务人员的效率,但在处理高度定制化的复杂逻辑时,传统工具依然不可替代。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合规性和数据治理的章节,作者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内嵌到了选型决策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将其视为事后的补救措施。这种将治理思维融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对于正在构建现代化数据平台的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思考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蓝图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它不像传统的技术手册那样枯燥,反而更像是一部围绕“数据转换”这一主题展开的辩论集。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比如“云上迁移的痛点在哪里?”或“SaaS方案真的比自建方案更灵活吗?”。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会抛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邀请读者共同进入“分析模式”。这种互动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热情。书中对开源生态系统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没有回避开源工具的维护难度和社区依赖性,而是平衡地展示了其高灵活性和低初始投入的诱人之处。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套选型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系统性的、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技术决策思维。这本书绝对是任何希望在数据洪流中建立可靠、高效数据流的专业人士必备的案头工具,它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工具介绍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著作的沉闷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实战沙龙”片段,那是几个虚拟的项目团队在模拟选型过程中的激烈讨论。在某一章中,团队A坚持使用A公司的ETL工具,理由是其强大的可视化能力,而团队B则力推B公司基于云的原生服务,强调其弹性伸缩的优势。作者巧妙地引导这些讨论,最终展示了如何根据项目的预算、团队的技术栈和未来的扩展性来做出权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那场决策。书中的技术图解部分也值得称赞,那些流程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数据管道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流程。它不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挖掘,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精致的几何图形,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数据处理的深度探索。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性的著作,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它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实操指南。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数据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老旧”系统在面对海量、多样化数据时的窘境。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接入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传统的数据库到新兴的API接口,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部分,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算法堆砌,而是侧重于实际操作中的常见陷阱和规避策略,比如如何处理缺失值、异常值,以及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对于初入数据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避坑指南”,让我对数据转换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书中对不同工具的优缺点比较也十分中肯,没有偏袒任何一家厂商,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点深得我心。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例如,在介绍不同数据转换范式(批处理 vs. 流处理)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对比处理同一批金融交易数据时,两种范式在延迟、资源消耗和错误处理机制上的差异。书中的附录部分非常实用,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供应商能力对标矩阵”,这个矩阵涵盖了从技术支持响应时间到SLA保证范围等多个维度,极大地简化了初期供应商调研的工作量。此外,作者在论述中采用了大量的行业术语,但令人欣慰的是,几乎每一个关键术语都会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简洁明了的解释,这使得不同技术背景的读者都能跟上节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深入探讨,他不仅仅计算了软件许可费,还将运维人力成本、硬件投入和潜在的业务中断风险都纳入了总体拥有成本(TCO)的计算模型中,这种全面的视角,对于预算紧张的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