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首饰的秘密 | 作者 | (法)帕翠希娅·西安伯里,鞠熙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496892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人与首饰关系中的一个核心维度:眷恋。 在《首饰的秘密》中,女人们向我们讲述她们的首饰——她们何时并如何得到,怎么佩戴,而它们又代表着什么——我们事实上在邀请她们讲述自己的历史,用这样那样的方式,打开首饰盒,回顾那些她们人生中的快乐、不幸、爱恋与分离。 与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首饰的研究不同,本书并没有采取博物馆学的视角——虽然帕翠希娅?西安伯里本人极为熟悉这种方法,但本书的目的不是编制首饰目录,也不是研究饰品的历史与传播途径,更不是讨论制造工艺与技术。它关注的是现代女性使用首饰的方式。由于帕翠希娅?西安伯里采取这样的研究角度,因此她使用了多种类型的资料。在博物馆工作生涯中,以及在民俗学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帕翠希娅?西安伯里积累了大量关于欧洲“传统”首饰的知识,然而除此之外,她还小心谨慎地研究了欧洲绘画、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广告中的首饰形象。在这一切之首,她尤其注意倾听女人们的自我讲述。她分析整理了约300份来自妇女与少女们的调查问卷,与此同时还做了大量深度访谈,请女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们是在何种场合收到(或自己购买)首饰的,她们佩戴其中的哪些,又有哪些首饰的丢失令她们痛心不已,以及这一切的原因。在这一研究中,帕翠希娅?西安伯里极为关注生命历程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确存在特定的规则,公开的或隐藏的,它们规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佩戴首饰的方式。然而,今天的女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些规则来表达她们是谁,首饰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令她们使用首饰的独特方式意味深长。首饰的秘密》的设计,是真有隐藏秘密的,翻开全书,会以为谁偷走了所有图片或者自己成了卡尔维诺小说主角——买的书好像哪里不太对,后发现全书后隐秘的文件结构。这本书独特的设计令读者参与其中,需要读者自己把插图找到,可以贴到书中相应的位置去,也可以做藏书票,非常有趣,这种参与感是电子书无法办到的。内文纸选用进口瑞典轻型纸,每一页都可以完全摊平,非常舒服,这种纸质书的舒适手感也是电子书没法办到的。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 帕翠希娅?西安伯里(Patrizia Ciambelli),女,博物馆学与民俗学者。自1975年起,任职于意大利民间艺术与传统博物馆,进行民间首饰的研究。在法国完成民俗学与人类学博士论文后,她现在同时是图卢兹社会人类学中心的研究员,并在法国进行田野调查。她的研究*着力于宗教民俗学,尤其是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方面,同时也探讨美学对象及其实践的问题。这一研究维度使得此书重点讨论首饰在个体的形成与转变中的角色与象征价值。如今她继续深入这一工作,探讨女性世界中与珍珠和珊瑚等特定物质相联系的境况。 译者简介 鞠熙,四川人,民俗学博士,2009至2011年期间曾于法国进行宗教民俗学的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民俗学、北京民间信仰等,已出版专著《数字碑刻民俗志》一部,合著《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多卷本)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出版社的名头去的,重庆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我期待它在内容筛选和排版上能达到较高的水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严谨,每一处引述的文献和史料都清晰可查,这为书中的许多惊人论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本愿意下苦功夫做基础研究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用来消磨时间的“爽文”,而是一本值得收藏、可以反复查阅的工具书和历史读物。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最容易拿到的位置,随时准备回顾那些关于宝石魔法和历史阴谋的精彩章节。它带来的知识密度是实实在在的,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揭秘”性质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浅薄或者为了制造悬念而夸大其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学术深度令人惊讶,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流畅性,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考证和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流行的“毒药盒式胸针”的分析,不仅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和材料,更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对隐私和安全的焦虑,这种跨学科的视角真的非常高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了一堂高水平的选修课,既学到了知识,又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唯一的小遗憾可能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彩色高清图片来配合那些复杂的金属镶嵌工艺描述,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远远超出了其售价。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一直觉得,时尚和珠宝是研究社会变迁最直观的窗口之一。通过追踪某些特定的珠宝设计元素——比如洛可可风格的繁复卷曲花纹如何演变成新古典主义的简洁线条——我就能清晰地看到整个西方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皇室贵族,而是巧妙地将视角投射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手工艺人身上,描绘了工业革命对珠宝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这让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单纯的“宫廷秘辛”,而是一部关于技术、商业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编年史。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收藏的一些老首饰,试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属时代的“密码”。对于想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理解日常物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这对于引进的非虚构类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我曾读过一些外文译本,要么是生硬的直译,要么是过度本土化的修改,导致原著的韵味全失。但读这本时,我完全感觉不到语言的隔阂。作者那种略带戏谑又充满敬意的语调被精准地捕捉并传达了出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夸张的维多利亚时代“哀悼珠宝”时,译者既保留了那种略显病态的浪漫,又用恰到好处的词汇提醒读者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信达雅的平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让那些关于法国宫廷、俄国沙皇的轶事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片段,而是仿佛刚刚发生在我耳边的谈话。好的翻译能让一本好书真正地“活”起来,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深谙此道。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历史脉络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于珍宝和权力的故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切割工艺、金属冶炼技术乃至宫廷礼仪的描述,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我能亲手触摸到那些冰冷的宝石和温润的珍珠。读完后,我对那些日常佩戴的首饰不再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层面上,而是多了一层对它背后工艺、历史和情感的敬畏。它让我明白,每一件首饰都是时间的见证者,记录着兴衰更替和无声的誓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仪式感,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小的文化探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艺术史、物质文化或者单纯喜欢听好故事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