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
: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周哲玮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111827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本书为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全书分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传播学研究、体育文化学研究、体育管理学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休闲体育研究、体育法学研究、学校体育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和书评十个栏目。主要内容包括奥运会与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提升,体育网络传播现状研究,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上海都市体育文化模式初探,我国汽车企业体育营销现象探析,高校推广合球运动的可行性初探,训练、比赛及高海拔地区对运动员感知觉影响的研究,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一 体育社会学研究
转型期中国职业足球领域“扫黑”运动的行动逻辑及其风险分析
机会结构与行动能力:奥运会对青年社会参与的影响
奥运会与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提升
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个社会学的阐释
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体育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功能
米歇尔·福柯:体育、权力、技术与治理术
二 体育传播学研究
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探析
论大众传媒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
体育网络传播现状研究
中国民族体育品牌现状分析
上海“五星体育”频道解析
西方知名体育品牌在华传播现状分析
美国体育报道策略与问题探析
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热运作与冷思考——以搜狐为例
奥运报道中的媒介议程分析——以新浪网为例
中国官方网站与商业网站2007年奥运报道议程比较分析——以新华网奥运频道和TOM在线奥运频道为例
《体坛周报》北京奥运报道的报道特色分析——兼议其奥运报道的议题
《中国体育报》近期奥运相关报道中议程设置特征分析
三 体育文化学研究
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
上海都市体育文化模式初探
北京奥运文化构建浅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奥运”的传统文化内蕴与青年的和谐发展——论人文奥运与当代青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悖论
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认知研究
日本少林寺拳法浅析
四 体育管理学研究
公共体育设施项目社会后评价研究
上海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五 体育产业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澳休闲体育产业现状的对比分析
我国汽车企业体育营销现象探析
六 休闲体育研究
休闲体育锻炼对都市职业女性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Modern China and L,eisure of young people
七 体育法学研究
奥运会背景下的法律地位及侵权行为探析——对《国际奥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注册人员指南》的法律解读
八 学校体育研究
高校推广合球运动的可行性初探
高校游泳教学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应用的研究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法探索——以网球项目教学为例
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索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动机研究——以上海大学为例
对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模式的研究——以上海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为例
上海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九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递增负荷有氧运动对高校退休老年男子肾功能和排尿机能的影响
训练、比赛及高海拔地区对运动员感知觉影响的研究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十 书评
山在那里——评析《如果山知道》
附录
2007~2008学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概况
编集手记
周哲玮(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体育学研究中心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从装帧纸张的选择,到字体字号的排布,再到页边距的控制,所有细节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载体的敬畏感。 这种精心的制作,让阅读体验从枯燥的学术任务,转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智力探索。 我特别欣赏它在图表清晰度上的处理,许多复杂的统计数据和模型图示,即便是在相对小的篇幅内,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 这说明在版式设计上,编辑团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而不是仅仅为了版面美观而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如此用心的物理呈现,实际上是对作者辛勤劳动的最大尊重,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效率。 这是一本会让你愿意反复翻阅、随手取阅的书籍,而不是束之高阁、只在需要时才勉强打开的参考资料,这在学术著作中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了。
评分初拿到这本厚厚的资料汇编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切片”感。它仿佛是一个时间胶囊,将特定时刻的学术探讨和研究热点凝固在了纸上。 翻开其中一些章节的篇首语,那种语气和关注的焦点,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学界对某一领域深入挖掘的迫切性。我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学者们在撰写这些论文时,是带着怎样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真理的探求欲。 这种将零散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系统化整合的能力,是年报类出版物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它提供了一个纵览全局的视角,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一条知识脉络是如何在一年之内被构建、辩论和完善的。这比零散阅读单篇期刊文章,更能帮助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这种汇集的力量,使得它超越了单纯的论文集范畴,成为了一份具有历史参照意义的文本档案。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它无疑是重建历史语境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透露出一种极强的学术纪律性。 从宏观的导言部分到各个专题的划分,再到附录的收录标准,都显示出编辑团队在遵循学术规范方面的严苛态度。 我留意到,许多文章的论证结构都极为扎实,数据引用和文献回顾部分都显得非常审慎和详尽。 这并非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新奇观点”,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研究的典范。 这种扎实的风格,对于需要引用和参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高的可靠性保障。 它体现了一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不浮躁,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充分的证据链条展示给读者。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学术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待研究应有的审慎和耐心。
评分阅读这份年报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虽然我可能无法对其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和方法论进行即时吸收,但那些核心的观点碰撞和理论交锋,即便是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张力。 这种“对话感”来自于不同作者之间潜在的呼应与反驳,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知识场域。 你可以看到某个理论刚被提出,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就在审视它的局限性。 这种内在的辩证性,是任何单向输出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得深刻和持久。 好的学术年报,其价值不在于给出最终答案,而在于激发更多高质量的提问,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色彩的搭配和整体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学术气息与活力。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庄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信息传达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这点对于一本严肃的年报来说至关重要。 仅仅是翻阅目录,那种严谨的结构布局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智力盛宴。 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位对体育史、高等教育研究或者特定年份的社会现象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从装帧的细微处,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良苦,这对于学术著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值得珍藏”的氛围,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这种对载体的尊重,也反衬出其内容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