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战战史
定价:49.00元
作者: 韦斯特威尔,鸿雁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开战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协约国战争计划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欧洲陷入战火
德国入侵比利时
边境要塞
重炮
国境之战
空中侦察机
蒙斯和莱卡托
炮
马恩河战役
和刺刀
奔向海岸
伊普雷斯次会战
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骑兵
坦能堡战役
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
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
海上袭击舰
德国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战
防潜栅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战列巡洋舰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
毒气战
阿图瓦二次会战
堑壕体系
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
早期的战斗机
对俄冬季攻势
迫击炮
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
热气球
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前无畏级战列舰
加利波利登陆行动
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海战白热化
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
德国潜艇
后方
齐柏林飞艇
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
重型轰炸机
1916年——消耗之年
凡尔登——德军出击
索姆河首日
机枪
凡尔登——法军复苏
堑壕战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制坦克
俄国支援盟友
罗马尼亚战役
伪装
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
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
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
日德兰海战
无畏舰
潜艇锋芒渐露
驱逐舰
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
艇
协约国的潜艇
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
阿拉斯之战
轻型轰炸机
尼维尔攻势
德国和法国的坦克
莫西尼斯之战
战
帕斯尚尔之战
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战
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战
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
比尔谢巴之战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
打败潜艇(1917~1918年)
反潜武器
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
“迈克尔行动”
后来的战斗机
防空炮
德军后的攻势
“巴黎炮”
对地攻击机
给美军的装备
美军的轮作战
物资转移
兹河一阿尔贡攻势
通信
突破兴登堡防线
手枪:
装甲车
意大利战场的后一轮会战
解放巴尔干
美厉多之战
巡洋舰
德国海军哗变
战争的后果
停火
和平协议
国际联盟
战争与回忆
作者介绍
文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序言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通常对厚重的历史书籍抱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阅读过程会变成一种负担。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每一部分都像是对一个独立主题的深入挖掘,即使是零散的时间阅读,也能保证对内容的完整吸收。更关键的是,作者似乎深知如何平衡信息密度和读者的接受度,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精辟的总结或富有哲理的反思,让读者在接收大量信息后,能够及时地消化和沉淀。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陈旧篇章,而是变得可以被现代人轻松理解和感悟的鲜活故事,非常适合作为系统性了解该主题的入门或进阶读物。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令人信服的,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查阅了海量的原始资料,这一点从那些详实的数据和多方引证的细节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没有陷入过度煽情或脸谱化的叙事陷阱,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剖析这场冲突爆发的深层动因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对比自己以往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发现许多教科书上一带而过的关键节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还原和深入的解读。这种基于史实的扎实论述,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积累。对于想要了解那段历史全貌,而非仅仅停留在战争场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角和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所在,它既有历史著作的庄重,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老派文人的叙事韵味,读起来既感到知识的重量,又充满了一种文学的享受。作者似乎很擅长使用那种富有画面感的长句,将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绵延不绝的叙事流,让人很难从中途停下。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次要人物命运的侧写,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角色,在作者笔下焕发出了令人动容的光彩,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了宏大叙事中温暖而坚韧的点缀。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细腻处理,使得这本书脱离了冰冷的史书范畴,成为了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史诗性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面对厚厚的篇幅,也感觉不到视觉上的疲劳。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这与书的主题气质非常契合。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插图和地图绘制得极为考究,那些历史照片和手绘的战役示意图,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直观性。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去想象当年的地理形势和部队的部署,这种辅助阅读材料的质量,直接提升了整个阅读的深度。可以说,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出版方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感到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史料收藏品。
评分这部小说读起来就像是沉浸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环境里,作者的文字功底真是了得。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无论是前线士兵的恐惧与挣扎,还是后方民众的坚守与无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时而紧张激烈,仿佛能听到炮火声;时而又回归平静,让人有时间去思考战争带来的深层影响。故事的主线索紧凑,但又不乏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整部作品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依然充满了人情味。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每当合上书本,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是对作者高超叙事技巧的最好证明。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实在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