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9787516813911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9787516813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二战
  • 战争史
  • 苏联
  • 德国
  • 历史小说
  • 军事
  • 战争
  • 历史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11
商品编码:297347243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血与火的交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风云录》 一部深入剖析二战欧洲战场复杂性与残酷性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特定的战役,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上波澜壮阔的进程。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战争图景,涵盖战略决策的制定、不同战线上的关键转折、普通士兵与平民的命运,以及驱动历史洪流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 第一部:战云密布——欧洲的烈火之源 (1939-1941) 这一部分追溯了战争爆发的深层根源,从凡尔赛体系的残局、德国的复兴与扩张野心,到欧洲列强在绥靖政策中的犹豫与失算。我们详细分析了“闪电战”的战术创新及其在波兰、法国战场上展现出的毁灭性力量。重点探讨了不列颠之战中,英国皇家空军如何以凡人之躯抵御了纳粹德国强大的空中力量,这场空中鏖战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纳粹扩张步伐中的第一个重大阻碍。 书中详尽描述了巴尔干半岛和北非战场的初期较量。这些次要战场,实则是两大阵营资源调配与战略意图的博弈场。从隆美尔的“沙漠之狐”到英国沙漠之狐蒙哥马利的早期部署,北非的漫漫黄沙不仅是坦克的坟场,更是两大军事思想的激烈碰撞。 核心议题探讨: 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与英美民主、苏联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隔阂如何影响了战争的残酷程度与联盟的形成。 技术革新与军事教条的过时: 飞机、坦克、雷达等新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军事学说,以及各国军队在适应新战术过程中的挣扎。 第二部:命运的十字路口——全面战争的爆发与僵持 (1941-1943) 1941年,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本卷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东线战场——苏德战争的爆发。我们深入分析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巨大战略误判,德军初期闪电般的推进,以及苏军在巨大伤亡下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工业后撤的韧性。 书中对“巴巴罗萨”初期战役的部署、后勤补给的致命缺陷,以及人力的消耗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探讨了苏德战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张,更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总体战,它吸纳了战争中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同时,本部分也详述了太平洋战事如何与欧洲战局产生连锁反应,以及美国正式卷入战争的战略转向。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国工业机器如何被迅速动员起来,成为“民主的兵工厂”,对盟军的全面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聚焦关键转折点: 大西洋的无声战役: 德国U型潜艇对英国生命线的威胁,盟军如何利用声纳、护航体系和密码破译技术最终扭转潜艇战的劣势。 战略轰炸的黎明: 英美对德国本土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早期战略轰炸行动,探讨了这种新型态战争的伦理困境与实际效果。 第三部:力量的倾斜——盟军的反攻与轴心的瓦解 (1943-1945) 随着战争进入中期,轴心国的战略主动权开始丧失。本卷详细描绘了盟军如何在多个方向上实施有效的反击。 在东线,我们分析了苏军在重大战役中如何逐渐学会了运用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和复杂的协同作战,通过持续的压力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书中描述了战役后方,苏联为恢复生产和动员新兵所进行的艰巨努力。 在西线,书中细致还原了盟军在北非的彻底胜利,以及随后对意大利半岛的登陆和艰难的“靴型”推进。盟军在西线建立的强大空军优势,如何为最终的登陆行动铺平了道路。 最终篇章:解放的代价——欧洲的终结 (1944-1945) 本部分的高潮无疑是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行动及其后续的解放进程。我们不仅关注军事行动的细节,更侧重于对整个战略部署的宏观分析——从D日的前期欺骗战术(如“坚忍行动”),到盟军在法国腹地的快速突进,以及最终东西两线对德国腹地的合围。 同时,书中也描绘了战争末期,纳粹德国在绝望中发动的最后挣扎,例如“突出部战役”的徒劳努力,以及盟军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抵抗的激烈程度。 尾声与反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了战争结束后的欧洲版图。我们探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战后重建的巨大挑战。通过对数位关键军事领袖、政治家以及普通士兵的侧面描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视角,去理解这场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巨大冲突的复杂性、牺牲与深远影响。全书力求在史料的严谨性与叙事的生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勇气、错误、牺牲与最终胜利的史诗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仿佛翻开扉页就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封面色彩的运用极为考究,深沉的色调与战争的残酷基调完美契合,细节处的字体排版也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庄严感。书脊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每一卷的标题和作者信息都以一种近乎雕刻般的方式呈现,即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组值得细品的艺术品。拿到手中掂量,那份分量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史料的浩瀚与叙事的沉甸。纸张的选择也颇为用心,虽然是平装本,但纸质坚韧,不易泛黄,即便是日后反复翻阅,也能保持良好的阅读体验。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禁想要细细品味每一个油墨印记背后的匠心。对于那些有收藏癖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陈列的绝佳选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件充满力量感的历史纪念品。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构建的“氛围感”。这种氛围的营造,绝非简单的场景堆砌,而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压迫感和宿命感。从前期的步步紧逼,到中期的绝望抵抗,再到最后局势的彻底逆转,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波动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每一次看似平静的间隙都预示着更大风暴的来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读者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根本无法轻易放下手中的书卷。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心理惊悚片,只是它的恐怖来源于真实的历史重量。读完合上书本时,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以及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承受重压的切身体会,才是这部作品带给我最深刻、最持久的震撼。

评分

通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部作品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度与广度,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战史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无论军衔高低、立场如何,都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侧面。有至死不渝的信念与英勇无畏的牺牲,也有在恐惧面前的崩溃与苟且偷生的私心。作者似乎有意在剥开战争光环下的那些真实、甚至有些不堪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在冰冷的钢铁与战术背后,跳动着的依然是脆弱而坚韧的人心。这种对立体人物的塑造,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道德和伦理上的思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何为英雄”“何为正义”的拷问。它不是简单地歌颂胜利,而是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巨大代价,这种反思的深度,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间的作品价值。

评分

文字的魅力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战场记录仪,又如同最富有激情的史诗吟游者。叙事的节奏感掌握得极好,时而如疾风骤雨,将读者瞬间卷入炮火连天的混乱与绝望之中;时而又放缓笔速,聚焦于某个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让人读来唏嘘不已。语言的张力十足,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也有对战争细节描写时的冷峻与写实,完全没有那种空洞的口号式叙述,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对话,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对环境描写的运用,将那冰天雪地、被围困的城市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营造得丝丝入扣,读者几乎能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和饥饿的折磨。这种文字功底,非大家不能为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部作品的史料扎根极为深厚,信息的密度令人称奇。它不仅仅是将已知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更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各种官方电报、私人信件、以及战后口述资料的穿插运用,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既有史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描述战略部署和部队调动时,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展现了作者在军事史研究上的深厚功底。对于军事迷来说,这里面蕴含的战术分析和对双方决策失误的剖析,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切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关键的转折点,亲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决策瞬间,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许多其他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