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信学会学术会议文集:2013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定价:98.00元
作者:谢飞波,朱洪波,马晓东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21218903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通信学会学术会议文集:2013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集中反映了我国无线电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新发展与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无线电频谱应用与管理的政策;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有效利用频谱资源方面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物联网及频谱需求研究;短距离、微功率及超宽带无线应用技术与管理;频谱资源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中的地位及作用等。
目录
无线通信产业结构与发展的研究 鞠 航
无线电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陈 松 王 磊 张洪顺
RFID系统无线电监管机制研究与建议 吕卫东 解大勇 王传亮
恢复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模式的思考 杨 峥 冯汉明 冯 骁 田 添
基于主权宣示的海上无线电管理战略研究 杜文才 何廷润
试论无线电管理法规的修改 吴海平 王江南 何爱群
浅析无线电管理行政强制 巫毓君
浅谈无线电管理机构改革 冯汉明 杨 峥 冯 骁 田 添
频谱管理军民融合体系研究 王 磊 陈 松 张洪顺
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李 磊 李 峥 李日波 刘萍萍
我国物联网频谱资源规划与分配策略研究 杨 洁 伍 洁 李显利 张洪顺
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之思考 于 宜
无线电协管员在县级无线电管理中作用的探讨 高林堂
宽带数字集群带来的挑战及其对策 周运伟
宽带数字集群技术的发展 宋国伟 陈国成 谢 军
论无线电频谱资源均衡配置 吴海平 王江南 何爱群
RFID标准化现状研究 彭 潇
5 470-5 725 MHz频段WLAN与气象雷达系统共存干扰研究 张 炎 武 戈 张洪顺
地空通信干扰信号的K-均值聚类识别 张自豪 马方立 裴 峥
用于干扰分析的气象雷达天线增益模型研究 潘 科 李 楠 张洪顺
40-50GHz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干扰共存分析 刘艳洁 刘 贝 赵延安
COSPAS-SARSAT系统受干扰问题排查与分析探讨 张 宸
FOD雷达系统与射电天文业务系统共存分析 赵延安 刘艳洁 刘 贝
无线电管理工作环境电磁辐射研究 崔铠韬 马方立 裴 峥
线电信号场强测量方法研究 杨文丽 夏 峰
在用无线电台站辐射测试方法研究 陆国栋 李 吉 宋振祥
电磁环境预测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孟凡秋 尹廷辉 邵 尉 晋 军
JTG56电波传播模型的研究 刘 贝 刘艳洁
TT-3分布式测试下T3RTS内部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覃一乘
无线电监测接收机检波器性能研究 孟春生 宋 楠 刘景莉 刘志杰
型号核准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温 和 陆国栋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无线电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吕春英 刘 圆 李 夏 李 璀
无线电监测中微弱信号测量方法的研究 李 蓉 李 吉 唱 亮
超短波中继台监管方法探讨 王 栋 郑延维 曲 智 李晟坤
海洋船舶卫星发射接收系统设计研究 齐树毅
利用无线Mesh网和异构网络的海上船舶通信研究 白 勇 杜文才
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 许 敏
GBBF星地系统中的馈电链路高效频谱利用技术
邵 尉 尹廷辉 孟凡秋 钱祖平
卫星干扰源定位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刘 博 魏梅英 成思玥
美军新型频管工具——全球电磁频谱信息系统浅析
张健美 赵杭生 柳永祥 蒋慧娟 李大力
频率牌照的优拍卖 董城愿
频谱占用测量的强度概率分布SPD统计方法研究 马方立 邱承跃
基于频域熵的协作感知机制 张建照 柳永祥 朱勇刚
认知无线网络分布感知和接入研究 夏婷婷 孙 君
无线传感技术在轮船通信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朱雨豪 沈 重
Costas序列穷举搜索算法的研究 姚啟航 李艳玲 姚建国
无线电管理的大数据模型构建 刘 磊 陈荣梅
我国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发展的研究和建议 张 育
运营商应急通信保障的研究 邹 洁
TD-LTE双载波组网研究与应用 王星昌 盛奔宇 蔡伟明
无线双向中继机制及其性能的研究 张起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阅读这本论文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2013年中国无线电领域热点速览”的复盘。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比如频谱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干扰抑制技术的新尝试,以及早期对特定频段(如ISM频段)应用场景的探索。然而,由于是会议文集,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的广度,往往牺牲了特定领域的深度。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某一细分领域(比如高频通信模块设计)的工程师来说,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可能只是对他日常工作中已经掌握知识的重复确认,缺乏提供真正“破局点”的刺激。我注意到,很多论文的结论部分都指向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XX问题”,这虽然是学术的常态,但在一本总结性的文集中,读起来难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就像在看一场高手过招的集锦,招式华丽,但少了对“为何选择此招”的深入剖析。它更像是历史文献,而非一本指导未来的行动手册,价值在于记录了特定时间点的知识边界。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海量”和“碎片化”。它像是一次知识的“大放送”,覆盖面广,几乎每一个与无线电应用管理沾边的子方向都有文章涉猎。然而,这种广度也必然带来了深度的稀释。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某个核心技术(比如认知无线电的迭代算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可能是五六篇不同角度的初步介绍,每一篇都只触及皮毛,你需要拿着这些零散的线索,再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期刊或专著。这种阅读体验迫使读者不断地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进行切换,精神负荷不小。它无疑是研究者进行文献回顾时的宝贵资源库,能够快速定位各个领域在2013年前后的研究热点。但对于那些期待一气呵成、建立起坚实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堆高质量的砖块,等待着读者自行设计并砌筑起一座知识的大厦。它的价值在于“存量”,而非“增量”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论文集,说实话,当我把它抱回家的时候,心里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的。毕竟是“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这个主题,正赶上这几年技术迭代飞速的时期,想着总能从中窥见一些前沿的思考和务实的解决方案。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不同技术背景人士的“会议记录汇编”,而不是一部系统性的、引领未来方向的学术专著。其中几篇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文章,探讨的理论模型固然严谨,但放到实际商用网络中,那些参数的调整和硬件的限制,似乎总让读者感到隔着一层“理想化”的玻璃。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特定行业应用方面的探索,期待看到结合了中国本土产业特色的创新点。但有些部分,感觉像是对既有国际标准的重新演绎,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颠覆性的中国智慧的闪光点。总体而言,它更适合作为特定领域研究人员的资料备份,而非面向广泛工程师的“必读指南”。它提供了“已发生”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指引略显保守和分散。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行业最新风向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提炼,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干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体现出一种标准的学术会议资料的风格——信息密度极高,注释详尽,但阅读体验上缺乏流畅性。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带着具体问题来寻找参考答案的研究人员准备的工具箱,而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导览图。我尝试从宏观层面理解当时无线电管理面临的政策挑战与技术应对,但由于论文分散在不同的技术栈中,这种宏观的、跨领域的关联性解读,需要读者自己去完成极大的信息整合工作。例如,关于某个特定频段的干扰模型分析,其论证过程非常专业,但它没有清晰地指出,这种干扰在实际的城市环境中,对主流的广播或移动通信系统造成了多大的实际经济或社会影响。缺少了这种“影响力的量化”,使得技术细节虽然完备,但在其对整体生态系统的价值体现上显得有些单薄。这本书是“技术如何实现”的详尽描述,但很少触及“这项技术为何重要”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判断。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扎实的学术气息,这无疑是其最大的优点,也是其相对的局限所在。它的内容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由众多不同研究团队贡献的拼图式结构,这使得任何单一主题的深入程度都受限于单篇论文的篇幅和侧重点。举例来说,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几篇报告,数据详实,测试环境描述得一丝不苟,但对于一个工程实践者而言,更想看到的是一个标准化的故障排除流程图或者一个针对特定干扰源的快速缓解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精确描述上。这种“重发现、轻总结”的倾向,使得非本专业或非当前研究热点的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迷失在大量的公式和实验数据中,难以迅速把握核心论点。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物联网(IoT)安全接入协议的探讨抱有一丝期望,希望看到能有效平衡功耗与安全性的新思路,但实际内容更多是在现有加密算法框架下的性能对比,缺乏对底层架构的革新呼吁。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无可指摘,但如果想从中提炼出可立即投入使用的、具有普适性的工程经验,恐怕还需要读者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极强的联想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