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据通信
: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孙群中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635237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系统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信道、数据信号码型及数据信号的传输方式;差错控制技术;数据信息的基本交换方式;数据通信网络协议;几种公用数据通信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宽带通信网的概念和未来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8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传输,第3章差错控制,第4章数据信息交换,第5章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第6章公用数据通信网,第7章计算机网络,第8章宽带通信网。每章后面都有本章内容小结和习题。
本书以知识面宽、浅显易懂为特点,力求与实践相结合,易于学习、理解和讲授。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类、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及工程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平衡把握得非常精准,既顾及了初学者的基础需求,又没有让资深人士感到内容肤浅。对于像我这样已经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趋势的探讨,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基本架构思想,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网络的管理范式。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厂商的私有实现细节,而是聚焦于背后的核心理念和潜在的架构优势与劣势,这使得这本书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不易因技术的快速迭代而过时。此外,书中对于“网络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也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加密算法,而是从整个通信链路的视角,分析了在不同协议层面上可能面临的攻击面,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策略,这种宏观的、系统性的安全观,远比零散的安全知识点要宝贵得多。
评分关于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读得津津有味。与我之前看过的几本偏重理论阐述的书籍不同,这本书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例如,在讨论信道容量和噪声对传输速率的影响时,作者没有停留在香农公式的表面,而是详细剖析了一个真实的卫星通信链路设计中的信噪比优化过程,涉及到了天线增益的计算、低噪声放大器的选型等具体细节。这种深入到“螺丝钉”层面的分析,让我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的“工程挑战”小节,通常会提出一个看似无解的实际问题,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去构建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甚至会暂停阅读,拿起笔在旁边的空白处画图推演,这种主动参与感,是纯粹被动接受信息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整体阅读下来,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技术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又谦逊的态度。书中对某些概念的阐释,总会附带一些历史背景的说明,比如某个重要协议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哪一代技术的瓶颈,这让读者明白,我们今天使用的技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工程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试错和优化的结果。这种“敬畏历史”的态度,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和有温度。而且,书中参考文献的质量非常高,引用的都是一些经典论文和权威标准文档,如果你想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书后的参考书目就是一个绝佳的指引地图。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速浏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学术伙伴,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坚实可靠的基石,为我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无比扎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那种深蓝色的主调搭配着一些抽象的电路板纹理,一下子就给了一种专业又神秘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记不太清原文了,但那种关于信息流动本质的哲学探讨,瞬间就将我的思绪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准备迎接一场知识的洗礼。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出色,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皱的纸,而是带有轻微纹理的哑光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翻阅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排版方面,字体选择适中,段落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概念在视觉上得以舒展,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而且,书的侧边在不同章节处似乎做了细微的颜色区分,虽然不显眼,但在快速定位章节时确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深思熟虑。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铺陈方式,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冒险。作者似乎深谙“循序渐进”的真谛,从最基础的信号的物理特性开始讲起,那些关于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的原理,本来以为会是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结果作者却总能巧妙地引入一些生动的现实案例来佐证,比如某个老式电话系统的故障排查,或者现代光纤通信的原理简化模型,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我发现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跟随”作者的思维在探索。特别是当涉及到网络协议栈的层次划分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七层功能,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跨国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从订单生成(应用层)到仓库分拣(传输层),再到卡车运输(网络层),最后到货物装卸(物理层),这个类比清晰到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讲故事”般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变得有血有肉,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着手,穿越一片知识的迷雾森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