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技术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柳春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01136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光纤通信”课程而编写的基础教材。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体例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即“理论 应用 研究 实训”。在内容上,不仅介绍光纤、光缆、光器件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而且结合工程应用,介绍光纤通信系统工程方面的知识,如光缆选型、再生段计算、光缆敷设、光纤接续等,同时安排了研究项目和实训章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实践技能。
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光纤光缆结构及其特性、导光原理、光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特性、光端机的结构及其技术指标、再生段计算、光缆敷设、光纤接续等。各章除附有习题供读者练习外,还安排有研究项目。
本书可供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研究、教学、规划、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有关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指出,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更新速度上,存在着巨大的滞后性。当我满怀信心地翻到关于“超高速传输”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部分时,我看到的描述,让我感觉仿佛穿越回了世纪之交。书中对SDH/SONET架构的分析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技术虽然是光通信的经典,但在今天的Tbps级别应用中,已经属于非常基础且被更先进的DWDM和OTN技术大幅超越的范畴了。书中对于新型光调制格式,如QAM和概率整形(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的讨论,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停留在非常初级的概念介绍层面,完全没有深入到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信噪比优化和非线性效应补偿的工程实践。对于一个希望紧跟行业前沿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知识点,更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非正在生产线上运转的工具。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在网上搜索最新的标准和最新的芯片技术,以弥补这本书在时间维度上的巨大鸿沟。这种体验就像是拿着一份十年前的地图去探索一座正在快速扩张的现代都市,每走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撰写时,似乎完全没有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角度进行考量,导致其论述风格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跳跃性。他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相关的光学基础知识和电磁场理论,因此,在介绍核心算法时,经常会省略掉关键的数学推导步骤,直接抛出一个“经过优化”的复杂公式。例如,在讨论如何最小化非线性损伤(如四波混频)时,作者直接给出了一个涉及高阶偏微分方程的解,却完全没有解释如何从初始条件推导出这个结果,更没有提供任何简化或近似处理的实用方法。这种“你懂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削弱了这本书的教学价值。对于那些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来自学或巩固基础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生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导入门的教材。每一次遇到这种跳跃,我都感到一股强烈的被排斥感,仿佛作者设置了一道隐形的门槛,只有少数“圈内人”才能轻松跨越,而我,正在门外徘徊,找不到那把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本来是冲着它封面上那醒目的“信息时代基石”几个字去的,期望能在这本厚厚的书里找到一些关于现代社会数据传输的底层逻辑。结果呢,翻开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是大量关于量子纠缠和超导材料的理论推导,那些公式复杂得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攀岩工具的珠穆朗玛峰。作者似乎对如何将晦涩的物理学原理“翻译”成工程实践的语言非常不擅长,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我查阅至少三本大学物理教材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意。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某种新型拓扑绝缘体的电子能带结构,这对于一个只想知道如何用现有的光纤网络搭建一个稳定VPN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期待的是清晰的架构图、实用的网络部署案例,甚至是关于光纤维护的经验之谈,然而,我得到的却是对费米能级和波函数深入到令人发指的探讨。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刚转行的理论物理博士生,而不是一个想要了解信息如何通过玻璃纤维高速飞奔的技术爱好者。书中的图表大多是复杂的能带图和晶格结构,而不是工程中常见的S曲线或系统框图,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门槛,让人在深入学习之前就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实话,简直是一场灾难,让人完全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封面设计得过于老旧,那种七八十年代教科书的配色风格,让这本书一摆在书架上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沉重物件。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墨水似乎有些渗化,尤其是在插图中,那些本应清晰展示器件剖面的黑白线条,现在看起来模糊不清,边缘总是带着一层淡淡的晕染,这对于需要精确分辨微小细节的工程图纸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更令人抓狂的是它的索引系统,简直是形同虚设。当你试图查找某个特定术语时,你会发现索引要么缺失了这个词,要么列出了一堆不相关的页码,引导你进入一个又一个死胡同。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核对一个关于“色散补偿”的定义,结果在索引里查找无果,最后花了近一个小时在全书里大海捞针。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就是一副病入膏肓的皮囊,它不仅没有辅助理解,反而成为了阻碍知识吸收的强大物理屏障。我甚至怀疑,这本书在印刷和装订环节是否经过了任何现代化的质量控制流程。
评分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引用,少得令人发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理论部分堆砌了大量的物理学概念,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真实世界的、充满噪声和成本限制的环境中被实际应用的,书中鲜有提及。例如,在讨论光纤的损耗和色散特性时,作者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光纤(如G.652、G.655)在理想实验室条件下的指标,但却从未展示过一张实际铺设的跨洋光缆的损耗剖面图,也没有分析过在不同温度和拉力应力下,这些指标会发生哪些实际的变化。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光缆的敷设规范、跳线管理的最佳实践,或者在长距离传输中,如何权衡放大器间距和补偿模块成本的工程决策流程。然而,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全被冗长而抽象的理论公式所取代。这本书最终给我的感觉,是空中楼阁式的构建,它完美地描述了光子在真空中的行为,却对光子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现实世界中稳定可靠地传递信息,给出了苍白无力的指导。它更像是一份纯粹的学术论文集,而非一本实用的技术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