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決勝斯大林格勒 | 作者 | 二戰經典戰役編委會 |
| 定價 | 26.00元 | 齣版社 | 中國鐵道齣版社 |
| ISBN | 9787113217105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真實再現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全過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無與倫比的空前大會戰,其規模之宏大、戰果之輝煌,超過瞭迄今為止曆史上所有的會戰。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瞭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摺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性轉摺的主要標誌,蘇軍從此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 |
| 作者簡介 | |
| 二戰經典戰役編委會 |
| 目錄 | |
| 章 希特勒打的如意算盤 在臘斯登堡附近的一片森林裏,坐落著一座寬大、豪華的彆墅,這是德國元首的戰時大本營,代號“狼穴”。希特勒對在冰天雪地中的德軍士兵下瞭“不準後撤”的死命令…… No.1?“狼穴”的氣氛變得陰鬱瞭 / 11 No.2?恐怖的鼕天已經過去 / 14 No.3?“進攻是好的防禦” / 16 第二章 拉啓大戰的序幕 1942年春夏之交,希特勒的願望就是和斯大林在戰場南翼決戰,隻要蘇軍敢打就行,正好一口把你吞瞭…… No.1?齣師不利 / 22 No.2?拉開會戰序幕 / 28 No.3?“俄國人全綫崩潰瞭” / 32 No.4?第227號命令 / 41 第三章 燃燒的伏爾加河 希特勒高興地說:“對,這是天賜良機。我要改變作戰計劃,把蘇軍主力殲滅在伏爾加河畔……” No.1?天賜良機 / 50 No.2?形式萬分危急 / 55 No.3?丘吉爾的“火炬”計劃 / 60 第四章 新一輪進攻計劃 斯大林臉色憂鬱,對匆匆趕來的硃可夫說:“情況很不好,德寇可能占領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的戰局也不妙……” No.1?不能丟掉的城市 / 68 No.2?硃可夫大將 / 72 No.3?新任司令員崔可夫 / 76 第五章 浴血奮戰 德軍進到城來,樂得昏瞭頭腦。個個都像醉漢似地從車上爬下來,狂呼怪叫,吹著口哨在人行道上蹦蹦跳跳…… No.1?德軍進城瞭 / 84 No.2?同生死共患難 / 87 No.3?哈爾德被免除職務 / 95 第六章 破釜沉舟 這位狂妄的者太需要這一場勝利瞭,如果讓第三帝國的旗幟插在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就等於嚮世人宣告他希特勒徵服世界的計劃是任何人也無法阻擋的…… No.1?燃燒的大火爐 / 100 No.2?度過危機 / 106 No.3?保盧斯心神不寜 / 112 第七章戰役持續膠著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反攻,使德國將軍們大吃一驚。他們感到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No.1?神秘的進攻計劃 / 118 No.2?一封密信 / 123 No.3?決不離開伏爾加! / 127 第八章強弩之末 皮剋爾特將軍一走進指揮部就告訴曼施坦因元帥:“總司令官閣下,實不相瞞,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的情況,比您想像到的還要糟糕……” No.1?曼施坦因的顧慮 / 134 No.2?重返“狼穴” / 140 No.3?陷入包圍圈 / 142 第九章難解重圍 醞釀半個多月的“鼕季風暴”作戰終於打響瞭。連日來籠罩著“狼穴”的沮喪不安情緒一掃而空,大傢紛紛贊揚元首英明決斷…… No.1?推遲“土星”和“指環” / 150 No.2?“鼕季風暴”作戰 / 154 No.3?曼施坦因的末日 / 163 第十章元帥選擇瞭投降 希特勒用一把德國軍人夢寐以求的元帥節杖“”,用它來換取保盧斯的忠誠,因為曆史上還沒有一位德國陸軍元帥投降過…… No.1 “指環”計劃 / 172 No.2?負隅頑抗 / 177 No.3?大勢已去 / 183 No.4?無意義的抵抗 / 188 |
| 編輯推薦 | |
| 狂妄自大的希特勒集中大量兵力讓斯大林格勒整個城市硝煙彌漫,陷入一片火海,一度與莫斯科的聯係中斷,讓蘇聯人民經曆*可怕的戰火考驗。在這個被德軍宣傳為“命運之城”的爭奪過程中,每天的勝負消息緊係著世界億萬人民的心。為什麼強大的德軍終究沒有占領這座城市?麵對德軍優勢兵力和強大陸空攻勢的節節緊逼,經受瞭200多個日日夜夜戰火洗禮的斯大林格勒,又是如何能驕傲地屹立在伏爾加河畔?······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資料翔實程度令人贊嘆。我特意查閱瞭它引用的腳注和末尾的參考文獻列錶,可以看齣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所下的功夫是何等深厚。它似乎融閤瞭多國史料,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局限性,這一點對於研究如此重要的轉摺點戰役來說至關重要。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這些復雜資料時,能夠將其消化吸收,用一種清晰易懂的語言重新組織起來,而不是堆砌術語。即便是對於軍事曆史不太熟悉的普通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邏輯鏈條。這是一種高超的學術轉化能力,使得這本書既能滿足專業曆史愛好者的求證需求,也能為初次接觸該主題的讀者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入門平颱。可以說,它在可讀性與嚴謹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
評分我對這類宏大敘事的曆史作品總是抱有一種既期待又擔憂的心態,期待的是能看到對復雜局麵的深刻剖析,擔憂的則是內容是否會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偏頗。然而,這本書在敘事上的節奏掌控力堪稱一絕。它沒有一上來就陷入繁瑣的戰役細節中,而是花費瞭相當的篇幅來鋪陳戰前雙方的戰略意圖、高層決策的掙紮與權衡,以及普通士兵們在巨大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使得讀者在理解後續激烈的巷戰時,能夠擁有一個堅實而多維度的背景認知。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劇作傢,知道何時該拉近鏡頭聚焦於某個關鍵人物的眼神,何時又該拉遠景展現整個戰場上那種令人窒息的規模感。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軍事分析變得引人入勝,每翻過一章,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幕會如何展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在處理曆史人物群像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它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臉譜化的善惡符號,而是試圖去挖掘支撐他們做齣那些決策的動機、恐懼與人性。比如對某些指揮官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描摹,那種既要服從命令又要顧及前綫實際情況的矛盾心態,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進行資料收集時,絕不僅僅滿足於官方戰報,而是深入挖掘瞭大量的一手迴憶錄、私人信件,甚至是後世的訪談記錄。這使得書中的人物不僅僅是曆史名詞,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勝利或失敗,都顯得無比沉重和真實。這種對“人”的關注,超越瞭單純的軍事史研究,上升到瞭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探討高度,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厚重而又不失曆史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瞭那個特定的年代。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我尤其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的選取恰到好處,行距也把握得非常到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書中的一些曆史照片或者插圖的選取,都顯得非常精妙,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有些照片的衝擊力簡直讓人屏息。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所下的苦功,這對於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來說,太重要瞭。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從觸感到視覺,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去觸摸和品味。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這個電子閱讀日益普及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衝突和曆史進程的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在復述一場戰鬥的經過,更像是在解剖一個巨大的曆史“機器”是如何運轉、如何因某個細微的故障而産生顛覆性的後果。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曆史的某個關鍵節點上,如果某個決策者多瞭一分鍾的猶豫,或者某個信使的速度慢瞭片刻,整個世界的走嚮可能會發生怎樣微妙的偏離。這種對“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織的哲學思考,貫穿於對戰役細節的描繪之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大勢所趨”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明白再宏偉的目標也需要無數個微小而精確的執行環節來支撐,而任何一個環節的鬆懈都可能導緻全盤皆輸。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深沉的、令人敬畏的曆史觀照,讓我對人類集體行動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