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谱史图典(上下全两册) 可货到付款

中国印谱史图典(上下全两册) 可货到付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印谱
  • 篆刻
  • 印章
  • 历史
  • 艺术
  • 收藏
  • 图典
  • 古代印章
  • 传统文化
  • 货到付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泛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泠出版社
ISBN:9787550802711
商品编码:2975754880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印谱史图典(上下全两册)

定价:1980元

作者:陈振濂著

出版社:西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508027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8.28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摹印到刻印,再从刻印到研究印、从研究印到研究印谱;其间的转换不可谓之不大,但我的篆刻观念也就在这一次次转换中越来越清晰。读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二位大师的研究生,毕业时等待分配工作,闲得无事,开始大做考证文章。记得当时做过唐寅的事迹考证、吴隐的事迹考证;但在印谱史的考证方面却连续在《西泠艺丛》上发表了《关于印谱的创始者》、《一啸堂集古录一考》,前文是考出早的印谱是北宋中后期的《印格》,作者是杨克一而非晁克一:后文则考出《啸堂集古录》的主人是王俅而非王球。虽然是一些很具体的考辨订误,但有此心得,都是从古籍中爬罗剔抉而来,自然是敝帚自珍、爱惜羽毛。从此,也就与印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当时关注的学术焦点,除了印谱之外还有款印、印派、印学观念变迁等等,但对印谱,却还是情有独钟,须臾未可忘怀也。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同道委托我来编这部洋洋大观的《中国印谱史图典》,是否也是因为过去曾做过印谱起源的研究工作,于此稍有积累呢。

目录



中国印谱史研究导论
卷一
上海顾氏集古印谱
集古印谱
集古印谱
杨氏集印章
考古正文印薮
集古印正
宣和集古印史
范氏集古印谱
古今印则
古印选
片玉堂集古印章
集古印范
梁千秋印隽
图书府印谱
金一甫印选
晓采居印印
印法参同
松谈阁印史
鸿栖馆印选
苏氏印略
承清馆印谱
珍善斋印印
皇明印史
印史.
忍草堂印选
石鼓斋印鼎
姓苑印章
学山堂印谱
翰苑印林
学山堂印谱
印商
印章法
韵斋印品
卷二
印存初集
赖古堂印谱
红术轩山水篆册
谷园印谱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印谱史图典(上下全两册) 内容简介 《中国印谱史图典》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史料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全书分上下两册,以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印谱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为核心,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印章艺术博大精深的壮丽画卷。本书不仅是印章艺术研究者、收藏家、篆刻爱好者必备的案头巨著,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的生动载体。 上册:中国印谱发展历程与理论探索 上册聚焦于中国印谱的宏观历史脉络与理论建构,从源远流长的印章起源追溯,到历代印谱的出现、发展和成熟,层层深入,系统阐释。 印章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书中将首先追溯印章在中国历史上的萌芽时期,从甲骨文、金文中零星出现的印记,到早期陶印、玉印等实物遗存,勾勒出印章作为信物、权证、标记等功能的最早形态。并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探讨早期印章的材质、形制、纹饰及其社会功能,为理解后来的印谱发展奠定基础。 印谱的孕育与初步成型(先秦至唐): 随着文字的演变和官制、私制的完善,印章的功能日益丰富,其艺术性也逐渐显现。本册将详细介绍先秦时期铜印的风格特征,汉代印章的博大雄浑,魏晋南北朝印章的细腻与多样。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了这一时期零散出现的、可能被视为印谱雏形或早期印章文献的资料,例如一些碑刻、墓志铭中留存的印章图像,以及可能记录了印章形制的文献片段,探讨其与后世印谱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早期印章的鉴赏与流传方式。 印谱的系统化与理论化(宋元): 宋代是中国印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深入分析宋代集古印谱的出现,如《集古录》、《续集古录》等,阐释其“集古”的学术意义和艺术追求,探讨宋人如何从古器物中汲取灵感,进行印章的摹仿与创作。同时,将考察元代印谱的发展,如赵孟頫等大家在印章实践与理论上的贡献,以及元代印章在材质、风格上的新变化,为印谱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基础。 印谱的鼎盛与风格多元(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印谱的黄金时代,也是印章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上册将详细梳理明代文人篆刻的兴起,从文彭、何震等大家的作品与印谱,展现印章从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蜕变。重点介绍吴门、徽州等地的印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如汪关、巴慰祖、丁敬等。进入清代,印学研究更加深入,名家辈出,印谱更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本书将系统介绍浙派、徽派、邓派等主要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程邃、黄易、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叔嵘等一批重要篆刻家的艺术成就和印谱文献。同时,将深入分析清代印谱在编纂体例、内容构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演变,以及印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印材、印风、印款等方面的讨论。 印谱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上册还将探讨中国印谱的学术价值,包括其作为历史文献、艺术范本、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书中将介绍历代印谱的分类、鉴赏要领、研究方法,以及如何从印谱中解读历史信息、艺术家风格、社会审美等内容。 下册:中国印谱艺术精粹与时代印记 下册侧重于通过精选的印谱实例,深入剖析中国印章艺术的风格特征、审美取向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本书的“图典”之名,在此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珍贵印谱图录精析: 本册将收录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且艺术价值极高的历代印谱精华。这些图录将经过精心遴选,涵盖从早期零散印章图录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印谱原作或高清复制品。每一幅印谱图像都将经过严谨的考证与梳理,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 各时期印章风格赏析: 针对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印谱,下册将进行细致的艺术赏析。例如,分析汉代印章的古朴典雅,魏晋印章的灵动秀逸,唐代印章的规整大气,宋元印章的文人气息,明代印章的雄浑奔放,清代印章的细腻妍丽、变化多端。从印材的选择、印面布局、字体的雕刻、款识的书写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艺术特色与审美内涵。 名家印章艺术呈现: 本册将重点呈现历代著名篆刻家的代表性印章作品,如吴昌硕、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等近现代大家,以及之前提及的明清时期各位大家的作品。通过其印谱,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不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艺术理念和创新实践。每位名家都将有专门的介绍,阐述其在印章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并精选其最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进行展示与赏析。 印章材质与工艺揭秘: 印章的材质与工艺直接影响其艺术美感和收藏价值。下册将对历代常用的印材,如铜、玉、石(寿山石、田黄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象牙、木等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不同材质的特性、雕刻难度及其在印章艺术中的表现力。同时,也将关注印章的雕刻技法,如冲刀、切刀、砂轮等,分析不同技法对印章风格形成的影响。 印谱中的文化与时代印记: 印谱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见证。下册将引导读者透过印谱,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审美观念、社会生活和文人情趣。例如,从官印中窥探政治制度,从私印中了解社会交往,从文人印谱中体会士大夫的雅趣与寄托。特别是近现代的印谱,更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思潮与艺术探索。 印谱的收藏与鉴赏指南: 针对收藏爱好者,下册还将提供印谱的收藏与鉴赏的基本指南,包括如何辨别真伪、评估价值、保存养护等实用信息。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权威性: 本书汇集了印章艺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力求做到内容全面、体系严谨、考证翔实,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 图文并茂与直观性: 大量高质量的印谱图像,与精辟的文字分析相结合,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欣赏中国印章艺术的魅力,理解其艺术精髓。 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 本书不仅梳理了印谱的历史发展,更深入挖掘了其艺术价值,是一部兼具史料性与艺术鉴赏性的重要著作。 编纂体例严谨: 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便于读者理解和深入研究。 《中国印谱史图典》的出版,将为中国印章艺术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读物,也必将为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的单,毕竟“图典”二字的分量太重,很多时候都是名不副实。但《中国印谱史图典》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方印章的考证上,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标注了出处和年代,很多边款的细节处理都做了放大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对印风流变的梳理,比如吴门派和徽派在印章布局、刀法运用上的细微差异,通过对比图例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感瞬间消除了。我是一个业余刻章爱好者,过去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古意”,现在对着这些顶级的范本研究,才发现原来是章法结构上的问题。这套书对于提升个人审美境界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教你如何具体下刀,但它教会你如何“看”印章,如何理解篆刻背后的哲学思想。物流很快,包装得很结实,对得起这个价格。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篆刻的书籍很多,但大多都是侧重于技法教学,讲怎么运刀、怎么布局,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一样,将印章艺术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的。我更关注的是它对“印纽”和“边款”的收录和介绍。很多时候,一个精妙的印纽设计,或者一段充满文人情趣的边款题跋,往往比印面本身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功力与心性。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做得非常全面,很多细节特写照片,让我得以仔细端详那些微小的篆刻痕迹,甚至能感受到刻印人当时的心境。我发现很多古代名家的边款,其书法水平并不亚于他们的印文。对于我这种追求全面艺术修养的实践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货到付款的方式非常贴心,免去了网购的后顾之忧,实物到手后,确实感觉物有所值。

评分

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简直是书法篆刻爱好者的“宝藏”!我最近刚收到货,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从装帧上看,上下两册的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意。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出来的图文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几百年前的古老印章拓片,细节也纤毫毕现。我最欣赏的是它的编排方式,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印谱,而是将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先秦的古玺到明清的名家篆刻流派,每一步发展都有详实的文字阐述和大量的实例支撑。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就像一本手把手的“入行指南”;而对于资深研究者,其中收录的许多罕见印谱的影印件,也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已经对着里面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印章临摹了半天,那种古朴苍劲的气韵,单看图录就已经能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能以货到付款的方式拿到这样一套集大成之作,真是省心又放心,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热情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传统艺术,就必须去追溯它的源头,理解它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印谱史图典》就是这样一本帮助我们“溯源”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仅是印谱的汇编,它更是一部“视觉的史书”。从先秦的泥封、铜印到后来的石章、玉印,作者群用非常科学的分类方法,将数千年演变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最喜欢看的是它对不同地域印风的比较分析,比如岭南地区的印章和中原地区的印章,在材料运用和审美取向上就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地域文化对比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全书的排版大气磅礴,图文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保证了学术性之余,也兼顾了阅读的愉悦性。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权威性和极高的参考密度,是值得案头常备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碑刻文字,但一直对印章艺术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正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我尤其欣赏它对“印谱”这一载体本身的探讨,从早期的散见记录到后来成型的册页,这种文献学上的梳理非常到位。图版的清晰度极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印章的魅力往往隐藏在刀刻的深浅、朱墨的晕化之中。我特别对比了不同朝代官印和私印的风格差异,发现印章的形制和内容,完美地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貌。比如唐代的方寸之间体现出的规范化和一丝不苟,和明代文人印的相对自由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不愧是典藏级别的,准备放书房里,没事就拿出来翻阅品鉴一番,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版,就能让人心静神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