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余绍宋集 | 作者 | 余绍宋,王翼飞、余平校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044694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此次整理《余绍宋集》,共包括《寒柯堂诗》、《寒柯堂文录》以及《附录》三部分。其中,《寒柯堂诗》以民国三十五年刊四卷本为底本点读,并校以《寒柯堂避寇诗草》。《寒柯堂文录》则在阮辑本基础上,从《越风》、《胜流》、《金石书画》、《浙江通志馆馆刊》等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墨迹手稿辑录艺文类文字八十余篇。(其中不包括法律类文章和修纂方志具体措施类文章,前者如《累犯处人论》、《论犯人死亡与刑罚之关系》等,后者如《略评旧浙江通志兼述重修意见》、《浙江文徵例议》等。)为便于读者翻检,今将此八十余篇按题材厘为三卷:卷一为记、序、信札以及墓志铭等,卷二为金石书画题跋,卷三为论学杂著。因所辑依然为选录,故仍以《文录》名之。《附录》收录了集外诗词、相关评论选辑以及墓志铭等资料,以便读者进一步研读。 |
| 作者简介 | |
|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号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等,四十九岁后更号寒柯,浙江龙游人。自幼聪颖,年十六中秀才,后负笈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清宣统二年(1910)归国,以法律科举人授外务部主事。民国间,曾先后任司法部参事、众议院代理总长及浙江通志馆馆长等职。生平事迹详见林志钧撰《龙游余君墓志铭》、阮毅成撰《记余绍宋先生》等资料。 |
| 目录 | |
| 前言 原序 賀刻序 附友朋來牘 寒柯堂詩卷一 丁丑 避寇 前言 原序 賀刻序 附友朋來牘 寒柯堂詩卷一 丁丑 避寇 龍山紀游有序 游三疊巖 游烏石巖二首有序 游南鄉雜詩八首 徐心庵自開封避難返衢州舟 過龍游人城相訪留飲後别 去飲時心庵輒言亂裹相逢 飲一杯有感其言率成兩绝寄之 羅校長家倫促赴蜀任中央大 學教授以母老辭作詩代柬 拜祝劫庵先生墓有序 唐震乾寫紅梅余為補石筍 …… 寒柯堂詩卷二 寒柯堂詩卷四 寒柯堂文錄卷一 寒柯堂文錄卷二 寒柯堂文錄卷三 附錄一 寒柯堂集外詩 附錄二 相關評論選輯 附錄三 龍游余君墓志銘 附錄四 記余紹宋先生收起>> |
| 编辑推荐 | |
| 1.余绍宋先生为近代学者、书画家,著有《书画书录解题》《画法要录》等,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能迅速沉浸于晦涩文言的读者,但这本书的选本质量,让我愿意慢下来,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我发现,不同篇章之间,情绪的张弛有度把握得极好。比如,前面是慷慨激昂、气势如虹的论说之文,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身处庙堂之高,心系苍生之重的抱负;紧接着,篇幅一转,又进入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那份真挚的情感,透过墨迹仿佛能穿透时空,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古人的离愁别绪。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驾驭能力,也让这部选集读起来绝不枯燥。我特别喜欢那些收录的尺牍(信件),从中窥见文人之间私下的交流,那种未经修饰的坦率,比正式的公文或诗作更显真实可爱。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立体地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巨匠的形象。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文学的选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那些篇目不仅代表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高峰,更展现了其思想脉络的演变与深化。比如,开篇几篇的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凝练,读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山水间的悠然自得,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的流露,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何其敏锐,那些看似闲笔的叙事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的关怀。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的排布疏朗有致,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古籍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与享受。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窗口,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对宋代文人笔记的研究,手边恰好翻阅了这本诗文集,其中的散文部分尤其吸引我。那些小品文,笔锋极为细腻,像是用最精巧的刻刀雕琢出来的艺术品。其中有一篇关于“闲居生活”的记述,文字里透着一股恬淡的书卷气,将日常琐事写得趣味盎然,全然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这正是大家手笔的妙处所在。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相对简朴的年代,文人们是如何保持如此丰沛的内心世界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是对生活细节的留心,对个人情志的坦诚书写,以及对传统学问的坚守。相比起那些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我更偏爱这种如清泉般潺潺流淌的文字,它不急不躁,却能润物无声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阅读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咂摸那些用词的妙处,很多词语放在今日看来,或许已是古雅,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是永恒的。
评分对于研究宋代文化风尚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理学”思想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在几篇探讨修身养性的文章里,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追求“格物致知”、克己复礼的内在驱动力。然而,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并未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读者,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日常景物的描摹、对人际交往的理解之中。比如,他写到一次郊游的见闻,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是在阐述“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皆有其序,人应顺应自然。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远比直接说教来得有效和持久。这本书的注释清晰详尽,对于一些典故的考证也十分到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较好地领略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选目,在学术价值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推崇其中对早期和晚期作品的并置对比。早期的作品,笔锋多带有一种初出茅庐的锐气和对理想的执着,文字虽有青涩,却充满蓬勃的生命力;而晚期的作品,则明显沉淀了岁月的智慧,多了一份对世事的洞明和豁达,少了些许愤激,多了几分超然。这种跨越时间轴的对比阅读体验,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它不仅仅是欣赏一堆优美的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一个伟大灵魂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落、功名的得失。装帧的精良,让我想起过去人们珍藏善本的心态,这本书值得被细心保存和反复研读,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远超其物理体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