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
定价:200.00元
售价:146.0元,便宜54.0元,折扣73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5365330
字数:600000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70余篇,6个篇章,分别为供电技术、节能技术、空调技术、电池技术、设计技术、管理维护。这些论文均出自通信电源行业各类专家之手,既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也有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可全面反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可供全国通信电源领域的运营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从编辑和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的编排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规范,但其内容本身又充满了对未来技术落地的热情。这本书对于那些侧重于宏观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化的读者来说,或许在算法细节上显得过于深入,但它恰恰在那些被普遍认为是“成熟”的技术领域,挖掘出了新的优化空间。例如,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对现有动力传输系统的冗余度进行重新评估,并探讨在不同业务负载情况下,如何动态调整备电和市电的切换逻辑,以期在不牺牲核心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备电系统的待机损耗。这些探讨并非天马行空的理论,而是基于当时大规模网络部署中遇到的实际痛点。阅读这些文章,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对“如何用更少的资源支撑更可靠的服务”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追问,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一种务实的、面向实战的学术气息。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会议论文集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并没有特别高,毕竟会议论文集难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然而,这本书的整体水准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与节能”这个交叉领域,它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细致入微。比如,有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室外机柜的防尘、防水以及温度梯度控制对内部电子元件寿命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套基于环境传感器阵列的实时预警模型,这套模型的参数设置和故障阈值判断标准,非常具有实操性。我过去在设备维护中常常遇到的因环境因素导致的间歇性故障,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可能的根源解释。此外,书中关于低功耗芯片设计和固件优化的几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精炼的思路和对晶体管级功耗控制的关注,体现了作者们对“极致能效”的追求。对于底层硬件设计工程师来说,这些细节的启发价值是巨大的,它们促使我们反思当前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冗余和浪费之处。
评分这本书在对“新能源接入”方面的论述,展现出了非常强的时代烙印和工程务实精神。2014年,虽然国家层面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在加大,但如何将这些不稳定的、间歇性的能源,可靠地集成到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通信网络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论文集中有几篇重量级的技术报告,专门讨论了风电和光伏在基站侧接入时的功率波动对电网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储能系统进行平滑处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篇关于“混合能源调度的优化算法”,它不仅仅考虑了能源本身的成本,还纳入了运营商的SLA(服务等级协议)要求作为约束条件,试图在成本、可靠性和环境友好性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这种多目标优化的思路,是当时通信能源领域非常前沿的探索。对于那些负责规划大型能源子系统,需要进行复杂经济性测算和技术可行性评估的管理者而言,书中所提供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无疑是制定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评分我手里这本《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的价值,对于那些想要追溯过去十年通信能源技术演进轨迹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最近正在做一个回顾性分析项目,需要对比不同历史节点下的技术路线选择与实际部署效果,这本书正好提供了2014年前后,国内主流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在能效改进方面所采取的核心思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备电技术演进与安全冗余”的专题讨论,那里面对铅酸电池、锂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锂电池在温控环境下的充放电管理方案,当时的探讨已经触及到了今天我们在探讨大规模储能时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更有趣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传统2G/3G网络退役后,如何高效回收和再利用存量能源设备的心得体会,这在当时可能还只是一个前瞻性的设想,但如今已成为现实中的紧迫任务。这种跨越时间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汇编,更像是一份记录了行业集体思考脉络的历史文献。
评分这本《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的装帧和纸张质感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我原本是冲着其中关于5G预研阶段能效优化的几篇重量级论文来的,毕竟当时这个话题正处于风口浪尖,各路英雄豪杰都在此一试身手。然而,实际翻阅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似乎更像是一个行业技术全景图的快照,而非仅仅聚焦于某几个热点。比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详尽地阐述了当时在偏远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现有通信基站耦合时的并网控制策略,那些关于逆变器谐波抑制和电池寿命预测的数学模型,即便以我现在在核心网规划岗位的经验来看,也显得相当扎实且具有工程指导意义。我特别关注了其中一篇关于“绿色数据中心热点区域冷却能耗优化”的文章,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现场测试数据,对比了不同冷媒的PUE(电源使用效率)变化曲线,那种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呈现方式,对于从事机房运维和绿色计算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整本书的排版清晰,图表专业,即便涉及复杂的算法推导,逻辑脉络也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时不容易迷失在繁复的公式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