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spice电路仿真程序设计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储成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1180454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PSpice的基本组成开始讲起,对软件中的特性分析、点命令、电源、无源元件、半导体器件、电路宏模型、模拟集成电路、分别作细致地讲述,书末又指出PSpice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应用实例的软件操作。
全书由简入繁,适合从事电路分析与设计的科研人员、工科电子专业师生循序渐进学习阅读。
目录
章 PSpice简介
第2章 PSpice概述
2.1 PSpice的基本组成
2.2 应用实例
2.3 电路文件的格式
2.4 电路的描述语句
第3章 特性分析
3.1 直流扫描和瞬态分析
3.2 交流分析
3.3 噪声分析
第4章 点命令
4.1 概述
4.2 模型
4.3 输出类型
4.4 直流分析
4.5 交流小信号分析
4.6 噪声分析
4.7 瞬态响应分析
4.8 温度分析
4.9 选择项
4.10 蒙特·卡罗分析
4.11 坏情况分析
4.12 傅里叶分析
4.13 通用参数扫描分析
4.14 参数及表达式定义语句
4.15 函数定义语句
4.16 节点电压设置语句
第5章 电源
5.1 信号源模型
5.2 独立源
5.3 受控源
第6章 无源元件
6.1 电阻
6.2 电容
6.3 电感
6.4 磁性元件
6.5 开关
6.6 传输线
第7章 半导体器件
7.1 二极管
7.2 双极结型晶体管
7.3 场效应晶体管
第8章 电路宏模型
8.1 宏模型概述
8.2 表格宏模型
8.3 数学函数宏模型
8.4 构造型宏模型
第9章 模拟集成电路
9.1 三种组态的基本放大电路
9.2 MOS模拟集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
9.3 差动放大电路
9.4 运算放大器
9.5 集成比较器
0章 PSpsice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 收敛性
10.2 精度分析
10.3 负值元件问题
10.4 功率开关电路
10.5 悬空节点
10.6 少于两个连接的节点
10.7 电压源和有感回路
10.8 求解非线性振荡器稳态解的加速技术
1章 PSpice9.2操作介绍
11.1 安装Orcad Family Release 9.2
11.2 PSpice AD的操作说明
11.3 PSpice AD的操作说明实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Pspice电路仿真程序设计》的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在这个电子设计日益复杂的时代,掌握一套强大的仿真工具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注意到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软件操作的每一个按钮和每一个菜单的讲解上,这让我有些许的疑虑。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电路理论如何与仿真模型相结合的深度探讨,或者是一些复杂的系统级仿真案例分析。比如,对于一个高频射频电路,如何精确地建立其寄生参数模型,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前沿的建模技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讲解如何输入元件参数的层面。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在实际工程中会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这本书只是对Pspice软件界面进行了一次详尽的图文导览,那么对于一个已经对电路仿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其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些基础操作手册式的讲解,往往可以通过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或者官方教程快速获取。我更看重的是那些隐藏在软件功能背后的设计哲学和优化策略。
评分再谈谈用户体验和教学方法。一本优秀的教材或参考书,其组织结构应当是逻辑严密且循序渐进的,能够引导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之间的跳转似乎有些生硬,似乎是把软件手册的各个功能模块简单地拼接在了一起,而不是围绕一个核心的仿真目标去组织内容的。比如,在讲解完AC分析后,读者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自己去思考如何将这个分析结果应用到噪声增益计算中。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以项目驱动或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书中介绍的工具和技术。如果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工具箱的说明书,而不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实战训练,那么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和留存率都会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本“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而严谨的,厚厚的篇幅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厚度是否真的建立在知识的密度和深度的基础上。我尝试去查找书中关于非线性系统瞬态分析的章节,希望能看到关于收敛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在实际的仿真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往往不是电路本身,而是仿真软件在处理某些特定模型(比如器件击穿、饱和状态的快速切换)时出现的“No convergence”错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调试流程,比如如何调整时间步长、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求解器选项,甚至是如何通过修改初始条件来引导仿真进入正确的解空间。如果书中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仿真结果截图,并附带一句“运行即可看到波形”,那么对于实战经验而言,帮助是微乎其微的。对于真正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成功的案例,而是如何攻克那些失败的、棘手的仿真难题的宝贵经验。
评分从一个大学毕业不久、初入职场的电子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工程应用”与“实践指导”上。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行业内常见的特定应用场景,例如电源管理IC(PMIC)的设计与环路补偿分析,或者是一些工业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接口电路的噪声分析。这些场景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混合信号仿真,需要读者不仅理解电路,还要懂得如何搭建准确的测试平台。例如,在仿真一个电机驱动器时,如何精确地模拟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以及如何将这些仿真结果反馈到PCB布局的实际考虑中去,这些都是书本知识难以直接提供的。如果这本书的案例仍然停留在基础的RC/RLC电路或简单的运放电路,那么对于希望快速提升自身工程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因为它未能搭建起理论与高阶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
评分我仔细阅读了关于器件模型建立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确保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通常,标准的Spice模型库中的器件参数是理想化或通用的。然而,当我们使用特定厂商的特定工艺节点(Process Node)的芯片时,必须对模型进行精细的调整。我关注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如何基于数据手册(Datasheet)反推或修正Pspice模型的参数,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标准的二极管、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例如,对于一个特殊的肖特基二极管,其反向恢复电流的细节对高速开关电路影响巨大,书中是否提供了针对这些细微参数的修改指南,以及这些修改如何影响最终的波形细节?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教你如何调用一个`.MODEL`语句,而没有深入讲解这些模型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对仿真精度的实际贡献,那么它可能更适合入门级的学生,而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产品认证或深度性能优化的研发人员来说,它提供的信息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