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尉,1976年出生,山东烟台人,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哲学、网络社会学,目前主要的学术方向为当代科学知识生产、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建构、网络技术标准演化等;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哲学、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近五年主持**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项目5项;以**作者身份在**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章 作为一个学术议题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
**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
一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二 本议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外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域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几种研究视角及理论的评析
一 图书情报学研究(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视角)
二 传播学研究(信息流动和再现的视角)
三 STS研究(信息的多维度跨学科研究视角)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与当代科学交流体系:内涵、特征与功能演变
**节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
一 网络通信技术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化
二 科学研究中的网络通信技术群
三 在线数据库的功能及特征分析
第二节 “科学交流体系”的历史源头回溯
一 科学交流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
二 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交流体系及其功能
第三节 STS视域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
一 STS视域下的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
二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主要特征评析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路径
**节 网络技术构建了知识存取的新方式
一 基于网络的知识出版新模式的涌现
二 基于网络的模块化与知识网格的新构造
三 基于网络的知识存取方式的新格局
第二节 网络技术打造了学术评价的新机制
一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质量控制
二 知识内容评价体系与方法的技术化
三 新技术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影响
**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
一 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当代科学共同体:概念透视
二 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表现
三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对于科学界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批判反思
一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反思
二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批判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数字鸿沟”现象及其批判
**节 在线知识资源库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
一 ICT:理解科学家新技能的关键要素
二 在线知识资源库在学术交流中主体地位的构建析因
三 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学术资源配置:平等还是分化?
第二节 科学交流领域中商业力量的介入及影响
一 “门槛费”与当代科学交流中的新壁垒
二 反抗且依赖——以Elsevier的涨价风波为例
三 科学信息的保密行为与商业垄断辨析
第六章 开放获取模式的发展与知识资源的反垄断历程
**节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机制:历史、内涵与可能性
读完《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我感觉自己对科学传播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读起来引人入胜。作者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科学传播主体,比如科学家、科学记者、科普工作者,以及普通公众,在网络时代的角色和互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关于科学家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应对网络上的质疑和误解,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书中提出的“信任机制的重构”和“知识传播的去中心化”等概念,让我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和接受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发现,在网络时代,科学交流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博弈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错综复杂的科学传播网络,让我看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潜在的趋势。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普及和公众参与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相当犀利,并且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思考。它揭示了网络时代科学交流体系中存在的许多隐性问题。例如,书中对信息茧房效应、虚假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算法对科学传播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这让我意识到,虽然网络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因素,而是试图从体系的角度去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应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科学话语权”的探讨,在网络时代,谁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哪些信息更容易获得传播优势,这些都变得更加复杂。这本书引导我从一个更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所接触到的科学信息,也让我开始思考,作为科学传播的一员,我应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信赖的交流环境。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认识到科学交流体系的复杂性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科学信息互动的方式,以及信息本身是如何被生产和传播的。
评分我可以说,《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写的研究成果,如何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有效地传达给我的同行,甚至是更广泛的受众。这本书正好回答了我的诸多困惑。它详细梳理了当前科学交流的各种新渠道,比如预印本服务器、科研社交网络、开放科学平台等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整个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这些新兴平台的运营机制、内容生产逻辑以及用户行为模式都有着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行评审的演变”和“科学声誉的重塑”的章节,这些都是我们科研人员日常深切体会到的变化。过去的同行评审方式正在被挑战,新的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建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论化的解释,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我该如何适应并利用这些变化来提升我研究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指南,让我对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科学传播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这个话题既重要又复杂。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本书,恰恰深入剖析了这一变革的核心。它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尝试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去理解在这个新的数字生态系统中,科学交流是如何运作的,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作者对“体系”二字的理解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平台或某个工具,而是将网络平台、社会因素、制度规范、个体行为等多个维度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宏观的视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传统科学交流模式与网络时代新模式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进步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图景。书中引用的案例也十分丰富,从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到社交媒体上的科学普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得理论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现实意义。对于那些希望理解科学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其权威性,又如何更有效地触达公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洞察。它激发了我对未来科学传播模式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关注如何在这种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评分一本探讨“体系”的书,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抽象和难以把握,但《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却做到了难能可贵地平衡。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宏观的体系构建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不仅仅是对理论概念的阐述,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访谈和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网络时代科学交流的脉搏。从学术会议的线上化,到科学教育的在线平台,再到科学家与公众的直接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体系的变迁。作者对信息不对称、知识鸿沟以及数字素养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交流体系的动态性和演化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和发展。对于那些希望了解现代社会科学是如何被感知、被讨论、被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让我对科学在信息时代中的定位和传播方式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