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编“声律启蒙” | 作者 | 于海洲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26845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24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编“声律启蒙”》中的《菁莪韵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脚为序,编著大量对韵语段,化用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并做出注释。《童子对》是明代人曾可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编入本书时加入注解。另《对联修辞例话》部分,总结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分析。三部分内容皆以对仗为核心,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和创作诗词与对联,并从中学习文史知识。 |
| 作者简介 | |
| 于海洲,1946年生,辽宁昌图人。毕业于原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等职,现为《中华诗词》、解放军《红叶》特约校对,《中华辞赋》特约编委,《诗词世界》等多家刊物顾问。已出版《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诗词曲韵宝典》《当代百家辞赋评注》《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老年大学国学参考教材》《诗词曲赋修辞技法》《诗词曲赋实用语法》等作品。 |
| 目录 | |
|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
| 编辑推荐 | |
| 少儿国学启蒙读本,古典与现代结合,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入口。 n 1.《新编“声律启蒙”》集萃大量国学常识,以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对联”段子出之,取古人诗句而引用、点化、改装,又于难解的字词、引句、典故,广加注释,读之深有裨益。 n 2.书中《菁莪对韵》具备古本《声律启蒙》的韵律和知识优势,同时以当代普通话韵脚编排,消除古今差异,句句押韵。 |
| 文摘 | |
| 序言 | |
|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总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地品读其中的内容。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温润而有力量的,不像生硬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却又比市面上那些过度“白话化”的读物更具深度和韵味。编排上,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后的“拓展思考”部分,它没有止步于解释“是什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究“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的韵律,甚至在写作时也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格律概念来调整语句的长短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高冷的传统声律知识,转化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活的语言艺术,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古典文学底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参考书,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它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编者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学习习惯,将复杂的规则分解成了易于消化的小块,并且配有大量的示范和对照案例,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即时的反馈和成就感。我尝试着将书中学到的声律知识应用到给孩子朗读古诗词时,立刻就能感觉到自己朗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了显著提升,孩子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有效地弥合了传统学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鸿沟,让“声律”不再是高悬在历史殿堂中的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交流和阅读鉴赏的实用工具。对于所有致力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值得投入时间的绝佳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墨色清晰不洇染,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传统读物的新手,也能被这种用心的制作所吸引。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传统韵味和现代阅读习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注释和译文部分的处理尤为精妙,既没有过度解读而冲淡了原文的韵味,也没有过于简略而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传统格律和音韵之美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我花了大量时间去体会其中每一句的韵脚和声调变化,那种阅读的沉浸感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但苦于没有系统性引导来掌握“声律”精髓的人,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规则,更像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你走进那个声韵和谐的古典世界。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下这本,毕竟市面上关于传统启蒙读物的版本实在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深入阅读后发现,编者在选材和编排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堆砌晦涩的古代术语,而是采用了更加贴合当代人理解的逻辑结构来梳理那些复杂的声韵规则。读起来感觉非常顺畅,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每学完一个小节,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音律辨识上的进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一些经典句式的拆解分析,那种深入骨髓的讲解,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词语组合在一起会产生特别的“美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唤醒了读者对语言内在节奏和音乐性的敏感度,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审美训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自己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成年人,它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拥有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说实话,许多都因为讲解过于枯燥或版本陈旧而束之高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个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留白得当,重点突出,即便是初次接触声律学的朋友,也不会感到信息过载的压力。我特别欣赏它在“辨析易混淆音”部分的处理,通过大量的对比例证,把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模糊的音韵差别,重新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对于矫正我们日常发音和理解古诗词的真正韵味,帮助极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手册,更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它打开了通往古代文人吟咏之美的内在路径,让我体会到文字的音韵美才是其生命力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