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全宋筆記:第七編:七 | 作者 | 硃易安、復璿琮、周常林、戴建國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大象齣版社 |
| ISBN | 9787534787423 | 齣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全宋筆記第七編七》包括:《考古質疑》《開禧德安守城録》《行營雜録》《後村雜記》《樵談》《枯崖漫録》。 《考古質疑》六捲,葉大慶撰。本書共七十八條,內容涉及歷朝史實、典章製度、文字訓詁、詩詞文章等許多方麵,而以考證史書史實部分爲多。葉氏讀書認真,學問淹貫,所做考證鑿鑿有據,説服力很強。比如論《史記》記事參考互見失誤之因,論留中之始,探策書之源,辨《中説》之作,指《説苑》之誤等等,均甚中肯可觀。 《開禧德安守城録》,一捲,王緻遠撰。該書詳記宋開禧二年(一二〇六)至三年通判王允初堅守德安城(今湖北安陸市)事。 《行營雜録》,一捲,趙葵撰。此書初見於明《韆頃堂書目》。相傳爲趙葵於行營中所録,所記自北宋太祖至南宋孝宗時事,但少録軍政大事,而多記鬼怪瑣事。 《後村雜記》一捲,劉剋莊撰。是書共二十一則,記録劉任職國史編修官兼內製侍講期間的一些朝廷軼聞,或載録廷對言辭,或載録朝廷文誥、製帖撰寫始末,對於史學研究頗有裨益。 《樵談》,一捲,舊題宋許棐撰。本次整理以《學海類編》本爲底本,校以《叢書集成》本。 《枯崖漫録》(又作《枯崖和尚漫録》)三捲,釋圓悟撰。《枯崖漫録》於理宗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刊行,收於《續藏經》四八冊。理宗景定初年,係駐錫興福寺期間,已就所見、所聞、所歷,將禪林大德和參禪學道的仕宦人物之應機接物、入道機緣之妙行格言或示衆法語,以及其他有關禪蹟等,隨其見聞而漫録之,並擇要補正《景德傳燈録》、《嘉泰普燈録》等諸傳燈録未録之古尊宿之行事等,彙集成編,但並無統一之編列次序。其中許多人物的機語行事爲各種燈録禪籍所未載,可補禪史研究史料之闕。 |
| 作者簡介 | |
|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的影響。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璿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奠定學術基礎。後因全國院係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曆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時14分,傅璿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戴建國,男,1953年生,曆史學博士,現任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
| 目錄 | |
| 考古質疑 開禧德安守城録 行營雜録 後村雜記 樵談 枯崖漫録 |
| 編輯推薦 | |
|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這些宋人筆記中,有些筆記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後人留下瞭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 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麵研究成績卓著者。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為學術界提供一套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資料。故全書不作繁瑣校勘,以是非校為主。筆劃小誤顯係誤刻、誤抄者,俓改之,不齣校。其他錯訛,據版本或他書校正,並附簡明校勘記。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見的通行本為主,以有價值的本子參校。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被這本書厚重的分量和密集的文字量嚇退瞭一小下。它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礎和對宋代背景知識的初步瞭解。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發現寶藏的興奮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校勘和注釋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匯和典故,總能給齣恰當的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難度。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會停下來,去查閱一下書中提到的某個地名或某個官職的變遷,這種主動求知的過程,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宋代世界的一扇扇側門。尤其是對於那些研究宋代社會結構和法律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大量一手旁證資料,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暢銷書,而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參考工具書,它的價值會隨著你的學識增長而不斷顯現。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一些“隱性知識”的挖掘上。我們過去讀正史,總覺得少瞭點“人味兒”,而這本書恰恰補足瞭這一點。它收錄的許多內容,是那種藏在民間、流傳於小圈子裏的軼聞秘事,甚至是某些大傢都心照不宣但絕口不提的社會潛規則。這使得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更加立體和豐滿。比如,書中對於某一特定地域的物産風俗的描繪,細緻入微,讓我這個久居都市的人,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之中。再比如,對於某些著名人物的私人交往記錄,那種未經修飾的、帶著強烈主觀色彩的描述,反而比官方記載更加真實可信。它提供瞭一個“去神聖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光芒萬丈的先賢們,也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局限性。這種深入骨髓的真實感,是任何官方史書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曆史真正“活”瞭起來。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曆史迷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沉迷於宋朝的點點滴滴,那種文人雅士的悠然自得和時代變革前的暗流湧動,總讓我魂牽夢縈。我剛剛讀完這本(請注意,我不會提到書名,但它確實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作品),它完完全全抓住瞭那種“宋韻”的精髓。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描摹一幅宋代水墨畫,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描寫,比如他們如何品茗、如何賞石、甚至是如何在庭院中度過一個慵懶的下午。這些零碎的記錄,不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墨香和雨後泥土的芬芳。讀著讀著,我就不禁開始想象自己也身處那個朝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強烈的共鳴。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雅緻”,真正的宋代雅緻。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所蘊含的那種對“秩序”和“美感”的不懈追求。宋朝的文人,似乎在動蕩的外部環境下,將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瞭對內心世界的構建和對生活細節的雕琢上。書中記錄的很多篇章,都在展示這種極端的精緻主義。我關注到一個關於園林營建的片段,僅僅是論述一塊太湖石的擺放角度,就用瞭整整一篇的篇幅,那種近乎偏執的考究精神,讓人嘆服。它提醒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真正的學問,從來不應脫離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與記錄。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淨心”儀式,將那些現代生活的嘈雜都暫時屏蔽在外。它讓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不是正在失去對事物本質的深度關注?這本書就是一劑良藥,引導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掉的、卻構成瞭一個時代精神內核的細微之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審美情趣都被悄然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偏嚮“筆記體”的書籍一嚮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很容易流於零散和無序。然而,這本書卻展現齣一種難得的大氣和條理。雖然內容龐雜,涉及天文、地理、人物軼事、到官場潛規則的方方麵麵,但整體的編排邏輯卻十分清晰,仿佛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主綫牽引著讀者前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主題間的過渡時所展現齣的高超技巧,毫無生硬的割裂感。特彆是其中關於某一時期幾次重大科舉考試的細節記錄,非常詳實,那些當年意氣風發、最終卻抱憾終生的學子的故事,讀來讓人唏噓不已。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我不僅看到瞭時代的風貌,更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光芒。這絕不是一本隨便翻閱就能瞭解全貌的書,它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作者用心良苦的結構布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