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荀子 | 作者 | 葉紹鈞 |
| 定價 | 14.80元 | 齣版社 | 崇文書局(原湖北辭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40334437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本叢書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之子係,奉獻給廣大國學愛好者。原叢書共60種,考慮到難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廣泛徵求專傢意見基礎上,現刪減為34種30冊,基本保留瞭原書的篇章結構。因應時勢有極少量的刪節。原文部分,均選用通用、版本全文校核,參以校訂者己見做瞭必要的校核和改訂。為閱讀的通順、便利,未一一標注版本齣處。注釋根據原文的結構分彆采用段後注、文後注,以便讀者省覽。原注作瞭適當增刪,基本上保持原文字風格,之乎者也等虛詞適當剔除,增刪力求通暢、易懂,避免枝蔓。典實、注引做瞭力所能及的查證,但因纔學有限疏漏可能在所難免。 原書為繁體竪排,現轉簡體橫排。簡化按通行規則,但考慮到作為國學讀物,普及知識亦在情理之中,故而保留瞭少量通假字、繁體字、異體字,一般都齣注說明,或許亦可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擴大知識麵。生僻、多音字作相應注音,原反切、同音、魏妥瑪注音,均統一改現代漢語拼音。 |
| 作者簡介 | |
| 原選注者: 莊適(1885—1956),字叔遷。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部畢業生,早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我國套小學國文課本的主要編輯者。 唐敬杲(1898—1982),字旦初,漕河涇鎮人。1915年(民國4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譯員17年。1971年,參加編寫《辭海》。唐敬杲畢生從事辭書編寫和日文翻譯,參與編著有《新文化辭書》、《學生國學叢書》等,未齣版的有《古書異義大辭典》稿。 臧勵和(1875-),江蘇武進人,字伯綸,又字博紀,彆號嘯雲仙史,民國詞典編纂學者。清末舉人少有纔名,與謝觀、陸爾奎、方毅為民國初年之文字改良運動中有名的“武進四傑”。後至上海,在商務工作,參與《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韓愈文》、《漢魏六朝文》、《戰國策》、《中國人名大辭典》、《新體中國地理》等書編纂。 校訂者: 司馬朝軍: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餘欣然:湖北教育齣版社高級編輯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初讀這本《荀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譯注的精準與細膩。很多我們過去在其他版本中覺得費解或模棱兩可的句子,經過這本注釋的梳理,一下子就變得清晰明瞭,尤其是在涉及到“性惡論”的辯證推演和“禮法”體係的構建時,譯者似乎總能抓住荀子思想的核心脈絡,不偏不倚地進行闡釋。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一些關鍵概念,比如“化性起僞”、“法後王”的解釋,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讓人不得不佩服先哲的洞察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呈現瞭文本,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靠的理解框架。對於從事相關研究或者僅僅是想深入瞭解先秦諸子思想脈絡的人來說,這樣的深度解讀是至關重要的,它避免瞭望文生義的陷阱,讓我們能更貼近荀子構建那個理想社會藍圖時的真實意圖。
評分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符閤當代讀者的審美需求,同時又不失傳統典籍的莊重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色調沉穩,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整本書的呼吸感很強,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對於我們這些常常需要“啃”大部頭古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現在很多齣版社為瞭追求速度和銷量,往往犧牲瞭閱讀體驗,字體小得像螞蟻,紙張泛著廉價的熒光,讓人望而生畏。而這本《荀子》,從翻開到閤上的那一刻,都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體貼。它成功地做到瞭“雅而不傲,博而不冗”,讓學習經典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評分這本《荀子》的版本,光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重量。紙張的質感處理得非常考究,那種略帶古樸的書捲氣,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觸摸到兩韆多年前的智慧。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體的選擇兼顧瞭易讀性和古籍的美感,尤其是在注釋和校勘的部分,看得齣編纂者是下瞭大功夫的。我特彆欣賞它在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處理方式,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通過精妙的版式設計,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從古文中汲取營養,又能在需要時迅速獲得現代漢語的解讀輔助。這對於我們這些既想深入文本又苦於古文晦澀的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便利。相比於那些隻是簡單影印或者過度“白話化”的版本,這本崇文書局的齣版物,在學術嚴謹性和閱讀體驗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讓人在閱讀時心無旁騖,專注於荀子的思想本身。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古籍整理本,不僅要服務於學者,更要能觸達普通知識分子群體。《荀子》作為儒傢思想的重要分支,其價值不應隻被束之高閣。這本崇文書局的版本,在我看來,非常成功地架起瞭學院派研究和大眾普及之間的橋梁。它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通過流暢的譯文和清晰的注釋,使得荀子的“隆禮”思想、“天道自然”觀,乃至其對人性、教育的深刻洞察,都能被沒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人所理解和吸收。它沒有為瞭迎閤市場而犧牲其原有的思想深度,而是用現代齣版技術的優勢,將這份古老的智慧,以最適宜的方式,重新投遞給瞭當代讀者,讓人感受到瞭跨越時空的智慧激蕩。
評分說實話,現在市麵上的古籍整理本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讓人“一讀再讀”的卻不多。這本《荀子》的魅力在於它的“耐讀性”。我嘗試著帶著不同的關注點去重讀幾個章節,無論是關注其政治哲學中的“循名責實”,還是側重於其修身養性中的“積善成德”,都能發現新的體會。這種體驗源於其校勘的嚴謹性,每一次對異文的處理,都附帶著清晰的說明,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正在閱讀的是一個經過審慎考證的版本,而不是隨便拼湊的文字。這種對細節的尊重,極大提升瞭閱讀的信任感和沉浸感,讓人可以完全沉浸在文本的海洋中,不用分神去質疑某個字詞是否準確。它更像是一位嚴謹的老師,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料搬運工,引導你獨立思考,而非被動接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