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 | 作者 | 周何 |
| 定价 | 26.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05730366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26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世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验的累积,也是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应该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礼记》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
| 作者简介 | |
| 周何(1932-2003),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著有《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著述考》等。 |
| 目录 | |
| 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 孔子修墓 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 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 孔子看人送葬 猛于虎 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 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 孔子之死 弟子为孔子服丧 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 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 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 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席 不食嗟来食 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 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吊公子重耳 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 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 善颂善祷 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 卫献公吊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 国子高论葬事 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 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喻鲁哀公 鲁悼公为妾服丧 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 罢市求雨 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 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 季子皋葬妻 第二章 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 冠礼的意义(二) 冠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一) 婚礼的意义(二) 婚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 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 丧期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 祭礼的意义(二) 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 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 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 孔子论蜡祭 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 礼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 乐正子春论孝 孔子论大同和小康 制礼的因素 第三章 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 儒者的典型(二) 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 儒者的典型(五) 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 儒者的典型(八) 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 儒者的典型(十一) 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 儒者的典型(十四) 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 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什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 子夏论乐 第四章 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 对父母的礼(二) 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 对老师的礼 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 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 |
| 编辑推荐 | |
| 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8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引进出版! |
| 文摘 | |
| 孔子主持射礼 有一次,孔子在矍相地方的一块空地上主持射礼。当时四面来参观的人像城墙一样厚,围得水泄不通。行过了乡饮酒礼之后,原先担任司正职务的人转任司马,准备马上要进行射礼的时候,孔子命令担任司射的子路手里拿着弓箭走出来,邀请围观的群众来参观射礼。子路大声宣布说: “凡是打过败仗的将军,自己国家已经灭亡的大夫,硬要过继给别人做后嗣以贪图别人家财的人,不可以进来;其余的请进入场内。” 这一宣布之后,大约走掉了一半儿,进场的有一半人。孔子又叫公罔之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宣布规则。公罔之裘先举杯说: “有没有二三十岁左右,而能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有没有六七十岁以上,平时爱好礼义,不受时下风俗影响,能以品德修养,终其一生的?如果有的话,请到这边的来宾席位上来。” 于是又走了一半儿,只有一半的人到来宾席位上去。 接着序点又举杯,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有没有年纪轻轻的,而能爱好学习而从不厌倦,爱好礼义而永远不改的?有没有年长的如八十、九十,甚至百岁的,素来奉行正道,从不胡作非为的?如果有的话,再请上一步,到这边的贵宾席位上来。” 真正够资格的,已没有多少位了。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耄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射义》) 解说: 古代有乡饮酒礼,大约在春、秋农事忙完了之后,由地方长官出面,集会本乡本区的人民,聚在一起喝喝酒,叙叙家常,主要目的是在敦亲睦邻。但是由于在集会的时候,必须遵守尊卑长幼的次序,譬如六十岁的老人家坐在席位上,五十岁的人就只有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的份儿,因此可以说这是古代具有教育价值的一种社交活动。在乡饮酒礼之后,年轻人在一起,总会有些竞技的余兴节目,那就是乡射礼了。乡射,当然是一种射箭比赛,但是从他们的动作技术、姿势仪态等的表现上,可以看得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气度。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往往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和场合来选取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虽然是一种竞技比赛的节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却是非常的严肃认真,而在观礼席上的来宾也必须是经过选择的。从子路、公罔之裘、序点宣布的条件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场地,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资格登上宾位。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在公罔之裘等宣布进入宾位的条件里,只说到二三十岁和六十岁以上的人,不提三十以上、六十以下的人,因为这段年龄的也正是壮年人,壮年人当然是参与比赛,先后登上射位,所以不在被邀请的行列之中。 孔子之死 这天孔子一大早就起来了,两手背在身后,拖着手杖,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在门前走来走去,跟平时端庄矜持的神态完全不同,而且还低哼着歌词说: “那高高的泰山将要倒了吧,那大大的梁木也将要坏了吧,那聪明智慧的圣贤也将要衰竭了吧!” 歌词哼完了,他踱进屋里,对着门懒懒地坐了下来。子贡听说有这样的情形,想了想说: “高高的泰山将要倒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目标来仰望的呢?支撑全局的梁木将要坏了,那领导我们的圣贤将要衰竭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典型来仿效的呢?照这几句歌词的意思看来,我们的老师恐怕将要病重不支了。” 于是就赶快跑了进来,孔子对子贡说: “赐(子贡名)啊,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我知道三代棺柩停殡的制度不同,夏代是停殡在东阶的上面,平时主人的出入都是由东阶上下的,死后棺柩的停殡在东阶之上,那是表示仍然把死者当作主人看待,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有所改变。殷商时代是停殡在堂中两根楹柱的中间位置上,那是表示既已死亡,不能再把他看作主人,然而又不能完全看作外人,所以只好把棺柩停放在两楹之间,堂的中央,夹在宾主之间的位置。到了周代,是把棺柩停殡在西阶的上面,平时西阶是宾客出入上下的地方,那就是表示既已死亡,应该完全当作宾客一样地看待。这是三代停放棺柩制度的不同,而照我的祖籍来说,我是殷商的后人,按理应该采用殷商的礼制才是。因为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自己坐定在两根楹柱的中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两楹之间,堂的正中央,这是非常尊贵的位置,应该是代表受万民景仰尊崇的地位;另一种解释是依照殷商的礼制,人死之后,棺柩要停殡在两楹之间。我想了很久,目前既然不可能有圣明的王者兴起,天下将还有什么人能知道尊崇我,而给予我这样受人景仰敬重的地位呢?这种解释既然是不能成立,那就是第二种解释了,我恐怕是将要不久于人世了吧!” 孔子从此卧病在床,大约七天,就真的去世了。 原文: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死。(《檀弓上》) 解说: 无论礼的制度,或礼节仪式,当初设计的时候,都有其深刻的用意。而任何一种礼制或仪式,曾经在过去实行过的,也必然具有其实际的社会价值。因此虽然有很多旧礼早已成为过去的陈迹,早已随时代的转移而僵化不用了,但是我们绝不可因此而无视于当初设计者所赋予深刻的用意,更不应该盲目地随便否定了旧礼的实际社会价值。持有这种否定意识的态度者,必然是由于他们根本不了解旧礼的内涵精神和价值。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多了解一点点之后,相信他们也会欣然接受的。因为毕竟这些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意识所凝聚的道德规律。问题在于古代的人对于这套礼制行之有素,不需要先了解而后再遵行,往往在习以为常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能够体会出其中的精神价值,所以在当时不需要作很多详尽的解释或说明。然而时代隔远,加上礼制不断地随时代需要而改变之后,到了今天,没有解释或说明,当然会由于过分隔膜而根本无法了解。所以类似于礼意说明的文字,就变成非常可贵的数据了。尽管因为当时不太需要而显得非常简略,但这些简略的数据,已足够指导我们对旧礼的礼意获得如何去体会了解的思考方式。借着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能够进而自由体认这些简略数据所没有交代,而保存在更多文献中的礼意的精神价值。这段文字就是借孔子之口,说明三代殡制的不同,以及其所以不同的内涵意义,自然应该看作是解释礼意的资料。 …… |
| 序言 | |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我们民族性格深处的底色,就必须回溯到那些奠定文化基石的典籍中去,而这本书的译注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现代人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注释的详尽程度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对生僻字词的简单解释,更深入地剖析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某个概念或某个仪式的深层意涵和流变轨迹。很多我原本只是囫囵吞枣读过的段落,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解析下,如同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礼仪细节的描述,编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考证其在不同朝代的细微差别,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对译者的学术功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它不仅仅是让你“知道”古人在说什么,更是让你“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捕捉到古人对秩序、和谐与人伦的终极追求。可以说,没有这样扎实的注释铺垫,直接阅读原典,很可能只会收获一堆晦涩难懂的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捧着的是一件有分量的“老物件”。纸张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古籍的厚重感,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注释和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偏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上的用心,无疑是对内容本身最高的敬意。翻开扉页,那柔和的微黄光泽,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礼仪和秩序的时代背景中去,让人在尚未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经对这部经典充满了敬畏和期待。这种从外在视觉和触觉上传达出来的美学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也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些珍藏的线装古籍,即便只是现代印刷品,也努力捕捉到了那种穿越时空的韵味。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位的陈设,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在处理那些看似僵硬的“礼”的条文时,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辩证的、充满温度的视角。它没有将“礼”塑造成冰冷的高墙,反而将其描绘成维系社会肌理的温润丝线。那些关于祭祀、朝聘、婚丧嫁娶的繁复规制,不再是单纯的教条,而是被赋予了具体的情感载体——比如对祖先的追思,对长幼的尊重,对人际关系的调试。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现代读者的心理隔阂,让我们能更贴近地感受古人对“中正平和”的向往。我常常在想,在那个通讯手段不发达的时代,正是这些共同遵守的仪式,构建了强大的社会认同感。书中的文字仿佛有魔力,让你在默读时,仿佛能听见古人席间低语、庙堂肃穆的回响,这种代入感是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今天这个高度原子化的社会中,我们“失落”了哪些维持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礼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体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学术严谨性与传统文本的兼容并蓄。每一章节的引文与论述之间,留白得宜,使得冗长的论述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重要的理论转折点,会采用不同字体或加粗的方式来强调核心概念,这种视觉引导非常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某个核心观念进行阐释时,会穿插引用其他诸子百家的相关论述进行对比分析,这让整个阅读体验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家学说。这种跨文本的参照,不仅拓宽了视野,也让读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吸收与扬弃的动态过程。对比许多只专注于单一文本的读物,这种“全景式”的学术构建,无疑更符合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需求,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系统化。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类经典著作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文人雅士的专属,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哲学或伦理规范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好好做人,妥善处世”的实用指南。书中探讨的关于“修身、齐家”的论述,在今天这个充满焦虑和人际冲突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没有贩卖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层层递进的自我完善路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反思和自我校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言行中那些粗糙、不周到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深奥的古典智慧,用一种可以被现代个体所接纳和内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人真正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巨大力量,它提供的并非历史知识,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生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