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曹全碑 | 作者 | 高松,徐运全,副,徐宇,高松,徐运全,副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5801010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赵孟頫的行书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直到翻阅了这本专门收录其晚年书作的选集,才发现之前所学的多是皮毛。这本选集收录的尺牍和题跋,展现了赵孟頫晚年那种“归于平淡,返璞归真”的境界。他的笔法不再像早年那般刻意追求晋韵的圆润和秀美,而是显得更加自然、随性,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厚的功力。特别是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撇捺,看似松弛,但支撑整个字形的“骨架”却异常坚实。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文人气息,那种淡雅的米黄色纸张和适度的留白,与赵氏书风的雅致格调完美契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艺术家的“心灵史记”。通过这些信札,我们能窥见这位元代大家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将技法内化为自然而然的书写状态。对于想追求“意趣”而非“形似”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最直接的范本和最高的指引。
评分入手这本《九成宫醴泉铭》的初衷,是想深入学习欧阳询楷书的“险绝”之美,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每一页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使得碑帖的每一个字都能独立呼吸,便于我们去揣摩单个字的结构奥秘。与那些挤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的影印本不同,这里的每一笔都像是经过精心放大的标本,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竖”笔在行笔过程中如何蓄力,如何收锋。特别是对“点”和“撇”的处理,欧阳询笔下的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决定整个字神韵的关键。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字帖,更像是一本详尽的“解剖学教材”,引导读者去理解欧体楷书那种外表方正、内里紧凑的内在逻辑。通过反复对比不同拓本的细节差异,我逐渐领悟到古人对于“法度”的执着,那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建立在极高审美基础上的结构规范。读完一遍后,我感觉自己对楷书的理解一下子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盲目模仿,而是开始有了“依理而行”的觉悟。
评分这本《西岳华山庙碑》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古朴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汉代金石的斑驳与沧桑。碑文的内容虽然是颂扬功德,但其文字的结构和笔法的变化,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隶书“蚕头燕尾”的极致展现,每一笔的起收都干净利落,却又在转折处展现出极大的张力。初看时,只觉得气势磅礴,久而久之,便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平衡感——横平竖直中蕴含着灵动,方正古拙里透着典雅。我曾尝试临摹,方知其难度,每一个字的重心、墨色的浓淡变化,都需下苦功夫才能略窥门径。这本书的影印质量极高,拓片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便是最细微的搨印痕迹也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碑刻的细节至关关重要。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法作品的展示,更是一部汉代审美情趣的浓缩。那些内敛而沉稳的线条,在今天这个追求快速和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心境得以沉淀。
评分这本关于“草书用笔精微”的图册,简直是为所有想攻克狂草难关的书友们量身定制的“破壁秘籍”。它没有过多地讲解晦涩的理论,而是采取了极其直观的方式——大量的放大局部细节图,配合简短而精准的文字说明,聚焦于笔法的“转换”和“连带”。比如,一个回锋的力度如何决定下一笔的起势,一个牵丝的粗细如何影响整幅作品的气韵流动。我过去在写草书时,常常觉得气息不连贯,要么是字与字之间脱节,要么是笔画粘连得一塌糊涂。但通过这本书对“使转”手法的细致解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随意的连笔,背后都隐藏着极精妙的提按顿挫。它强调的是“腕力”而非“指力”,是“气”的贯通而非“形”的模仿。阅读这本册子,就像站在一位高明老师的身边,他不用多言,只是用一根笔,演示给你看“力从笔尖入,气随笔意行”的真正含义。看完之后,我的草书顿时感觉“活”了起来,不再是僵硬的符号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感。
评分这本汇集了“颜筋柳骨”的唐代碑刻选集,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一座宝库。它巧妙地将颜真卿浑厚博大的气度和柳公权遒劲瘦硬的笔法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互补。初看颜体的“多肉”与丰满,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恢宏的书卷气,仿佛置身于盛唐的繁华之中,胸襟随之开阔。但当你转到柳体的“骨力”时,那种瘦硬、挺拔、结构严谨的力量感又让人精神一振,仿佛被鞭策着要更加精进。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名作,而是通过合理的篇章布局,引导读者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入思考。它让我明白,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书写者的性格、时代背景以及学书路径紧密相关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颜真卿是如何在雄浑中保持清晰的脉络,又是柳公权如何在清瘦中不失雍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的学习过程变得极其生动和富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