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褚遂良書韆字文/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 書法係列叢書
定價:66.00元
作者:班誌銘,班正
齣版社:黑龍江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93002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褚遂良書《真書韆字文》為清中期拓本,首尾百餘行,前後韆餘字,自始至終,一絲不苟。用墨濃重而鋒芒不滯,形瘦筆勁而神韻逼人。《唐人書評》中褚字譽為“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畫傢米芾:“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閤度”。此次,特精選底本,全文放大,通篇譯文,無缺字本。碑帖全貌嶄新的特點,修補瞭殘損缺失之處。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純粹的藏書和鑒賞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體現瞭齣版機構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責任感。如今的印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如何將古代墨跡的“精氣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仍然是一門學問。這個係列最讓我稱道的是對“墨韻”的還原。很多古代碑帖,其妙處就在於墨的濃淡乾濕變化,這直接影響到綫條的質感——有的如枯藤老樹,有的如蠶食桑葉。這個放大本在處理深色墨跡和淺色飛白時,過渡得極其自然,沒有齣現廉價影印本常見的“死黑”或“慘白”現象。我甚至拿自己收藏的幾件宋拓影印件進行對比,發現很多在拓本中不易察覺的細微皴裂和“飛白”處的筆鋒殘留,在這套放大本中得到瞭令人信服的呈現。對於那些無法親臨博物館或拓片展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高保真度的“電子拓片”替代品,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原作的審美體驗和研究深度。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套書的初衷是想給傢裏的小孩找一些好的入門教材,畢竟現在市麵上的很多少兒書法資料為瞭迎閤市場,常常在“美觀度”上做足瞭文章,卻在“筆法規範”上偷工減料。這套《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我從小學一年級的楷書開始對比,發現其中的範本選擇非常審慎,幾乎都是曆來公認的、法度森嚴的經典,比如唐楷中的圭臬。我讓孩子先從結構方正的字帖入手,雖然一開始覺得有些“闆正”,但通過放大本,我能清晰地嚮他指齣“橫的起筆要藏鋒,竪的收筆要迴鋒”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很多時候,孩子不理解“藏鋒”是什麼概念,但看到那個被放大到幾倍的筆畫入口處微微收攏的痕跡,他一下子就懂瞭。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非常自然,極大地減少瞭教學中的溝通成本。它不僅僅是給孩子用的,對於中年人重新拾起被遺忘的規範性練習,也是一套絕佳的“糾偏”工具書,我個人就受益匪淺,感覺多年養成的壞習慣正在被慢慢修正。
評分我是一名長期鑽研書法理論的學者,在我的研究中,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書傢在用筆上的地域性差異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這套《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雖然沒有提供詳盡的理論闡述,但其編選的廣度和深度,為我的實證研究提供瞭堅實的材料基礎。比如,它收錄瞭一些相對少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碑刻,這使得我可以係統地梳理齣晉唐以來,不同地域間書法風格的相互影響與分野。在觀察這些放大樣本時,我特彆關注瞭“側鋒入筆”後的過渡處理,不同書傢對這種力度的控製方式,明顯反映瞭他們對工具(毛筆)的熟悉程度和對書寫環境(如刻碑時的硬度要求)的適應。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隻有在極高清晰度的放大版本中纔能實現。如果說傳統的拓本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那麼這套放大本就是對第一手資料進行科學提純和再現的典範。它成功地將靜態的、抽象的古代筆法,轉化為瞭可以被現代研究方法有效分析的、可量化的視覺數據,對於深入挖掘中國書法的技術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我是一個純粹的古典文學愛好者,對書法本身的研究並不算精深,更傾嚮於欣賞書法作品中蘊含的意境和文化內涵。因此,我更看重的是這些經典作品所承載的曆史重量。這套叢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帖堆砌,更像是一部流動的書法史。比如,當我翻閱到唐代顔真卿的段落時,那種雄渾博大、氣勢磅礴的“忠義之氣”撲麵而來,讓你不得不感嘆盛唐氣象的非凡。再對比之下,宋代蘇軾那種“我書意造,不求形似”的灑脫與自由,又讓人領悟到文人情趣的轉變。對我而言,閱讀這些帖本,就像是與曆史上的偉大靈魂進行對話。我尤其喜歡他們對不同書體風格演變脈絡的梳理,雖然沒有大段的文字說明,但通過排版和選取範本的對比,就能自然地感受到“法度”如何逐步演化為“意趣”。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比生硬的教科書要有效得多,它讓我體會到書法是藝術,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載體。
評分這套《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瞭幾本,尤其是對魏晉南北朝那幾位大傢的墨跡愛不釋手。首先,從裝幀上看,就透著一股沉穩大氣。紙張的質感極佳,微微泛著米黃色的光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對待經典的敬畏感一下子就齣來瞭。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放大”處理。很多時候,我們看拓本或者普通的影印本,總覺得細節被忽略瞭,那些綫條的提按頓挫、中側鋒的微妙變化,隔著一層模糊的數字或者模糊的印刷,總覺得不得要領。但在這個係列裏,即便是那些墨色稍有洇開的地方,也能清晰地看到筆鋒的來龍去脈,仿佛真的能觸摸到古人執筆的力度。我個人在練習歐陽詢的《九成宮》時,總是在“竪”和“撇”的收筆處找不到那種乾淨利落的感覺,但通過這套放大本的細緻觀察,我終於明白,很多時候,關鍵在於腕部的瞬間提拉和駐筆的控製,而不是單純的用力。這種直觀的學習體驗,遠勝過枯燥的理論講解。對於希望深入研究碑帖結構和用筆技巧的同道中人來說,這套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臨摹神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