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NTERNI设计时代2016典藏礼品装》
定价:800.00元
作者:中国报道杂志社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46143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INTERNI 杂志自 1954 年至今 , 已有 60 余年历史。作为欧洲*的 建 筑 、 室 内 及 产 品 设 计 杂 志 , 以 及 米 兰 设 计 周 的 引 领 者 和 操 盘 手 ,I N T E R N I 一直被视为全球设计趋势风向标和当代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言人。《INTERNI设计时代》在保持国际化视野、汲取意文版精华的同时,立足中国设计产业,以其专业的水准和独特视角观察、解读当代中国建筑、室 内和家具设计领域的热点事件与现象,发掘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中国设计水准的 作品与人物;与此同时,整合行业资源,构建国际化设计交流与展示平台 , 助 力全球*设计资源进入中国,并“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本刊为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IPG 与意大利蒙达多利传媒集团MONDADORI 版权合作出品 主管: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IPG)主办 / 出版:中国报道杂志社
文摘
序言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外壳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哑光处理,触感细腻温润,让人爱不释手。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烫金工艺,字体雕刻得一丝不苟,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芒。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衬托出了印刷品本身的典雅气质。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开本的处理,很多设计作品的展示都采用了跨页的大幅图版,线条的力度和色彩的层次感被完美地捕捉和呈现出来,完全没有传统印刷品可能出现的压痕或色彩失真问题。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陈列品放在客厅的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主人对高品质生活和设计美学的追求,这种“礼品装”的定位绝非浪得虚名,它超越了一本普通图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我甚至有点舍不得频繁翻阅,生怕无意间损伤了它那近乎完美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视觉节奏感的盛宴,每一个跨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呼吸感。我注意到,在展示那些极具冲击力的现代主义作品时,相邻的页面往往会用大面积的留白或者极简的文字注释来“缓冲”读者的视觉神经,这使得当下一张重点图片出现时,其视觉冲击力被放大了数倍。反观一些传统的画册,常常是把信息塞得满满当当,试图用密度来证明内容的丰富,结果却适得其反,令人眼花缭乱。这本书的编辑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精髓,他们敢于留白,敢于让图片自己说话,文字部分则像一位沉稳的向导,适时地插入关键性的解读,从不喧宾夺主。这种对视觉平衡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在审美层面的极高素养,也让我对如何组织自己的设计灵感有了全新的启发。
评分翻阅这本厚重的合集,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系统的“语境构建”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严谨的版块划分,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设计元素进行了巧妙的串联。比如,它会先介绍一个以极简主义著称的北欧案例,紧接着就通过一个详尽的文字分析,将这种极简哲学追溯到早期的包豪斯思潮,最后再对比展示一个当代亚洲设计师如何融合本土材料对这种极简主义进行“再诠释”。这种层层递进、纵横捭阖的编辑手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本设计史的速览辅读材料,而非仅仅是当年的流行参考。特别是那些关于材料工艺的特写部分,配上了详细的剖面图解,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一个复杂结构是如何实现的,这种知识普及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让“设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少数人概念。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2016年的典藏本里,似乎暗藏着一些对未来设计趋势的预言式观察。虽然出版时间已过去数年,但其中探讨的一些关于“可持续性设计”、“可逆建筑”以及“人与自然边界模糊化”的主题,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尤为前瞻和重要。它没有停留在对“流行色”或“热门材料”的记录上,而是深入到设计方法论的层面,讨论了设计师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应有的责任与态度。例如,对某几个采用回收材料的家具系列的介绍,其文字描述中对材料生命周期的关注,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设计刊物应有的深度。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经久不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时代快照,而更像是一个浓缩的、高度提炼的设计思考结晶,即便在今天翻阅,依然能从中汲取到关于“未来居住形态”的严肃思考,证明了优秀的设计记录是能够超越时间局限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室内设计趋势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2016年前后欧洲设计界那股微妙的“回归本真”与“功能主义复兴”的暗流。那些案例展示的不是浮夸的堆砌,而是对材质本身肌理的深度挖掘——粗粝的水泥墙面如何与温润的胡桃木产生对话,冰冷的金属如何通过巧妙的光影设计变得富有温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组关于住宅照明的篇章,它们没有大篇幅去介绍昂贵的灯具品牌,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自然光和间接光源来塑造空间的情绪,这种对“光语”的细腻捕捉,远比单纯的灯光效果展示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它传递出的设计哲学似乎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为了展示设计。这种内敛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与那些流于表面、只重视觉冲击力的时尚杂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甚至会反思自己现有居住空间的设计缺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