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墨子闲诂(全二册) | ||
| 作者 | (清)孙诒让 | ||
| 定价 | 78.00元 | ||
| ISBN号 | 9787101019490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 出版日期 | 2001-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681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子书是我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时期的百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入(用清陈立疏证)。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我这位研究先秦思想的朋友,跟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他用的词是“奠基石”。当时我还有些不以为然,毕竟市面上关于墨家的解读版本不少。但当我真正开始对照着阅读后,才明白他所言非虚。《墨子闲诂》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底气”。它不是空泛地谈论思想,而是把思想的源头——那些原始文本,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原得清清楚楚。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空中楼阁”,你的所有精彩论述,如果根基不稳,一击即溃。这本书提供的那种坚实可靠的文本基础,就是最好的防护墙。例如,关于“天志”思想的论述,不同学派的解读往往大相径庭。孙诒让先生通过细致的字词考订,将“天”和“志”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墨子构建这个概念时的逻辑起点。它就像是为整个墨家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固的地基,后来的学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造各自的楼宇,但地基是不能动摇的,而这本书就是那个地基本身。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艰涩,因为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写成的普及读物。它的结构和语言,都带着浓厚的清代儒家学者的印记。但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理性精神和逻辑推理过程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场与两位古代大师(墨子和孙诒让)的深度对话。孙先生在注释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偏门的古代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每一次查阅这些引文,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文献检索马拉松”。虽然过程有点累,但当你最终理解了某个冷僻词汇的准确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整句话的逻辑走向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逐字逐句的“锱铢必较”,恰恰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它教会我们,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重大的意义。
评分坦白说,我把《墨子闲诂》放在书架上,它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场,仿佛在提醒着我,治学之道贵在恒久和精深。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来使用,而不是从头到尾连贯地阅读。每当我遇到关于墨家文本的特定疑难点时,我就会去翻阅对应章节的注疏。孙先生的注解往往不是简单地给出解释,而是会先分析前人不同的解释有何弊端,然后提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例如,在讨论到墨家兵学中的某些防御策略时,过去我总觉得难以想象,但通过孙诒让结合当时筑城技术的详尽考证,那些复杂的阵势和机关才变得立体可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古代哲学,通过扎实的文献工作,成功地“物化”了,让后人得以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脉络。这是一套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人,细心研读的珍贵文献。
评分这部关于古籍的整理和考证,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醉心于先秦思想的“老学究”准备的饕餮大餐。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特有的墨香,立刻把我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却又思想璀璨的时代。孙诒让先生的考据功夫,绝非等闲之辈可比。他并非仅仅是把《墨子》的文字罗列出来,而是像一个精密的考古学家,深入到每一句典籍的肌理之中,去探寻它最原始的面貌和最确切的含义。特别是在辨析那些在后世流传中被误读、被讹传的词句时,他的方法尤其让人叹服。他会旁征博引,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甚至是从地方志、出土文物中寻找佐证,那种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学的严谨与耐心。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比如“尚贤”、“非攻”等,他能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使得这些看似僵硬的古代伦理,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墨家学派精髓的读者来说,没有这本书的指引,很多地方都是隔靴搔痒。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闲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时不时要停下来,用笔在旁边做批注的案头必备良书。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种级别的古籍注疏,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那种密如蛛网的引文和考证,初读起来就像是面对一座结构复杂、装饰繁复的清代园林,第一次进去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处处都是细节,却不知该从哪个亭台楼阁开始欣赏。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跟随孙先生的思路走上一遭,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待原文的态度近乎虔诚,但绝不盲从。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疑难”的坦诚。他不会强行为自己不确定的地方硬造一个解释,而是会明确指出“此句或有歧义,吾倾向于甲说,但需后世再议”。这种科学的、不武断的治学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尤为可贵的。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墨子的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如何对待古代文献的范式。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校勘”层面,它成了一种方法论的展示。读这本书,不仅是读墨子,更是学习如何做学问的典范。虽然篇幅浩大,但每一页都浸润着作者多年案牍劳形的心血,绝对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