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 | 作者 | 伊桑阿著 杨一凡 宋北平 |
| 定价 | 480.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5082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太“正经”了,那种竖排、繁体印刷,读起来需要全程集中精神,少了些许现代阅读的轻松感,却多了一份对先贤劳动的敬畏。我个人偏爱其中关于“翰林院”职能的记载,那帮被誉为“清流”的精英们,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典籍的整理校对、皇帝谕旨的起草润色,都体现了一种对文字的极度尊重。每一次的起草都需要经过多人审阅,生怕一个措辞失当而引发政治风波,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侧面反映了康熙朝对文字舆论控制的精细化程度。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参”的,你得带着批判和探究的精神去阅读,去挖掘那些字里行间未明说的权力博弈和文化心理,感觉自己像个古代的编修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
评分这部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气,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时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翻阅的那些零星章节,尤其是那些关于朝廷规章制度的细致描述,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官场生存指南”。里面对于各个部门的职权划分、奏折的呈递流程、乃至官员服饰的讲究,都写得一丝不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严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军机处”运作的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记录制度,更像是揭示了康熙盛世背后那套精密运转的行政机器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读起来非常有启发性,远超教科书上的泛泛之谈,感觉像是拿到了皇帝的内部工作手册。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是现代出版物很难模仿出来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最近迷上研究清代宫廷的日常管理细节,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本以为这种“会典”类型的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生僻的官职和繁复的法律条文,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生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令,而是通过成文的规范,勾勒出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治理脉络。比如,书中对于地方税收上缴的层级和时间节点的规定,清晰地展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度是如何体现的,这对于理解当时经济命脉的流向至关重要。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册来看,想象着那些文书是如何穿梭于各个驿站,最终汇集到京师的权力中心。这种跨时空的代入感,是其他描述性历史书籍难以提供的,它提供的不是故事,而是制度的骨架,让人对“治国”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户部”和“工部”的职权划分,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的调配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效率。读到关于漕运和水利工程管理的条文时,我简直惊叹于清朝庞大官僚体系对资源流动的掌控能力。书中对粮食储备的最低要求、对河工官员的考核标准,都写得异常具体,简直是一份详细的古代项目管理手册。尽管我们知道历史的执行层面总有偏差,但这些制度文本本身,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大型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复杂地理环境和人口压力的绝佳案例。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想,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确保这些规定能够跨越万里疆域得到有效贯彻的?这套书提供的是框架,而解读这个框架背后的管理哲学,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确实需要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跟上它的节奏。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官方、冷静的叙事风格,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对“礼仪”部分的处理,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客套话,而是权力层级最直接的物化体现。从皇帝的接见顺序,到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秒、精确到人,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礼”在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它比法律更具约束力,因为它关乎体面和合法性。我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其中关于“升迁黜陟”的条例,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虽然发现的更多是人治色彩下的弹性空间,但这些规范本身就是研究当时官僚集团行为模式的宝贵材料。对于严肃的清史研究者来说,这四册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