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十三经译注-- 仪礼译注 |
| 作者 | 杨天宇 撰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37648 |
| 出版日期 | 2004-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内容简介 | |
| 《仪礼》是儒家礼学早也是重要的著作。然而,它素称难读,研究与阅读者望而生畏。鉴于此,本书将它译成易读的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全书破疑释难,译文清通,不仅于经学,且于文化史之了解研究,大有助益。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出版说明 前言 士冠礼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性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精装版《仪礼译注》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十足。封面素雅,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译注部分,但光是看着这本书的形制,就觉得收藏价值很高。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墨色浓郁,即便是在昏暗的光线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吃力。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的、不张扬的审美,让人一接触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化载体。通常我对古籍的影印本或再版书都会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似乎下了大功夫,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的敬畏与现代出版技术的完美结合。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是快餐式阅读产品永远无法比拟的。我常常在翻阅时,会不自觉地被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所吸引,期待着内容能与之匹配,带来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
评分这本《仪礼译注》的出版,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普及来说,无疑是一次积极的贡献。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古籍研究的圈子壁垒。过去,了解“仪礼”往往需要先啃下好几部难度极高的注疏本,很多潜在的兴趣爱好者因此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保持了学术水准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它仿佛在对大众说:“不必害怕,我们已经帮你清理了路上的障碍。”这种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在出版界是值得称赞的。我设想,即便是高中的历史老师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白领,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整体框架认知,而不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进行文献训练。它的出现,让那些沉睡在象牙塔中的宝贵知识,真正走到了更多普通人的案头,这才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让经典“活”起来,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亲近它们。
评分坦白说,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购买一本如此厚重的经典译注,需要一定的“定力”。我之所以会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锚点。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常常在追逐最新的潮流和资讯,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去探究我们文化根基中的“规矩”和“秩序”。《仪礼》所承载的,正是古代社会行为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范式,这对于反思当下社会中逐渐淡化的礼节和人情往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尚未深入到每一条仪轨的细微之处,但仅仅是目录的结构和篇章的划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结构和伦理关系的精细构建。这套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不是过去某个朝代的历史,而是关于“如何为人”的永恒思考,它教我们如何得体地待人接物,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内在的修养提升,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来得珍贵。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这从其译注的注释体例中可见一斑。虽然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更倾向于流畅的叙事,但对于经典的研究读物来说,清晰的注释系统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标准。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词义、不同的学派观点时,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考量和引述,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避免了“一言堂”的弊端,反而鼓励读者去进行批判性思考,去追溯那些原始的文献依据。我翻看其中关于某一特定礼器名称的解释时,发现其引用的旁证资料非常丰富,这表明译注团队在基础文献的梳理上是下了苦功的,绝对不是敷衍了事地进行简单翻译。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和信赖,知道自己获取的信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研究之上的。
评分初翻这套书时,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近乎“口语化”的注释风格,虽然我本人对先秦礼仪研究并非科班出身,但过去阅读类似古籍时,常常被晦涩的文言和繁复的考据所阻碍,读得十分费劲。这本书的译注部分,显然是站在一个现代读者的角度去构建沟通的桥梁,它没有过度地卖弄学问,而是力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仪礼”在当时的社会语境和礼仪操作细节。我特意对照着其中几段关于祭祀仪式的描述看了看,那些原本像谜语一样的古代术语,在译注的解读下,仿佛被赋予了立体的画面感,让人能大致勾勒出那个场景的流程和氛围。这种既保持了原典的严肃性,又兼顾了可读性的平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更像是请了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老师,手把手地引领你走进那个古老的仪式世界,让人感觉学习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亲切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