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古籍题跋真迹 | 作者 | 上海图书馆 |
| 定价 | 26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6284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中国出版家,古籍版本、目录、校勘学家,一生对于中国文化、出版、藏书事业贡献极大。在其一生收藏古籍、举办图书馆和编辑出版古籍的活动中,留下了许多亲笔书写的题跋批校。本书即是对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手写题跋的汇编,共收录古籍题跋82种。与其他张元济题跋汇编不同的是,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将原件影印并配以释文,并精要标注书名、作者、版本和馆藏号,以供读者参考。同时,本书将所收录之张元济所书题跋以照片形式呈现,以供读者欣赏张元济之书法艺术。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〇一 北窗炙輠录二卷 清抄本 ..........一 〇二 补梅居士诗选四卷 民国十三年张元济抄本 ......三 〇三 沧浪先生吟卷二卷 明嘉靖十五年尹嗣忠刻本 ...五 〇四 春星草堂诗稿八卷 清乾隆海盐张慎写刻本 ....八 〇五 词林纪事二十二卷乐府指迷一卷词旨一卷词韵考略一卷 清乾隆四十年海盐张氏涉园刻本 ....一〇 〇六 澹虑堂遗稿四卷补遗一卷 清乾隆八年刻本 ......一三 〇七 东斋诗删一卷 清抄本 ...........一五 〇八 杜工部集二十卷年谱一卷诸家诗话一卷唱酬题咏附录一卷 清康熙六年季氏静思堂刻本 .......一七 〇九 读杜随笔四卷 清雍正松柏堂刻本 ......二〇 一〇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首一卷附编二卷 清康熙刻本 ...二二 一一 端简郑公文集十二卷 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二五 一二 飞帛录二卷续录一卷 清嘉庆九年擘荔轩刻本 .....二七 一三 负暄野录二卷 明隆庆元年叶恭焕抄本 ..........二九 一四 龟巢稿十卷补遗一卷 清道光二十五年谢兰生刻本 .三一 一五 归潜记乙编一卷附一卷丙编一卷丁编三卷戊编一卷辛编一卷癸编一卷附一卷 清宣统元年刻本 .........三三 一六 [嘉靖]海宁县志九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四年重刻本 ....三五 一七 [太平天国]海盐县粮户易知由单 太平天国十一年(清咸丰十一年)本 ..三七 一八 (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六卷 明嘉靖刻本 ....三九 一九 汉书一百卷(存卷七十八至八十一) 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白鹭洲书院刻本影印本 .....四一 二〇 汉书一百卷(存卷七十八至八十一) 民国刘承干据宋白鹭洲书院刻本影印本 ....四三 二一 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无垢横浦心传录三卷横浦日新一卷横浦先生家传一卷施先生孟子发题一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吴惟明刻本 .......四五 二二 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 明嘉靖十八年张綖刻本 ....四七 二三 [嘉庆]徽县志八卷 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四九 二四 嘉靖二年会试录一卷 明嘉靖二年刻本 ...五一 二五 嘉靖元年浙江乡试录一卷 明嘉靖元年刻本 ......五三 二六 江月松风集十二卷补遗一卷 清抄本 ..五五 二七 金石录三十卷 清吕无党抄本...............五七 二八 敬业堂诗集五十四卷补遗一卷余波词一卷附录一卷 清张宗橚抄本(卷一至四十八配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 .....五九 二九 客舍偶闻一卷 清柘柳草堂抄本 ..........六三 三〇 愧郯录十五卷(存卷一至七) 明抄本.....六五 三一 溃痈流毒四卷 日本抄本 ........七〇 三二 李太仆恬致堂集四十卷 明万历刻本 ..七二 三三 李文十八卷 明嘉靖二年黄景夔刻本 ..七四 三四 仑山堂壬戌诗历不分卷 稿本...............七六 三五 名句文身表异录二十卷 清康熙四十七年漱六阁刻本 ........七八 三六 明彭德符先生万历乙卯科朱卷 科场原卷 ........八〇 三七 明彭孟公先生万历浙江乡试卷不分卷 明万历二十八年写本 .....八二 三八 明诗选七卷 稿本 ......八四 三九 茗斋诗十八卷(存卷二至四、 六、 八至十八)附补钞茗斋诗一卷 稿本 ......八六 四〇 南陔堂诗集十二卷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九〇 四一 南海先生戊戌奏稿一卷 清宣统三年排印本 ..............九二 四二 清绮斋藏书目四卷 张元济手抄本 ...................九六 四三 清啸堂集七卷 清康熙十九年序刻本 ..................一〇一 四四 清异录二卷 清康熙漱六阁刻本 ................一〇三 四五 榕园吟稿十二卷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后印本 .......................一〇五 四六 蕊榜清芬 清光绪五年广州联桂堂刻本 ....................一〇七 四七 瑞芍轩诗钞四卷词稿一卷 清同治七年刻本 ............一一〇 四八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清抄本 .................一一二 四九 山居杂识四卷 稿本 .......................一一五 五〇 涉园图咏手卷 墨迹 .................................一一七 五一 沈氏(曾植)门簿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稿本 ...........一二〇 五二 石壑诗草一卷高阳诗草一卷 海盐张氏涉园抄本 ...............一二三 五三 说文解字十卷 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 ............一二八 五四 宋诗钞初集九十五卷 清康熙十年吴氏鍳古堂刻本 ..........一三〇 五五 孙尚书内简尺牍编注十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顾名儒刻本 ...........一三三 五六 太冲诗钞十五卷 清朱光暄十三古印斋抄本 ......................一三五 五七 唐人诗选不分卷 清海盐张宗橚手抄本 ................一三七 五八 唐四家诗八卷 清康熙三十四年汪立名刻本 .............一四〇 五九 陶靖节集十卷总论一卷 明万历十五年休阳程氏刻本 ...........一四三 六〇 天演论二卷 清光绪二十四年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 ..........一四七 六一 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明万历刻本 ............一四九 六二 王荆文公诗五十卷 民国十一年海盐张氏影印元大德本 ..........一五一 六三 王摩诘集二卷 明嘉靖黄埻刻《十二家唐诗》本 ...一五三 六四 吾亦庐文稿不分卷 拜经楼抄本 ...一五六 六五 西村诗集二卷补遗一卷 明嘉靖三十一年自刻万历二十九年朱彩续刻清乾隆三年重修本 .................一五七 六六 西村诗集二卷补遗一卷 明嘉靖三十一年自刻万历二十九年朱彩续刻清乾隆三年重修本 .................一五九 六七 西台奏议一卷黄门奏疏二卷 清道光二十五年杨氏述郑斋重刻本 ....一六一 六八 郋亭廉泉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手稿本 .....一六三 校史随笔不分卷 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 ..........一六五 七〇 新书十卷 清乾隆卢氏刻《抱经堂丛书》本 ........一六七 七一 胥溪朱氏文会堂诗钞八卷 海盐张氏涉园抄本 .........一 七二 徐苹村全稿十三种三十一卷 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一七五 七三 续澉水志九卷 清抄本 ...一七七 七四 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二十卷(存卷一至四) 清顺治李繍刻本 ..........一七九 七五 夷白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 明抄本 .....一八一 七六 意林五卷补一卷 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补一卷配清抄本) ........一八五 七七 游燕草一卷 海盐张氏涉园抄本 ......一八八 七八 指马楼诗钞三卷 抄本 .......................一九〇 七九 朱西邨诗稿全集八卷诗余一卷 明抄本 ...........一九二 八〇 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存卷一至七、 九至十) 元刻明修本 ........一九四 八一 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 宋刻元修本 ..一九七 |
| 编辑推荐 | |
| 1.本书采用四色印刷,图文并举,既有原件书影,并有释文,便于读者使用及查考; 2.各书题跋书影之前,冠以原书卷端或其他重要书叶的书影,并精要标注书名、作者、版本和馆藏号,以供读者鉴定版本之需; 3.本书较《张元济全集》及《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等书,增加了一些未曾收入的序跋,并对此二书一些错误进行了更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是宁静而富有启发性的。它不像小说那样具有强烈的叙事驱动力,而是要求读者带着一种沉静的心态去品味。每一次翻开,我都会放慢速度,细细端详每一笔墨迹中的力道和情感。这种慢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对抗和矫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的匠心,比如在某些篇幅较长的题跋后,特意设计了空白页进行过渡,这种留白不仅在视觉上起到了休息的作用,更仿佛是为读者留出了思考和消化的空间,让人在进入下一件珍品之前,能够有一个短暂的沉淀。它成功的将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一种可供日常品鉴、细细摩挲的文化载体,这在当前浮躁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古籍题跋真迹》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选择上,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功夫的,那种温润而不失挺括的手感,与书中收录的古籍善本的厚重历史感非常契合。特别是题跋真迹的影印部分,色彩的还原度和清晰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微小的笔触变化和印章的细微纹理,都能在高清的图像中清晰地捕捉到,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对古籍文化的尊重,比如书脊的处理,既稳固又兼顾了阅读时的便利性,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就是一件艺术品。当然,作为一本专业的图录性质的书籍,其内容的编排逻辑也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虽然是影印本,但配文的注释和背景介绍部分处理得相当精炼到位,没有过多冗余的叙述,而是精准地指向了每件题跋背后的历史价值和张元济先生的学术旨趣。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让这本厚重的学术成果拥有了很高的把玩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古籍研究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件盛事,它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善本扉页上的珍贵墨迹,系统地汇集于一册,极大地便利了学者的工作。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资料的稀有性和全面性。上海图书馆所藏,本就是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古籍收藏体系之一,张元济先生的题跋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张元济个人学术脉络和文化交游网络的基础文本。通过比对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所做的题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学术兴趣的演变,以及他对特定领域(比如宋版书、拓本等)的偏爱。此外,从侧面来看,这些题跋也成了研究当时藏书界风尚、鉴定界标准的重要一手资料。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以此为基点,拓展出更多关于民国学术史和文献学史的研究成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朋友,我对张元济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其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一直抱有极高的敬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观了解他治学风貌的窗口。读着那些历经风霜的墨迹,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前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张先生的题跋,不仅仅是对古籍本身的鉴定和流传考证,更蕴含了他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理解和个人的生命感悟,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人情怀,是现代快餐式阅读难以比拟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关于宋元刻本的题跋,他对于版本差异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考据功夫,即便是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图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近现代文献史,折射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脉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人深思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继续赓续这份文化使命。
评分坦白说,最初下单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的冲动,毕竟“上海图书馆”和“张元济”这两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顶级的学术品质。然而,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贡献远超我的预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图册,本书在收录标准和排序逻辑上,显然经过了严格的遴选和编排。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专业。影印件占据了版面的主体,而周围的留白和必要的文字说明,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作用,没有喧宾夺主,也没有显得单薄。对于那些不熟悉古籍版本学的读者来说,书后的导读性文字虽然篇幅不大,但对于理解张元济题跋的独特之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它不卖弄深奥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的思路勾勒出每篇题跋的重点。这种平衡,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专业研究人员的严谨需求,也让一般的古典文学爱好者能够有所收获,足见出版团队对目标读者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