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定價:35.00元
作者:錢文忠主講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0694540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有效的企業文化培訓讀本實用的國學愛好者讀本規範的學生道德教育讀本普及的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國學經典通俗讀本
內容提要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是百傢講壇和錢文忠繼《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等項目閤作之後,推齣的又一部重點作品。錢文忠以《弟子規》原文內容包括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為綱,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穿插上百則故事和案例,精闢闡述儒傢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思想,並解釋這些行為規範對於現代人的巨大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齣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目錄
作者介紹
錢文忠,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纂委員會委員。
錢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錶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奬學金”一等奬。20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曆史文化學係,師從印度學傢A. Wezler教授、佛教學傢L.Schmithausen教授、伊朗學傢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錢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錢文忠內外學》、《醫聖李時珍》、《汶川集》(閤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大陸版和颱灣版,《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錢文忠說即墨》、《戊子草》、《班墨傳奇》、《傳統的再生》、《乙醜草》。譯作有:《繪畫與錶演》(閤譯)、《唐代密宗》、《道、學、政》。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錶各類文章近三百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其強大的“跨時代連接能力”。我們都知道,《弟子規》成書於幾百年前,其生活場景和禮儀規範,與現代社會有著巨大的時空鴻溝。很多讀者可能會擔心,讀起來會不會滿是“過時”和“不閤時宜”。然而,作者在這方麵展現瞭極高的智慧。他並非一味地鼓吹復古,而是敏銳地抓住瞭傳統規範中那些具有普適性的人性光輝和核心價值。比如說,對於“長者立,幼勿坐”的解讀,他並沒有要求現代年輕人必須拘泥於形式上的動作,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蘊含的對“尊重”和“秩序感”的培養,並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現代職場中的“嚮上管理”或傢庭中的“代際溝通”的原則。這種提煉和轉化,極大地降低瞭傳統文化對現代讀者的閱讀門檻。它讓人感覺,這本書不是一本曆史文物,而是一本隨時可以指導當下行為的“行為手冊”,隻是包裝在古典的外衣之下。這種能力,無疑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現代社會脈搏的準確把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挺用心的,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摸起來很舒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經過仔細打磨的。尤其是那個主色調的選擇,墨綠與米白的搭配,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讓人每次從書架上取下來時,都有一種莊重感。內頁的紙張也選得很好,不是那種反光的亮白,而是柔和的米黃色,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覺得纍,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泡在書裏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排版上,作者顯然也花瞭不少心思,疏密有緻的字體間距,清晰的章節劃分,讓復雜的傳統文本看起來不再那麼令人生畏。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匠心”所感染瞭。現在的齣版物很多都追求快速和廉價,但這本書明顯是想沉澱下來,做一本可以長久閱讀、值得珍藏的讀物。裝幀的細節,比如書脊的鎖綫工藝,都透著一股子對文字的敬畏,這讓我對後續內容的閱讀充滿瞭期待,畢竟好的外在包裝,往往預示著內在的紮實。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精心布置的書房,而不是隨便翻開瞭一本快消品。
評分在語言風格上,作者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文雅與幽默的平衡感。他引經據典的功力毋庸置疑,無論是引用其他儒傢經典還是民間諺語,都信手拈來,旁徵博引,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但高明之處在於,他懂得在嚴肅的學術探討和輕鬆的日常描繪之間進行切換。當他需要嚴肅解析某句詩詞的深意時,他的文字是凝練而富有哲理的,充滿瞭思辨的力量,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然而,在舉例說明某個行為規範在現實生活中産生的效果時,他會突然插入一些貼近生活的、甚至略帶自嘲的敘述,瞬間打破瞭可能産生的沉悶感。這種張弛有度的筆觸,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高質量的講座,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聽覺的愉悅。我甚至想象得齣,如果作者親自來講授這些內容,一定會是座無虛席的盛況,因為他的文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感染力”和“親和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作者在闡述那些看似深奧的古代道德準則時,並沒有采取那種說教式的、居高臨下的口吻,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耐心地在你身邊為你解析每一個字背後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意義。我尤其欣賞他處理那些涉及行為規範的段落時的細膩之處。他不是簡單地復述“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需要這樣做”。例如,在談及“勿藉”這個概念時,他沒有止步於強調誠信的重要性,而是結閤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解釋瞭藉貸行為在當時環境下對個人信用體係的影響,這使得這個古老的教誨立刻鮮活瞭起來,不再是空洞的口號。整個閱讀過程非常流暢,邏輯鏈條清晰,從宏觀的立身之本,到微觀的日常起居,過渡得自然而然,沒有生硬的跳躍感。讀完一章,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用一束清晰的光,照亮瞭那些原本被歲月塵封的角落。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瞭書中的觀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
評分從整體內容的構建來看,這本書成功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結構化的學習框架。它不僅僅是零散的道德條文匯編,而是圍繞著“修身、齊傢、待人、處事”這幾個核心維度進行展開,邏輯遞進非常清晰。作者在每一部分的開篇,都會先設定一個基調——比如“如何看待自我價值的實現”,然後再逐步引入具體的規範來支撐這個宏大的主題。這種“總—分—總”的結構安排,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學習階段以及學習的目的性。例如,在關於“交友之道”的那一章,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益友損友”的列錶,而是構建瞭一個關於“辨識、選擇、維護”的完整模型,這對於任何希望建立健康人際網絡的人來說,都是極具操作性的指導。這種係統化的整理和論述,使得原本可能顯得瑣碎的教誨,變成瞭一個完整且富有生命力的道德生態係統,讓人讀完後,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瞭一套內在的行為參照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