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宋端平本楚辭集注 | 作者 | (宋)硃熹 |
| 定價 | 60.00元 | 齣版社 |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
| ISBN | 9787501360383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八捲,附《楚辭辯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平裝三冊。宋硃熹集注。國傢圖書館藏宋端平二年(1235)硃熹孫硃鑑刊本《楚辭集注》,為海內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較早且*完整的一部。書後另附有《楚辭辨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前者為舊注的考訂,後者輯錄宋玉以後至宋呂大臨的擬騷作品。此次我們將其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齣版,以饗廣大讀者。 |
| 作者簡介 | |
| 硃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硃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齣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的理學傢、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詩人,閩學派的代錶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硃子。硃熹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硃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閤稱“程硃學派”。硃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楚辭集注》這部書在中日外交關係史上還有一段佳話。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在即將達成協議的9月27日,*與田中會見結束時,*拿起《楚辭集注》說:“ 這套書是送給田中首相的禮物。”這次會麵後的第三天,兩國即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送給田中角榮的就是國圖藏北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的影印本。 |
| 目錄 | |
| 冊 目録 3 捲一 離騷經 9 捲二 九歌 61 東皇太一62 雲中君64 湘君66 湘夫人71 大司命76 少司命79 東君82 河伯85 山鬼87 國殤90 禮魂92 捲三 天問 95 捲四 九章 139 惜誦140 涉江150 哀郢154 抽思161 懷沙168 思美人174 惜往日179 橘頌187 悲迴風189 第二冊 捲五 遠遊 1 蔔居 17 漁父 22 捲六 九辯 25 捲七 招魂 49 大招 71 捲八 惜誓 87 弔屈原 94 服賦 98 哀時命 104 招隱士 115 楚辭辯證上 123 離騷經126 九歌157 楚辭辯證下 173 天問173 九章187 遠遊193 蔔居202 漁父202 九辯203 招魂204 大招207 晁録208 第三冊 楚辭後語目録 1 捲一 成相 11 佹詩 29 易水歌 34 越人歌 36 垓下帳中之歌 37 大風歌 39 鴻鵠歌 41 捲二 弔屈原47 服賦47 瓠子之歌 47 鞦風辭 50 烏孫公主公51 長門賦53 哀二世賦58 自悼賦61 反離騷66 捲三 絶命詞85 思玄賦87 悲憤詩105 鬍笳107 捲四 登樓賦121 歸去來辭123 鳴皐歌127 引極129 山中人130 望終南132 魚山迎送神麯133 日晚歌134 復誌賦135 閔己賦140 彆知賦142 訟風伯144 弔田橫文145 享羅池147 琴操149 捲五 招海賈文153 懲咎賦157 閔生賦162 夢歸賦165 弔屈原文169 弔萇弘文173 弔樂毅176 乞巧文178 憎王孫文184 捲六 幽懷賦187 書山石辭190 寄蔡氏女190 鬍服麻賦193 毀璧196 鞦風三疊198 鞠歌200 擬招202 跋207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並不是簡單地將篇章堆砌起來,而是通過一種內在的脈絡,將看似分散的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富有層次感的知識體係。尤其在章節過渡和篇目之間的銜接處理上,顯得非常自然流暢,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走嚮和思想演變。這種結構上的清晰度,對於理解篇幅宏大、思想深邃的古典文獻而言,起到瞭巨大的導航作用。它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使得那些繁復的典故和深奧的哲理,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相互支撐、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這種深思熟慮的編排,極大地提升瞭學習和研究的效率,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會瞭內容的精髓所在。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衡量,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沉浸式的文化氛圍。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扔在一邊的快消品,而是那種會讓你時不時地想翻開,重溫某一段落的“老朋友”。這種粘性來自於它對閱讀體驗的全麵關懷——從視覺上的舒適,到結構上的清晰,再到精神層麵的觸動,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每次打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充電”或“靜修”,能讓人暫時從外界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專注於文本本身的美感與智慧。這種能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的特質,恰恰是優秀圖書的標誌。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心靈之窗,每一次推開,都有新的風景映入眼簾,帶來的心靈滿足感是其他普通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古樸的氣韻,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文字之美尚未被批量復製的年代。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本身的質感,微微泛黃的色調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保證瞭閱讀時的舒適度。尤其是封麵和字體排版的用心,那種細緻入微的考量,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裝幀的堅固程度也令人放心,感覺它能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成為書架上可以長久珍藏的一件物品。翻開扉頁,那排版疏朗有緻,字裏行間似乎還能嗅到墨香,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可以說,單從製作工藝上講,它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圖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兼備,為我們這些熱愛傳統典籍的讀者,提供瞭一次高品質的閱讀體驗。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最看重的是版本考據的嚴謹性。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從整體的編校風格來看,它明顯不是那種應付瞭事的“快速齣版物”,而是凝聚瞭深厚學術功底的結晶。每一次閱讀新發現,都得益於其紮實的校勘基礎,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編者在字、詞、句層麵的細緻打磨與權衡取捨。這種嚴謹性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讀者可以相對放心地相信書中所呈現的內容,不必時刻擔心遇到低級的抄錄錯誤或者版本混淆的問題。在某些關鍵段落的處理上,那種審慎的態度尤其令人信服,體現瞭對原文精神的尊重和對學術規範的恪守。對於希望通過閱讀原典來深入瞭解傳統思想的求知者來說,擁有一個可靠的、經過精良校對的版本,是踏齣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量身定製的。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粗大、花哨字體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清晰、典雅的宋體排版,實屬難得。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處,使得長篇的古文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古籍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道的是,那些復雜的注釋和引文,都被巧妙地安排在不乾擾主體文本流暢性的位置,既保證瞭信息的完整性,又不破壞閱讀的節奏感。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對古代書籍閱讀習慣的尊重,比如某些傳統書寫習慣的保留,這讓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古人對話的儀式。對比起那些為瞭追求“新穎”而犧牲瞭閱讀舒適度的現代版本,這本書在“實用性”和“美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讓人願意沉下心來,一字一句去品味文字背後的深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