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四库全书精华 | 作者 | 纪昀 |
| 定价 | 580.00元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142388 | 出版日期 | 2009-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民族的古代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宏大、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献典籍,其中有一部被人称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宏幅巨制,即“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清高宗弘历(1711年-1799年)敕辑。弘历曾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四库全书馆”始修此书。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综编抄录部,历时10年。此后又缮写7部,分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宗、文澜7阁,现存文渊、文溯、文津、文澜4部,其余均毁于战火。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台北所藏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影印文渊阁pq库全书》,后来上海又据该本影印出版了缩印本。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除以刘统勋、于敏中等30人为正副总裁外,下设总纂处、总阅处和总校官等,据“《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清单”所载。有362人参与编纂工作,而其中又以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戴震为有力。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大学》 大学 《中庸》 中 庸 《孟子》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离娄章句上 卷八离娄章句下 《论语》 篇·学而 第二篇·为政 第三篇·八佾 第四篇·里仁 第五篇·公冶长 第六篇·雍也 第七篇·述而 第八篇·泰伯 第九篇·子罕 第十篇·乡党 第十一篇·先进 第十二篇·颜渊 第十三篇·子路 第十四篇·宪问 《易经》 上 经 乾卦第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 《诗经》 《孝经》 《孟子》 《书经》 《春秋左传》 《论语》 《仪礼》 四库全书精华 2 四库全书精华 3 四库全书精华 4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盘庚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感出,矢言。日:“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日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盘庚激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日:“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廷。 王若日:“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俭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日‘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直。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日:“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感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沉。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日:‘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日:‘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日:‘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 日:“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
| 序言 | |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大众的古典文化素养无疑是一次重大利好。它成功地将那些被神化、被束之高阁的古代典籍,拉到了普通读者可以触及的高度。我身边很多对文史不感兴趣的朋友,在看到这本书精美的设计和相对“友好”的篇幅后,都愿意尝试翻阅。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古代医药学的选段,原著中许多药材的炮制方法描述得过于繁复,但精华版用了一种近乎科学流程图的方式进行了简化和重组,既保留了原意的准确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可读性。它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去迎合“通俗”,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去组织内容,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平衡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便是面对一座宏伟的知识金字塔,我们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路径,不必感到压迫,而是心生向往,并最终抵达某一个令人振奋的观景点。
评分这本《四库全书精华》简直是本时间的胶囊,一翻开就仿佛能闻到旧纸张的霉味和墨香。我原以为“精华”二字会让我错过很多有趣的细节,但事实恰恰相反,编纂者显然下了苦功夫,他们挑选的角度非常刁钻,既顾及了宏观的历史脉络,又没有放过那些在浩如烟海的原著中容易被淹没的精妙论述。比如其中关于宋代理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不同流派的阐述,原版中要对照好几部大部头才能理清的脉络,在这里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甚至用表格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一个研究古代哲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收录了一些在流传过程中被过度简化的段落的完整上下文,让我得以修正一些过去听来的二手知识。装帧设计也透露着一股沉稳大气,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厚重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古代文化遗产的“导览图”,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窥见全貌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和对“大全集”的执念,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想要把《四库全书》浓缩到区区几册,怎么都感觉像是在沙滩上舀大海。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叙事,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拉着你的衣角,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之间。尤其是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事件的记载时,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采信某一方的说法,而是将对立的观点并置,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双方的逻辑起点和论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文人轶事部分的处理,那些关于诗词创作背景的小故事,生动得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让我对那些平日里只能在诗作中感受到的情感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选择典雅,行距适中,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这种需要反复咀嚼的文本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我得承认,我最初对这类“精华汇编”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是削足适履的产物,丢失了原著的神韵和细微差别。然而,《四库全书精华》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取舍艺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雕塑家,精准地去除了那些支撑结构性的赘述和重复论证,留下的都是每一篇章中最具思想穿透力和信息密度的核心内容。举个例子,在涉及古代律法的部分,原版往往需要大量案例来佐证一条原则,而精华版则直接提炼出原则的本质和它在不同朝代间的演变轨迹,使得原本晦涩的法制史变得清晰明了。我发现,许多困扰了我很久的知识盲点,在读完其中关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几页内容后,豁然开朗。这种高效的知识获取方式,对于时间紧张的现代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它不是替代原著的工具,而是通往原著的“捷径”和“地图”,让你知道该把精力投入到哪个方向去深挖。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跨越时代的包容性。它收录的内容并非是某个单一学派或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偏好,而是体现了清代编纂者试图构建一个“文化全景图”的宏大愿景。从天文历法到稗官野史,从经义注疏到戏曲小说,内容的广度令人咋舌。我本来是抱着研究古代兵法的心态翻开的,却不小心被其中关于园林艺术的描述吸引住了。那种对山石布局、水系走向的精妙描述,仿佛能让我听到竹叶沙沙声,看到亭台的倒影。这种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理解古人的知识体系是如何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而且,它的注释系统做得极为克制和精准,只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语上进行点拨,绝不喧宾夺主,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