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忠经诠解
定价:36.00元
作者:(东汉)马融,吴守义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过原文亲近原典,感受国学之美。
★疑难字词析疑辩难,增进对字词典故的理解记忆。
★逐字逐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转译,疏通文意,帮助理解。
★从作者的人生经验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对原文主旨更加心领神会。
★结合古今名人轶事,触类旁通,增强理解。
内容提要
“忠”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忠孝两全”,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忠经》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忠经》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忠经诠解》所讲的“忠”,主要是从《忠经》的原文和译文中阐发对忠的理解。该书在叙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忠君思想,并将古人“忠”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因为在当今社会,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前提。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部书,光是书名《忠经诠解》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古风和庄重的气息,拿到手里,那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香味,立刻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需要静心研读的年代。我本来对古代的“经”学就抱着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我们现代人失落的智慧。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考究,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而是带着一种朴素的、强调内容本身的质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子对经典的尊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老先生在古老的书房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忠”的精义。我特别欣赏作者们(马融、吴守义)在阐释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细致,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文,而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将“忠”这个概念层层剥开,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适用性和深刻内涵。比如,他们如何区分“愚忠”与“大忠”,如何将个人修身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这些论述都非常到位,让人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感觉自己的格局都被打开了。这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心中对于“信义”的理解是否还停留在表层。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学术考古”的心态,想看看东汉时期的注疏方式究竟如何。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一种“生命哲学”。这本书没有将“忠”仅仅视为一种政治伦理,而是将其融入了更广阔的“天道人事”之中。书中对“诚”与“忠”关系的论述尤其令人深思,它指出,没有内在的真诚,外在的忠诚不过是虚饰的表演。这种对内在精神状态的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太多时候被外在的评价体系所裹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它强迫我去审视自己对待承诺、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否够纯粹。排版方面,纸张的质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虽然内容严肃,但阅读体验却很舒适,没有产生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浸泡其中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醇厚滋味的著作。它给我的感觉不是“读完”,而是“融入”。与其他一些流于表面的“励志”书籍不同,《忠经诠解》提供的是一种深植于文化根基的“定力”。在品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们在解释古代礼制规范时所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们并非是僵硬地要求服从,而是在阐释这些规范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和谐与个体完善的深切期盼。我发现,很多困扰我已久的人际关系难题,在这本书的语境下,似乎都有了新的参照系。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忠”,是建立在对自身价值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只有先把自己这块“材料”打磨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外界。全书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让读者在紧张的思辨之余,又能得到片刻的喘息,这种对读者心力的照顾,是很多严肃典籍所缺乏的,也正是这部“诠解”的成功之处。
评分拿到这本《忠经诠解》后,我立刻被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全书的笔调非常温和,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股不怒自威的力量。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原典的尊重,他们没有贸然去“创新”或“颠覆”传统的解读,而是选择了一种“顺流而下,深入其源”的挖掘方式。这在当今这个追求新奇和快速结论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记得其中有几段关于“忠于职守”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作为佐证,那种引经据典的扎实功底,让读者完全信服。我个人尤其关注那种在乱世之中,如何保持内心坚定的部分。书里对个体如何在巨大的道德压力下做出符合“忠义”的选择,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理论建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宏大的人格层面。这本书不是让你热血沸腾地去干什么,而是让你沉静下来,思考自己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长期的精神滋养,而不是短期的情绪刺激。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忠义”观念的桥梁。我原本以为这种对古代儒家伦理的解读会显得晦涩难懂,充满生僻的注解,但《忠经诠解》的编排却非常巧妙。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努力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门槛。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部分,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对“忠”的“内省”与“外达”做了清晰的界分,这对我理解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公共义务非常有帮助。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境,恰恰是因为对自身定位和责任边界的模糊认知。这本书就仿佛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迷茫时,用清晰的逻辑帮你重新校准航向。而且,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需要深挖的典故和人物背景,都做了详尽的补充说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的准确性,避免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查阅其他资料而中断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